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名》看荀子修辞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eng20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名实问题,即名词和它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就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主要将荀子在《正名》提出的观点、修辞思想及原则等相关论述进行梳理整合,以展示荀子修辞观基本面貌,有助于对先秦的修辞研究和发展有所了解。
  关键词:名实问题;荀子;修辞思想
  作者简介:张元博(1995-),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
  引言: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著有《荀子》一书,其修辞思想集中体现在《荀子·正名》篇中。《正名》中名实问题的争辩不仅仅是哲学和逻辑学命题,同样也是语言学命题。荀子认为事物的名称是“约定俗成”[1]的,但也是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确定名称的,由此可“稽实”而定。事物名称确定之后,“名定而实辨”,就能够帮助分辨具体事物。国内对于先秦修辞思想研究的论述特别是荀子修辞思想研究的论述比较早,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
  修辞就是适合题旨情境,好的修辞能够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先秦儒家的修辞思想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修辞自身,也同样重视语言和言语的表达。注重对修辞的重要性、修辞的功能、修辞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的论述,因此对于《正名》的修辞研究将主要从这几个角度展开。[2]
  一、正名
  “名实之争”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哲学命题、逻辑命题,同样也是语言命题。这个问题贯穿了春秋战国的学术争辩,这场论辩在重逻辑、重伦理、重政治的同时也格外关注语言。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指出这场名辩思潮“特点是在相互辩难中注意分析名词、概念和命题,考察名实关系,探讨思维规律和方法,企图改善人的主观认识能力。”[3]虽然当时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先秦诸子在考察名实关系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发展,其中尤以荀子为集大成者。而语言与修辞须臾不可分离,修辞活动早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初就相伴而生。
  (一)正名的基本方法
  荀子提出的正名的基本方法就是“命”、“期”、“说”、“辨”。
  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 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1]
  命名、约定、解说、辩论,是名称使用方面最重要的修饰,也是帝王大业的起点。
  (二)正名三原则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實。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1]
  这段论述提出了名实结合的三个原则,即:“约定俗成”,“径易不拂”,“稽实定数”。
  二、修辞的功能
  (一)修辞的政治功能
  修辞行为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它可以用于调节阶级之间的行为和利益关系。
  荀子认为修辞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也将语言的作用上升到政治层面。
  《正名》说: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1]
  王者通过制定确定事物的名称使人们分辨事物,用以沟通思想、统一认识。通过“正名”约束民众做到“壹于道法”和“谨于循令”,从而有利于施政统治。语言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需要确定下来并进行规范化。认为语言的混乱必定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秩序,看到了语言的社会作用。
  (二)修辞的社会功能
  修辞具有很明显的社会功能。修辞的功能之一就是调节社会关系,修辞所关涉的终极目的是处于社会系统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因此,修辞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交际活动。
  《正名》中提到:
  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1]
  在语言的社会功能上点明了“正名”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名称混乱就会阻碍沟通,难以交流。“制名以指实”,确定词语的意义,交际自然也就顺畅。
  三、修辞原则
  (一)修辞原则
  “心”、“道”、“说”、“辞”是荀子在《正名》中明确指出的四个原则。心灵,是道的主宰。道,是政治的永恒法则。“辞以明道”是荀子重要的修辞主张,并且以“质请而喻”、“推类而不悖”突出了采用修辞手法表达意义的作用。
  (二)用辞 原则
  运用语言应当深切精当,贴切条理,在参差中见整肃。“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与“故愚者之言……”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君子以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为要旨,追求“务白其志义”的表达效果,舍弃闪烁其词、不知所云的“愚者之言”。明确地提出“务白求其义”才是应取的用辞原则。
  四、小结
  《正名》不仅仅是一篇语言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涵盖了荀子的人生哲学和理论学说,有着极其丰富的研究价值。荀子的修辞思想不仅仅局限于《正名》篇,贯穿于《荀子》全书之中。
  参考文献:
  [1]荀子译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战国)荀况著], 2003.
