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陈鹤琴先生学习做人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9876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他说,为什么要讲做人呢?因为人自生至死,在他的面前一直摆着一个做人的问题。中外古今的教育家,都是非常注重做人的。孔子所谓修身、治国的道理,都是着重于“做人”。可是到了近世,教育本身变了质,以为去读书就是“受教育”,反而把做人忘记了,所以今天我特别提出“做人”以唤起人们的注意。
  陈鹤琴先生在1948年就指出,做今天中国人应具有这样五个条件:“第一是健全的身体;第二是要有创造的能力;第三是服务的精神;第四是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是要有世界的眼光。”这五个条件陈鹤琴先生自己做到了没有呢?我们认为,他不但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于“要有健全的身体”,陈鹤琴先生说:“身体的好坏,对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事业及其抱负都有极大的影响。一般说来,一个健康的人,他有理想,他乐观、积极、有毅力,他能担当起大事;而一个不健康的人,往往消沉,遇事灰心,即或他有理想,想承担重任,而他的身体吃不消,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陈鹤琴先生四五岁时,家境已相当困难,但他还是很注意身体锻炼。小小年纪就能“翻筋斗”、“打虎跳”、“竖蜻蜓”、“打翼子”(就是作燕子飞,把两臂伸开向左一转,两脚飞起,身子与地成平行)、“麻雀走路”(就是蹲着用脚跟一前一后地跳动)、“两手走路”(就是把两脚朝上,头举起,两手行走)、游泳。所以童年14年之间他毫无疾病,身材虽短小,然很结实。他一生中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在杭州蕙兰中学读书时每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第一个起床。每天鸡鸣起床的习惯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他的孩子回忆父亲说:他爱好运动,经常带我们去郊游、爬山、游泳、打网球,我们从小都会骑自行车、滑旱冰、踩高跷、荡秋千等。父亲一生性格开朗、乐观向上,与他从少年时热爱自然、热爱运动有关。
  陈鹤琴先生五十岁时,他的同事说他:“他的姿势最使我羡慕。无论上课、开会、谈话,他总是始终坐得挺直,从不见他撑了头、弯了腰、曲了背,露出一些疲乏的神情。立时、走时,也是这样,就是打招呼行礼,他上半身的弯度,也是很小,并且在背后看不到弧形的曲线。‘正直’可以代表他的姿态。”在担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的日子里,他经常亲自参加学校的运动会。陈先生在晚年经常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励自己。l980年以后,他中风一条腿瘫痪,仍然继续坚持锻炼,拖着一条残腿吃力地在院子中走圈。不久他又一次中风,两条腿都瘫痪了,他还是坚持要亲属搀扶着站起来慢慢挪动脚步。
  关于“要有创造的能力”,陈鹤琴先生说:中国人的创造能力本来是很强的,不论是文化抑或制度,在古代都曾有很好的建树。只因近数百年来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以及科举一兴,思想格外受到束缚。所以现在我们要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且从儿童时期培养起。
  陈鹤琴先生为了创造中国化的新教育,可以说是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的研究工作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早在“五四”时期,他就紧扣时代精神,精心选择了学生自治、婚姻变革、语体文应用字汇等热门话题展开研究。他还选择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为切入口进行教育科学化研究。其后他又进而把教育研究落实到系统的观察实验层面,通过对长子陈一鸣进行长达八百多天的追踪观察和实验,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先后完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教育论著。为中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之后,他又开始了中国化幼儿园的艰苦探索。并从理论高度总结出中国化幼儿园教育的宣言书《我们的主张》。针对当时“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情形,陈鹤琴把自己长期探索的“新教育”上升到“活教育”理论高度,并在更高层次上致力于“活教育”的系列实验。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理论,开辟了一条中国化、科学化的教育之路。
  陈鹤琴先生即使赋闲在家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在七十岁生日时,他挥毫题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今日何尝称稀奇,报国有心再四十,欣逢盛世定有期。”表达了他的拳拳之心。
  关于“要有服务的精神”,陈鹤琴先生说:“我们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便要为国家服务,为全世界的人类服务,为真理服务。如果我们只有知识和技能却不服务于社会,只知自私自利,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我们要指导儿童去帮助别人,去了解‘大我’的意义,肯服务,这才配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现代世界人。”
  陈鹤琴先生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贯穿他一生的。在他中学的时候,他就开始认识到:我的人生观在这个时期和从前大不同了。从前我只知道显亲扬名,谋个人的福利,现在我有点像耶稣那种爱人的热诚,牺牲的精神;从前是为己的,现在是为人了。别人把“小我”变成“大我”,而我把“小我”竟变成“无我”了。陈鹤琴先生在清华读了三年书。他说:这三年我得着了不少有用的知识,认识了许多知己的朋友,还获得了一点服务社会的经验,立下了爱国爱人的坚强基础。因为他认识到:“清华的经费是美国退还的庚款。庚款是什么呢?无非民脂民膏而已。所以我觉得我所吃的是民脂民膏,我所用的也是民脂民膏,将来游学美国所有的一切费用,也都是民脂民膏,现在政府既然以人民的脂膏来栽培我,我如何不感激呢?我如何不思报答呢?爱国爱民的观念从此油然而生了。”
