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的家长式领导理论(Paternalistic Leadership)产生于近年来学者对华人组织领导行为所做的研究,是华人组织领导行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目前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三个维度,威权领导、德行领导、仁慈领导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对组织效能的影响,则还在探索当中。文章对以往国内外对于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应当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家长式领导;威权领导;德行领导;仁慈领导
一、 企业家长式领导的提出
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华侨华人在经济上的飞跃发展使得华人企业组织领导行为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企业家长式领导作为华人组织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其提出和研究均是建立在华人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企业家长式领导相关研究最早由美国学者R. Silin进行的。20世纪60年代,Silin在一家中国台湾企业实行一年的个案调查,通过与企业老板、员工等长达上百小时的访谈,Silin发现与欧美相比,这家台湾企业组织的管理层领导行为迥然不同,并有着显着的华人特色。当时Silin没有明确提出“家长式领导”这个概念,只是简单将此类领导作风归分为中央集权、德行领导、教诲式领导、上下层级距离保持、领导构想与控制等五个维度。在此领导作风下,部属必须表现出对领导者完全的忠诚。Silin的研究,为后来企业家长式领导研究的兴起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华人华侨企业经营的成功启发了另一位学者Redding,令其深入探讨华人企业成功的背后原因。经过20年的研究,Redding认为其领导作风的确异于西方,他将这种领导作风称为中国式资本主义(Chinese Capitalism),父权主义是家长式领导的重要特点。Redding还发现此领导行为具有部属对上级的依赖、令部属更愿意服从领导的偏私性、领导者根据部属观点对自我观点、行为的修正等特点。
中国大陆本土关于企业家长式领导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方吉第,尽管他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家长式领导”的定义,并把家长式领导笼统的定义为“专制家长式”——强调个人权威的重要性,并认为这种领导方式容易产生上下级矛盾,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企业家长式领导在真正意义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在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努力下实现的。1980年~1990年,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郑伯壎等人通过对华人家族企业领导的多次深入访谈调查,提出了家长式领导的二元理论,认为家长式领导行为包含“立威”与“施恩”两个维度。郑伯壎发现在华人地区,不仅家族企业,还有在政府机构、公营机构和其他类型的组织中,都出现了具有威严、德行与树立典范的领导作风,他将其称为家长式领导现象。
在《家长式领导:三元模式的建构与测量》中,郑伯壎等对企业家长式领导下了定义,认为企业家长式领导是华人社会特有的领导形态,并对其进行了实质性的量化研究,根据其三个维度来编制量表,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量表结构检验,结果显示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家长式领导量表(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cale,PLS)随后被学者们广泛采用。
企业家长式领导起源于华人组织的研究,但后来学者们经过不断深入探讨后,发现在跨文化领域中也能找到家长式领导的踪迹。国内研究如余新民提到了企业家长式领导在国外也存在;他认为在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企业是由具备经验的资本家实行家长式领导的,后来随着分工细化,才出现了精通管理技术的职业经理人担任企业领导者。
二、 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三个维度
郑伯壎的企业家长式领导三元模型——威权领导、仁慈领导以及德行领导,目前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承认。
郑伯壎在1995年首先提出了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二元模型。然而该模型存在不足,未能完整体现家长式领导的特色与内涵。郑伯壎在之后对军队基层领导行为研究中发现,其实"德行"是领导者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据此,郑伯壎等人修正了家长式领导的二元模型,提出了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三元理论。企业家长式领导应当包含威权领导、德行领导以及仁慈领导三个维度。威权、仁慈领导行为基本与二元模型中的立威、施恩对应。
在威权领导行为方面,郑伯壎认为家长式领导者有四种典型的特点,分别为专制主义、贬损下属、整饰自我形象和教导部属等行为。相对应的,部属主要会表现出敬畏与服从;在仁慈领导特点方面,家长式领导主要体现为个别看顾,整体照顾与辅导鼓励,保障部属工作,危难救助等等作风,相应的下属会对仁慈领导表现出知恩图报的行为;家长式领导在德行领导方面表现为“修身”,强调个人的德行修为,以身作则,为下属建立楷模。下属对于上级的德行领导行为通常体现为认同。
华人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三类要素的形成,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威权领导的建立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浸淫下的中国传统家庭社会结构。在中国父权家庭的影响下,父亲的威严高于其他家庭成员,可谓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地位。而如果理解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家庭的影响,那么仁慈领导中体现的仁君理想、德行领导展现的操守品德也就不难领会了。仁慈领导中,领导者用仁慈交换属下的“忠心耿耿”,在互惠法则之下心怀感恩的部属将服从领导者。而领导者以身作则、道德模范的德行领导,则体现出了人治的传统。值得一提的是,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概念维度与企业家长式领导在某些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如陈致中和张德的研究中,“理想化影响力”和家长式领导的“德行”层面相通,而“个性化关怀”则与家长式领导的“仁慈”层面有相同之处。