  [2]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望道著, 1979.
  [3]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 任继愈.1983.473.
  [4]先秦儒家修辞研究[D].丁秀菊.山东大学,2007.
  [5]汉语修辞学史纲[M].吉林教育出版社, 易蒲,李金苓著, 1989.
  [6]先秦儒家修辞思想的特点论析[J].浙江社会科学, 池昌海.2007(05):124-131.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收诗共 48900 多首,据统计,“月”这个意象在其中出现了 12126 次。浩瀚星辰、草木天堂,自然景物数不胜数,为何历代文人骚客却对月亮情有独钟,以致其成为古典诗词艺术情感的永恒象征?所谓“月印万川”,当原本无言的月亮穿过不同的心灵世界,映射出不同民族文化的时候,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景观,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月亮作为意象,不仅唤起了文人心中丰富情感的
甘薯品种与三倍体种间杂种2n花粉系杂交,用4种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克服其低结实性,首次获得有生活力的后代植株.观察上述杂交的花粉粒萌发,花粉管生长,卵细胞受精,胚发
有人戏说,做国际新闻这一行,多是“惟恐天 下不乱”之徒。美英部队在阿富汗开打至今的两个月时间里,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版上天天都登上十三四条战讯,连编辑都自认是“消
苏轼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在其文学创造时显现出“游心物外”和“游心物内”的双重特征.本文将就这两方面具体论述,并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
摘 要:女性形象一直是汉乐府与南朝乐府诗歌中主要描述的对象,学术界历来注重对妇女人物形象层面的解读,但对其思想层面的解读尚有可完善之处。本文以同题共咏中古辞与江总的《妇病行》为例,分别论述其处于特定人文与自然场域下“病妇”的思想奥区。古辞中病妇的思想层面主要表现为怜念子女、心怀歉疚、孤孑黄泉;江总笔触下病妇的思想层面主要表现为幽怨、自怜和空虚;且分别从历史场域、阶级地位、社会风尚揭示其思想奥区形成
从杂种圃芥菜型油菜遵矮不育系中发现光温敏雄性可育株,套袋自交,采用不同季节、不同播期方法,选育出光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遵矮S。在日平均温度为7.7~13.5℃,平均日照长度小于12h的条件下表现
最近几年,党报发行难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各级党报工作者为此想了许多办法.尤其是在提高办报质量上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客观地看来,我们收到的成效远远小于我们付出的努力。
摘 要:《壬辰录》是古代朝鲜第一部讲史小说,其作品无论从主题与题材、人物与形象、情节和语言、历史与虚构、悲剧与落幕方面等方面均与我国《三国演义》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从不同方面因袭借鉴了《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因此将这两部小说放到一起作对比研究不仅有利于把握两部作品深层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了解朝鲜古代文学是如何接受中国汉文化影响来发展本民族文学,以及中朝之间深厚的民族友谊。  关键词
摘 要:儒家“以玉比德”的玉德观念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论语》中也有很多利用“玉”的人格化阐发的观点。对玉文化的来由,有人从玉的物理属性出发分析其形态与君子品行高洁的相似性,也有人将儒家对玉文化的推崇与原始的玉崇拜联系起来。人们对于玉,从膜拜其“神性”到崇敬其“人性”再到看重其“物性”,这其中不仅有线性的历史发展因素,也包含了不同文化形态的社会对神、人、物之间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拜物
摘 要:西汉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在后世引起了多元的经学和文学阐发、演变。它本指西汉当时学者根据各自所持的思想和需求阐释《诗》,以实现经世致用,并没有固定的辞义解释。本着“从变而易,一以奉天”的原则,“《诗》无达诂”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并归属于汉代经学阐释为主的《诗》学发展。  关键词:《诗》无达诂;董仲舒;经学;《诗》学  作者简介:张玥(1995-),女,满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