  陈鹤琴先生不仅是有这样的认识,这种精神更是体现在他一生的行为中。陈先生到国外留学决定学教育,并且终生为儿童服务,当时他是这样考虑的:一个人做人总有一定的志向。我的志向是要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我是喜欢儿童,儿童也是喜欢我的。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在后来,无论是在上海救济、教育难童,还是到江西办学,无论是当教授,还是当校长、院长,那怕身处逆境,他为国家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始终不渝。
  关于“要有合作的态度”,陈鹤琴先生说:我们的合作精神还不够彻底,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得水吃”,就是对我们中国人做人态度的一种强烈讽刺,只要人一多,就不知怎样来合作分工,互相容让,互相商量。固然中国社会落后的方面还很多,而缺乏合作精神,确是一个严重的缺陷。所以,谈做人,做现代中国人,首先应培养这种合作的态度。   陈鹤琴先生也是富有合作精神的楷模。在江西办学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大批志士仁人来到泰和县文江村,来到陈鹤琴先生身边,这其中有张文郁、朱家振(贺宜)、余之介、钟昭华、邢舜田、雷震清、袁昂、刘于艮等等。陈先生在南京师范学院当院长的时候,从各地邀请到一批声名显赫的教授学者到校任教,如唐圭璋、段熙仲、徐复、陈中凡、孙望、徐养秋、吕思百、傅抱石、黄友葵、钱且华等等。这些教授、学者愿意到南京师范学院任教,与陈鹤琴先生礼贤下士、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分不开。
  陈先生有着极高的工作热情,并且善于团结大家一起工作。他1927年发起组织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发起组织中华儿童教育社,任主席,有会员四千余人;1932年发起成立上海国际教育社,后任书记;1933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7年发起组织儿童保护会,任理事长;1938年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被推为理事长;1939年发起组织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任理事长;1947年创办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任理事长;1948年创办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社,被推为理事长等等。在这些组织当中,陈先生发挥着核心和旗手的作用,团结带领大家共同工作。
  关于“要有世界的眼光”,陈鹤琴先生说:既然我们要做一个世界人,便必须有世界的眼光。所谓世界的眼光,就是对世界的看法。我们要有对世界的正确的看法,必须要了解世界的事事物物,大自然是怎样在运动着,大社会是怎样在发展着。大自然大社会是与人生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不去认识它,了解它;惟其认识世界,才能使眼光远大,不斤两于个人的利害得失。
  陈鹤琴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教育家,极具世界眼光。他是了解世界的事事物物的。陈先生自小读私塾,后读教会中学,又读清华,23岁赴美国留学,28岁回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无论在什么学校,他都很刻苦,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他说:“凡百事物都要知道一些,有一些事物,要彻底知道。”就说在美国,前三年在霍普金斯大学,他除英文以外,还学德文、法文,还有政治学、经济学、市政学、教育学、心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第二年暑假选学牛奶、鸟学和普通心理学;第三年暑假选学园艺、养蜂学和汽车学。后两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就专心研究教育和心理了。
  回国以后,陈鹤琴先生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不但请国外的著名学者来华讲学,还经常出国考察国外的先进经验。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陈先生以个人身份前往欧洲考察教育,先后考察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瑞士等11国,历时7个月。回国以后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公开发表。1948年7月至1949年初,陈先生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邀请,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捷克召开的的国际儿童教育会议。随后他又考察了捷克、英国、美国的教育,先后5个月。这样陈鹤琴先生对国内国外的情况都非常了解,也有利于他开展工作。
  陈鹤琴先生说:“以上五个条件是做人的先决条件。”其实陈先生对“做人”的要求还有很多,他自己“做人”的方方面面也都堪称楷模,有很多值得我们效仿。陶行知称他“谦谦君子”,吕型伟称他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们今天来讨论学习陈鹤琴,应该从学习陈先生的“做人”学起,不仅因为“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做人”和“教人做人”,实在是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是这个道理;也实在是因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在“教人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缺陷。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诞辰于1892年3月5日。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先后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及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是我国幼儿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开创者,曾被称为“儿童教育的圣人”。在陈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为缅怀先贤、了解先贤、弘扬陈鹤琴教育思想,本刊特约安徽省和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以及陈先生亲手缔造的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撰文,以志纪念。