三、 企业家长式领导的效能争论
三十多年来,学者们经过长久的努力,对企业家长式领导行为在公共管理部门、教育部门、企业管理等众多领域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
关键词:企业家长式领导;威权领导;德行领导;仁慈领导
一、 企业家长式领导的提出
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华侨华人在经济上的飞跃发展使得华人企业组织领导行为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企业家长式领导作为华人组织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其提出和研究均是建立在华人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企业家长式领导相关研究最早由美国学者R. Silin进行的。20世纪60年代,Silin在一家中国台湾企业实行一年的个案调查,通过与企业老板、员工等长达上百小时的访谈,Silin发现与欧美相比,这家台湾企业组织的管理层领导行为迥然不同,并有着显着的华人特色。当时Silin没有明确提出“家长式领导”这个概念,只是简单将此类领导作风归分为中央集权、德行领导、教诲式领导、上下层级距离保持、领导构想与控制等五个维度。在此领导作风下,部属必须表现出对领导者完全的忠诚。Silin的研究,为后来企业家长式领导研究的兴起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华人华侨企业经营的成功启发了另一位学者Redding,令其深入探讨华人企业成功的背后原因。经过20年的研究,Redding认为其领导作风的确异于西方,他将这种领导作风称为中国式资本主义(Chinese Capitalism),父权主义是家长式领导的重要特点。Redding还发现此领导行为具有部属对上级的依赖、令部属更愿意服从领导的偏私性、领导者根据部属观点对自我观点、行为的修正等特点。
中国大陆本土关于企业家长式领导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方吉第,尽管他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家长式领导”的定义,并把家长式领导笼统的定义为“专制家长式”——强调个人权威的重要性,并认为这种领导方式容易产生上下级矛盾,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企业家长式领导在真正意义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在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努力下实现的。1980年~1990年,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郑伯壎等人通过对华人家族企业领导的多次深入访谈调查,提出了家长式领导的二元理论,认为家长式领导行为包含“立威”与“施恩”两个维度。郑伯壎发现在华人地区,不仅家族企业,还有在政府机构、公营机构和其他类型的组织中,都出现了具有威严、德行与树立典范的领导作风,他将其称为家长式领导现象。
在《家长式领导:三元模式的建构与测量》中,郑伯壎等对企业家长式领导下了定义,认为企业家长式领导是华人社会特有的领导形态,并对其进行了实质性的量化研究,根据其三个维度来编制量表,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量表结构检验,结果显示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家长式领导量表(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cale,PLS)随后被学者们广泛采用。
企业家长式领导起源于华人组织的研究,但后来学者们经过不断深入探讨后,发现在跨文化领域中也能找到家长式领导的踪迹。国内研究如余新民提到了企业家长式领导在国外也存在;他认为在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企业是由具备经验的资本家实行家长式领导的,后来随着分工细化,才出现了精通管理技术的职业经理人担任企业领导者。
二、 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三个维度
郑伯壎的企业家长式领导三元模型——威权领导、仁慈领导以及德行领导,目前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承认。
郑伯壎在1995年首先提出了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二元模型。然而该模型存在不足,未能完整体现家长式领导的特色与内涵。郑伯壎在之后对军队基层领导行为研究中发现,其实"德行"是领导者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据此,郑伯壎等人修正了家长式领导的二元模型,提出了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三元理论。企业家长式领导应当包含威权领导、德行领导以及仁慈领导三个维度。威权、仁慈领导行为基本与二元模型中的立威、施恩对应。
在威权领导行为方面,郑伯壎认为家长式领导者有四种典型的特点,分别为专制主义、贬损下属、整饰自我形象和教导部属等行为。相对应的,部属主要会表现出敬畏与服从;在仁慈领导特点方面,家长式领导主要体现为个别看顾,整体照顾与辅导鼓励,保障部属工作,危难救助等等作风,相应的下属会对仁慈领导表现出知恩图报的行为;家长式领导在德行领导方面表现为“修身”,强调个人的德行修为,以身作则,为下属建立楷模。下属对于上级的德行领导行为通常体现为认同。
华人企业家长式领导的三类要素的形成,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威权领导的建立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浸淫下的中国传统家庭社会结构。在中国父权家庭的影响下,父亲的威严高于其他家庭成员,可谓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地位。而如果理解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家庭的影响,那么仁慈领导中体现的仁君理想、德行领导展现的操守品德也就不难领会了。仁慈领导中,领导者用仁慈交换属下的“忠心耿耿”,在互惠法则之下心怀感恩的部属将服从领导者。而领导者以身作则、道德模范的德行领导,则体现出了人治的传统。值得一提的是,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的概念维度与企业家长式领导在某些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如陈致中和张德的研究中,“理想化影响力”和家长式领导的“德行”层面相通,而“个性化关怀”则与家长式领导的“仁慈”层面有相同之处。
三、 企业家长式领导的效能争论
三十多年来,学者们经过长久的努力,对企业家长式领导行为在公共管理部门、教育部门、企业管理等众多领域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