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其他巨头“差什么就做什么”的发展路线,京东“能做什么做什么”的思路多少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说其他巨头在有计划、有节奏地做属于自己的软硬件服务乃至支付“闭环”,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生态体系,那京东从3C到旅游、金融服务和通信,又到底在下一盘怎样的棋呢?
回顾京东掌舵者刘强东,从2012年家电大战时高调宣布“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并称“所有大家电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到内部培训时口出豪言“赚取千亿元利润才叫赚钱,一年三四十个亿也能叫赚钱?”多少透出一些江湖气息,而其崛起的过程中,江湖地位决定了全面发展的可能。
品牌厂商认可京东庞大的用户群和流量以及不错的转换率,于是京东可以化身媒体收取品牌厂商广告费与服务费。京东“JD-Phone”计划的成功,无疑体现了智能手机厂商对其的认可和大力支持。而电子书、数字音乐、虚拟运营商与金融管理等业务的推出,都是各行各业对京东的认可。当然,这认可的根本是京东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而京东上市前夕,腾讯的加入无疑是对京东江湖地位的肯定,两大巨头的携手,更使未来京东流量和潜在消费者数量让人充满期待。
京东在追求低价讨好客户的过程中,却是以牺牲供货商利润为代价的,不少京东供货商反映—“伴随过去2年京东商城不断的强势,我们在京东商城的盈利空间逐步被挤压,毛利率空间低至10%,而净利润空间只有2%不到的水平,一年做2 000万元的生意却只挣到不足50万元”。然而,京东方面却依旧会向品牌厂商征收进场费(服务费)、保底范例和广告费,并要求品牌厂商以最低价向京东供货。
失去了众多供货商支持的京东,还能在品类繁多的产品体系里,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和选择吗?消费者从京东购买的产品,能够享受售后软性等一类“足额”的产品附加值吗?
单拳难敌四手
从IT领域起家的京东在其成长壮大过程中,首先将目光放在了家电领域。2012年终于从大家电入手,8月与苏宁易购展开了贴身肉搏。但其结果恐怕并未让刘强东如愿。初涉电商的苏宁,在这场围绕家电的战役中打得有声有色,旗下苏宁易购网站更在随后实现了快速成长,而随着电商价格大战的越演越烈。随后,淘宝天猫、国美和亚马逊等平台纷纷被卷入其中……
涉足家电或许让京东扩大了其业务规模,但也引来了苏宁与国美两大3C实体卖场巨头加入了电商渠道。而在2014年的二季度财务报表中我们发现,京东第二季度净亏损为人民币5.825亿元,上半年总亏损43.775亿。苏宁虽然第二季度亏损3 153万元,但幅度却在下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苏宁和京东都放弃了以低价为主的市场策略,而国美却屡屡使用价格战抢占市场,当京东失去了价格优势,如何面对实体店遍地开花的苏宁和国美?
京东进入家电领域的动作或加速了苏宁和国美的觉醒,从而为自己制造了两个难缠的竞争对手。而当其将产品品类进一步扩展到服装、箱包和零食等产品领域时,面对的不单单是淘宝天猫、亚马逊这样综合性电商平台的竞争压力,更得在细分领域面对聚美优品与酒仙网等电商平台的挑战。
危险的资本游戏
教育求稳,资本求快—还记得新东方俞敏洪的例子吗?新东方多少能够盈利,但京东近年来却动辄十数亿元的亏损,巨大的资金压力让其IPO被外界成为“流血上市”。电商业务近10年来持续亏损,京东靠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终于撑到了上市,可境内外资本真的就是不求回报、甘于安心等待“美好的未来”?
或许,京东的PE们已陷入“传销”式困局,明知已经“被骗”或已不可能,也不得不拉来更多同伙,继续这个危险的游戏。资本市场没有人会给你讲情面的,成功上市或许让众多资金们找到了撤出的可能,但要安全撤出,盈利将是重中之重,可近十年的亏损真能因为上市就实现逆转吗?当资本泡沫被戳破时,美好的电商梦还能继续吗?
