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思政课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tear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概念的解析,结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的阐释,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韩璐(1983-),女,吉林白城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讲师。(天津?30025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41-01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规划和描述,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全国上下都以“决定”为依据投入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业中来。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归结到教育事业上,就是要建设和谐的校园,使学生在其中可以充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师生和谐相处,树立高尚、符合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因而,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要依托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付出和努力,还要密切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意识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思想境界,以学生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基本出发点构建校园文化和组织教育教学,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学生乐学、教师爱教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而对于高校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素质和公民意识等方面教育的特定课程,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类核心课程。因而,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意识,以达成和谐校园这一远景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引领作用,以大学生的思想内涵教育为依托,建设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和丰富高等教育的精神内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水平与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和谐校园的概念和建设目标
  要理解和谐校园的概念,先要从阐释“和谐”的含义开始。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和谐指的是一共同体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状态。而构成校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师生以及校园中的客观物质环境,故而一个和谐的校园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达到师生之间、人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因此,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也就应当分为两大方面,即师生关系与校园文化及环境建设。
  首先,从师生关系这一问题来看,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协调与统一,需要从教学和情感关怀两个角度入手。学生能充分吸收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教师在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督促和激励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协调和统一;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关怀学生的情绪波动和情感诉求,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生活或心理上的困难和疑惑,创造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和沟通的局面,达到师生之间情感和意识上的协调统一。
  其次,从校园文化及环境建设的问题上看,文化发展及环境变迁的主体是人,要想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保持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其入手点和关键点仍然是对于人的培育。只有学生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主动参与并进一步营造高尚、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主动去维护和美化校园的环境。因而,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实则还是要归结到对于人的素质的培养,也即师生关系的协调,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和谐校园的建设最终要归结到对于人的培育,即要形成师生教与学、心理与情感之间良好互动的局面。而在高校课程体系当中,直接对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心理、情感问题进行关注和解惑的课程实际上并不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这类基础素养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进行和谐意识和基本素养的教育,既是思政课本身的课程教学目的,也是能把和谐校园的建设工作覆盖到每一位大学生,并能收到较为直接和明显效果的合理途径。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公德意识,这些基本素质不同于专业技能,不能在学习过程结束后立即显现出其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但诸如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公德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在不断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这些意识层面的素养也将伴随他们终身。思想政治理论课赋予学生的是“形而上”的理念,而专业课程更多的是赋予学生“形而下”的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充分吸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乃至于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与他们“形而上”世界中的理念密切关联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关乎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建设和谐的师生互为相长的关系,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好学、诚信、谦虚的治学和生活态度,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和教风,达到校园和谐发展、协调统一的效果。
  其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大学阶段恰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宣导正确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价值衡量的根本标准,并督促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的任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着大量的关乎学生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如何及早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乃至于如何处理大学阶段的恋爱和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与大学生切实相关的、令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这些问题都能一一得到解答。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前提条件和根本要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恰恰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着人文关怀和成长的关切,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建设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做法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建设和谐校园这一目标结合起来,仍需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和情况,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但概括而言,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和谐观教育,至少应兼顾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为主阵地,向大学生明确解析和谐的概念,以及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任务和责任是什么,将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其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而以建设更为美好的校园和更为和谐的社会作为自身努力的高层次目标,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层次。
  第二,要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社区或企业一线进行公益服务或参观考察,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现实生活中体味和谐理念带给校园和社会的变化,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确立发展自身、建设和谐新校园的目标。
  第三,应把学生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体系中,全面评估学生学习和吸收理论知识的程度,更要考量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对于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相关理念的贯彻程度、对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和风气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以考评的方式进一步督促学生践行和谐观,用自己的行动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是古往今来人类的不屑追求,而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校园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诉求。和谐的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的校园则应是师生之间融洽相处、共同进步,校园文化健康而有内涵,校园环境井井有条、生机勃勃。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每一位公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谐校园的构建也需要教师与学生协同合作,教师用高尚的理念引导、武装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引领示范作用,将科学高尚的理念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真正建成学生受益、人民欢迎、社会受益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06.
  [2]宋延生.和谐校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其他文献
本刊讯 2018年10月23日,以“IPv6下一代互联网支持新时代教育科研大发展”为主题的CERNET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青海西宁隆重开幕.来自全国高校、各级政府教育
期刊
摘要: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被标签化”带来的不良效应,是长期困扰资助部门的难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文章首先回顾了贫困生标签化的产生,以及一些高校“去标签化”的工作,然后将标签理论视为一种中性理论,即将“标签”作为一种可操作的工具,通过“正面标签化”的方法,发挥“标签”的正面积极效应,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最后提出了一些具体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贫困生;去标签化;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今年更名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对网信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
期刊
在2018年10月23日举行的CERNET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IPv6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攻克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
期刊
人工智能的定义rn人工智能最简练最直接的定义就是研究和设计智能体的技术,人工智能的设计既要重视理论也要重视实践.智能体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物理空间的感知,包括视觉、听
期刊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缩写为TAMU)是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城(College Station)的公立赠地大学,在校生人数大约为6.9万人,每年科研经费超过9亿美元.TAMU
期刊
摘要:在高学费及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一系列助学体系的帮助下,“上得起学”只是贫困大学生迈出人生课程的第一步,而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于他们今后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高校  作者简介:谭海波(1983-),男,江苏江阴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翟纯纯(1981-),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科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强学风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角度,阐述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学风建设;大学生;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清玉(1963-),女,云南昆明人,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艺蒙(1988-),女,云南昆明人,西南林业大学理学院,助教。(云南?昆明?650224)  基金项目:
据TOP500网站近日报道指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在7月23至25日举行的首次电子复兴计划(Electronics Resurgence Initiative,ERI)峰会中向外界介绍了三维单芯片系
期刊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立足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新形势,深入领会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系统阐述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旨在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为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大发展提供一种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  关键词:学习贯彻;六中全会;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