期刊
二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怀着激情、揣着梦想的女孩,在幼教论著中认识了您——中国幼教的先驱陈鹤琴先生。  翻阅您的著作是一种豁然,是一种收获。您的著作最美的是品德,最贵的是精神。岁月横亘在你我之间,但透过纸张,我看到了为人师表的您:脸上写着爱、心中盛着爱、行动中映着爱、著作中流淌着爱。您对幼教的执着,对孩子的深爱深深地感召着我、激励着我。我在您的精神面前驻足凝望,深情歌唱。  二十六年中我追寻您的脚步,
期刊
已经上中班的儿子还有些胆小,尤其怕黑,晚上去厕所也要别人陪着去开灯才行。我们一直教育他作为一个男孩子要勇敢,但一点效果也没有。  一天,我们吃过晚饭,儿子说:“爸爸,你陪我玩一会儿吧。”玩什么游戏呢?我想了想,对他说:“爸爸小时候最喜欢玩捉迷藏了,你呢?”他高兴地说:“我也喜欢。”刚开始玩的时候,我先藏在一些比较好找的地方,比如:沙发后面,门后面等等。等到我看他玩得高兴的时候,就把灯关上,藏到了阳
期刊
幼儿园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同时也是流行性传染病高发及高传播的区域。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而加强流行性传染病的普及宣传与防范教育工作,是做好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重要环节。任何一所幼儿园在流行性传染病的宣传与防范工作中,都必须做到教师、幼儿与家长有效的三位统一,以确保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下面,就我园在教师、幼儿与家长当中如何开展流行性传染病的宣传与防范
期刊
在劳拉·E.贝克的《儿童发展》一书里,有这样两则故事:  ●小丹尼的身旁是一排诱人的糖果,他的妈妈正在将手推车里的货物往台面上放。小丹尼拿起一盒香口胶,对着妈妈撒起娇来:“求你了,妈妈,给我买一盒吧?有一块钱吗?只要一块!”  他的妈妈轻声地回答:“不,今天不行,你忘了今天要给你买麦片了吗?我们的钱是要用来付麦片的帐的啊。”小丹尼的妈妈一边递给他麦片,一边把香口胶从他手中拿过来放到购物架上。“来,
期刊
水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水是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它是机体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之一,也是机体最重要的代谢物质之一,因此对维持人体正常活动非常重要。水也是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部分代谢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每天更需要保证一定的饮水量,因此喝水对于正在成长的小班幼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喝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优化喝水环节呢?  一、对喝水认识的优化  1.认识到喝水
期刊
“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每天,孩子们都会面对各式各样的玩具,我们经常发现班上有些玩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百玩不厌,有时甚至保育老师清洗完还没干透,就被孩子们争抢来玩;而还有一些玩具,虽然崭新,但是放在玩具柜里一学期都鲜有问津。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些玩具不对孩子们的口味儿呢?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班孩子身上的一个真实案例,一筐看似简单的玩具,竟然能引发孩子们那么强的探索愿望!  案例篇:  嘟嘟是
期刊
陈鹤琴(1892~1982),中国新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他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学说体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现在,他的思想、学说仍闪耀着光芒。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  与“五四”时代新教育运动的教育家以“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相一致,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儿童”,
期刊
1923年,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现代幼教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儿园。快90年过去了,鼓幼人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在幼教领域(3-6岁)深入实践,积累了丰厚的经验,获得了众多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把教育的视野拓展和延伸,从孩子出生到入园之前0-3岁的这一阶段。其实,陈鹤琴先生早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论述过:“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
期刊
后人评价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表达了对陈老的尊敬、感激与无限崇拜之心。陈老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人格方面,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陈鹤琴先生的风骨与豁达,为我们学做人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  陈老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的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人生哲理,是那样的标新立异,又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他的“活教育”理论,引领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