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不要看城市的脸色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he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前,我刚到华北这座平原城市的时候,这里遍布城中村。各种庄、营、村,满世界深深浅浅的方言,对于外来者而言,辨识度都不高。
  一度,我也曾租住在城中村。
  与很多田园歌者的论调不同,住在城中村的日子并无半点田园之乐,也鲜少有城市生活的便利,无非栖身而已。那些村民,已经没有了土地,却还没能融入城市。家人父子之间,依然是姑嫂吵架、父子争斗那一出戏码。有一天,住处的老子喝了酒,谩骂追打儿子,搅得一众房客不得安宁。
  后来我搬离了城中村。这时候,才稍微有些观察的物理距离和文化距离。我发现,很多的理解不免隔膜,更多是来自外来人的某种想象,或者干脆就是臆断。
  认为城中村“古风尚存”或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都是“一面理”。
  田园早已不存。城市人口流动带来的巨大消費需求,是城中村的红利,也是一条绊马索,牵扯着,使得这座城市的低洼带不愿也难以超拔。既然“这样挺好”,何必更张?
  我们当然可以由衷地赞美那些精美的老门楼,也会被生长在瓦片间的枯草吸引,甚至愿意在雪夜探访城中村,用心拍出超凡脱俗、寂寞烟花冷的照片,视之为人生格调。或者说,我们也会拿窄巷中坐着的老人入画,并把这些老人误读为“抵御”城市化的象征。
  然而,这中间的误解是显然的。城市在飞速发展,生活在混杂中前行,很多事情,过去就过去了,种种往回看的想法再精致,也不过是一种怀旧情绪罢了。片面的怀旧,简单的往回走,看不到前路,更像是一种标本化的恋物。不是城市的,也不是乡村的,更不是城中村的。那种直接拆除,却委婉(伪饰)为改造提质的做法,同样简单了些。这也不是城市化,而是造房子。
  城市化的重点在“化”,如何化?让外来的人多一些低成本的落脚地,以便尽快融入城市就是一种功德。就像我多年之前租住在城中村一样,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是“落脚城市”的一个有效渠道。
  现在很多地方建起各种假模假样的小镇,却不愿给进城的人留下一些低成本的栖身之地,这样的城市化思路,未免空泛。城市就一定都是中央商务区(CBD)吗?就一定是步行街吗?
  农村也好,城市也罢,是居所,也是审美的观照物,但终归都是托庇人的身体和灵魂的空间。大可不必归于一条道,简单化为一个方向,只剩下一个选项。
  更丰富一点,更充盈一点,更多样化一点,不好吗?
  五条人的歌里有一句“农村已经科学地长出了城市”,而“城市又艺术地长出了农村”。其实已经表达清楚不同场域之间的碰撞与学习,显然难能可贵。唯有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共享、共融,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目。一个地方能不能真正安放人的心灵,要看是不是有多元的文化生态、多维的生长空间以及多向的发展可能。
  城中村向何处去?要不要看城市的脸色?这些都是可以商量的。无论如何,任何单向、单调、单面的明示或暗示,都意味着一种强制,都应该被深深质疑。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已经成为管理科学最具挑战性的理论与应用工作.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国内外学者对供应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世间第一要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说到吃饭,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喜食面粉,饼就是吃面的一种重要形式.啥样的饼能充饥?举凡一切实实在在的用面粉制作的饼都
期刊
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在出门之前发现缺这少那的,不是鞋跟太高或者太低,就是外套太薄或者太厚,没有舒服不起皱的长途飞行穿的裤子,帽子的颜色也和冲锋衣不搭……一场紧急购物在所难免。  你别笑,就连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旅行也是从购物开始。因为“在秋冬季节要置备炎夏衣物多少有些困难”,尤其是以前的旧衣服哪儿都太紧了,商店里的店员热情地推荐深色加大码的套装,“夫人不过是稍显丰腴。”  满载而归之后,就该收拾行
期刊
当陷入愤怒的时候,我们常常口不择言,把最恶毒的话抛出去,狂风暴雨一样.然后整个世界陷入死一般寂静.这个时候你多半后悔了,但还是不肯低头.覆水难收,还能怎样呢?
期刊
“锦鲤”,这一代表幸运儿的喻体,在如今的社交媒体上被视为鸿运保佑的象征。人们乐于“转发锦鲤”,考试盼通过,生病寻安心,求婚求成全……然而,伴随着这一潮流的,是不少“锦鲤”被曝出不仅没有“光环”护佑,反而深受身份之苦,甚至“鲤设崩塌”。这不禁让人不解,令大众羡慕的“锦鲤”,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像被养在玻璃缸中,“锦鲤”不是一种自我选择,而是一
期刊
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通过竞争来战胜对手、获得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是每个个人、企业和国家都要面对的一种生存方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消费者
玩梗,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快捷键”。应该说,无论玩梗还是造梗都是个技术活,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或灵气,不懂得把握机会,缺乏基本的应变,不对网络流行语或热点事件有所了解,是不可能听得懂梗,更遑论玩梗。而在这个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时代,如果年轻人不懂梗、不懂玩梗,未免太落伍了。  年轻人玩梗不是坏事,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也充满风趣,时不时玩玩梗,除了调节气氛,也能享受思维的快乐,还能增加认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