回顾京东掌舵者刘强东,从2012年家电大战时高调宣布“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并称“所有大家电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到内部培训时口出豪言“赚取千亿元利润才叫赚钱,一年三四十个亿也能叫赚钱?”多少透出一些江湖气息,而其崛起的过程中,江湖地位决定了全面发展的可能。
品牌厂商认可京东庞大的用户群和流量以及不错的转换率,于是京东可以化身媒体收取品牌厂商广告费与服务费。京东“JD-Phone”计划的成功,无疑体现了智能手机厂商对其的认可和大力支持。而电子书、数字音乐、虚拟运营商与金融管理等业务的推出,都是各行各业对京东的认可。当然,这认可的根本是京东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而京东上市前夕,腾讯的加入无疑是对京东江湖地位的肯定,两大巨头的携手,更使未来京东流量和潜在消费者数量让人充满期待。

京东在追求低价讨好客户的过程中,却是以牺牲供货商利润为代价的,不少京东供货商反映—“伴随过去2年京东商城不断的强势,我们在京东商城的盈利空间逐步被挤压,毛利率空间低至10%,而净利润空间只有2%不到的水平,一年做2 000万元的生意却只挣到不足50万元”。然而,京东方面却依旧会向品牌厂商征收进场费(服务费)、保底范例和广告费,并要求品牌厂商以最低价向京东供货。
失去了众多供货商支持的京东,还能在品类繁多的产品体系里,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和选择吗?消费者从京东购买的产品,能够享受售后软性等一类“足额”的产品附加值吗?
单拳难敌四手
从IT领域起家的京东在其成长壮大过程中,首先将目光放在了家电领域。2012年终于从大家电入手,8月与苏宁易购展开了贴身肉搏。但其结果恐怕并未让刘强东如愿。初涉电商的苏宁,在这场围绕家电的战役中打得有声有色,旗下苏宁易购网站更在随后实现了快速成长,而随着电商价格大战的越演越烈。随后,淘宝天猫、国美和亚马逊等平台纷纷被卷入其中……
涉足家电或许让京东扩大了其业务规模,但也引来了苏宁与国美两大3C实体卖场巨头加入了电商渠道。而在2014年的二季度财务报表中我们发现,京东第二季度净亏损为人民币5.825亿元,上半年总亏损43.775亿。苏宁虽然第二季度亏损3 153万元,但幅度却在下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苏宁和京东都放弃了以低价为主的市场策略,而国美却屡屡使用价格战抢占市场,当京东失去了价格优势,如何面对实体店遍地开花的苏宁和国美?
京东进入家电领域的动作或加速了苏宁和国美的觉醒,从而为自己制造了两个难缠的竞争对手。而当其将产品品类进一步扩展到服装、箱包和零食等产品领域时,面对的不单单是淘宝天猫、亚马逊这样综合性电商平台的竞争压力,更得在细分领域面对聚美优品与酒仙网等电商平台的挑战。
危险的资本游戏
教育求稳,资本求快—还记得新东方俞敏洪的例子吗?新东方多少能够盈利,但京东近年来却动辄十数亿元的亏损,巨大的资金压力让其IPO被外界成为“流血上市”。电商业务近10年来持续亏损,京东靠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终于撑到了上市,可境内外资本真的就是不求回报、甘于安心等待“美好的未来”?
或许,京东的PE们已陷入“传销”式困局,明知已经“被骗”或已不可能,也不得不拉来更多同伙,继续这个危险的游戏。资本市场没有人会给你讲情面的,成功上市或许让众多资金们找到了撤出的可能,但要安全撤出,盈利将是重中之重,可近十年的亏损真能因为上市就实现逆转吗?当资本泡沫被戳破时,美好的电商梦还能继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