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ao2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慢行交通主要是以步行或者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规划主要考虑了汽车的通行,而忽视了城市慢行交通的设计,没有给非机动化交通提供足够的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者们参考。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
  
  随着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机动化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但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的方式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道路上汽车排气污染和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日益严重,但同时也减少了市民出行安全的保障。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完善和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口大国,自行车大国,非机动交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城市交通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对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人们更安全、方便出行。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設者们参考。
  一、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城市道路网络设计时,人们往往只注重机动车道路交通网络设计,而忽略了道路交通系统中缓慢行专用路、城市干路、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道路所组成的完善的网络设计,因此不能保证连贯性的交通、给居民的出行会带来不便。此外,大部分的城市中的慢行专业路设置的较少,慢行交通设施设计的和改造的一般仅局限于小范围之内,如商业地段,湖泊区,而不是整个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统一安排。因此,现在的慢行城市交通系统依附于在机动车交通并存在,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
  2、慢行交通设计没有和城市土地利用合理整合。慢行交通空间是由社区公共空间、公园绿地、商业区域等组成的。之前的以居住区为开发单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虽然能确保小区设施自身相对完善,但限制了在住宅区及更大尺度上形成整体慢行交通网络。而且社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密度低、和机动化交通衔接的路段数量较少,可以选择性不大,也限制了慢行交通本身的短距离出行所具有的优势。
  3、慢行交通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虽然慢行交通设施设置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但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依然存在。在中国面对自行车的高保有量,自行车停车站点却太少,显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另外,许多城市缺乏一定数量的过街行人设施,包括过街地道、过街天桥、人行横道,严重制约了慢行交通的通畅,而且人行道周围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乏人性化设计,例如,椅子,地图,垃圾箱,指路标志的设置,对于交通枢纽和换乘区域,因为换乘设施还不完善,使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不能顺利实现。
  4、慢行交通的无障碍设计是不完美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慢行交通设施的设置,通常只考虑到一般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需求,而忽略了特殊的交通参与者的需求。在人行道上没有设置足够的盲道,连续性也得不到保障。许多城市的人行道上的盲道会被障碍物所截断,或被停放的车辆所占用。在交叉路段的高程变化区域缺乏缓坡的设计,这些都会给残疾人或者盲人的出行带来不便
  5、慢行交通中的违规较为严重、安全也需要加强。由于慢行交通流动性、灵活性很强,基本不受道路环境的限制,这也使得出行者经常忽略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他的旨意实现出行活动,从而导致事故频发。例如在红灯时步行穿越城市道路,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行进等等。
  二、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
  1、尽可能完善社区功能。慢行交通用于短程旅行,所以通常适用于本集团内出行,应尽可能完善社区功能,使在社区范围内可以满足居民对购物、娱乐、食品和餐饮等,生活需求,这样就可以减少长途出行,改善慢行交通方式,促进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 构建城市中的和谐社区。
  2、实现和机动化运输系统一体化。传统的“以车为本”的设计理念剥夺了行人和车辆公平的道路使用权,导致道路出行的单调化。基于人性化的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慢行交通需求,在设计路段上慢行交通流与快速的交通流的有效的整合,使其在同一平面上但相互分开,避免机动车和非机动交通相互干扰,即设置专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除了加强非机动车之间的交通连接,处理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之间的换乘。自行车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辅助者并且是不可替代的,可以帮助促进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因此必须特别注意慢行交通体系建设,提倡“自行车一公交”或“步行一公交”的组合出行方式,以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交通系统和非机动交通机动化系统一体化。
  3、注重城市慢行圈的合理设计。慢行交通通常在组团内实现,所以要根据城市本身的特点,以出行产生点或是出行吸引点或是交通枢纽为核心,建立和谐、人性化的慢行圈。慢行圈内要实现道路网络优化配置,根据安全平等的规划理念,建立完善慢行交通专用道路系统,保证足够比例的慢行空间,提高其通行能力、安全性及服务水平。特别是针对自行车交通,要建设有利于自行车通行的道路网,以加大自行车交通的吸引力,缓解城市干道交通压力。慢行圈内的出行者可以充分享有慢行优先权,以及良好的慢行环境。
  3、重视城市慢行圈的合理设计。慢行交通通常是在集团内实现,所以要根据城市本身的特点、以出行产生点或是出行吸引点或是交通枢纽为核心,构建和谐、人性化的慢行圈。慢行圈内实现道路网的优化配置,根据安全平等的规划理念,建立完善专用公路交通慢行系统,确保有足够的慢行空间,增加慢行交通的通行能力、安全性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对自行车交通,要建设有利于自行车通行的路网交通,借以增加自行车交通的吸引力,缓解城市干道的交通压力。慢行圈内的出行者可以充分享有慢行优先权,以及良好的慢行环境。
  4、社区内稳静化的设计。城市交通稳静化是将来交通的发展方向,慢行交通是稳静化运输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控制汽车在慢行区内的行驶速度,禁止鸣按喇叭。在社区设置明显的标志、使慢性的居民拥有优先权。因此,对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城市交通未来的发展的方针,促使慢行交通系统和其他运输体系促进相互协调。
  5、过街系统的完善,确保安全舒适。城市过街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路段过街和交叉口过街。对于路幅较宽、车流较多,或是绿灯时间较短而无法一次性穿越的道路应设计为二次过街,设置中央安全岛,以保证过街行人的安全舒适。此外还应根据需要进行配套的无障碍设计,保障城市特殊人群的出行畅通。
  三、结论
  总之,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城市整体规划协调考虑,制定出一系列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以推动慢行交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住宅建设是解决我国广大农村人口住房问题的关键性工作,但目前农村住房建设缺乏法律的规范,也缺乏整体的规划指导,从而使农村住宅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 住宅建设 规划 立法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住房条件较差,农民安身之所难以得到保障;而现有的农村住房制度又存在诸多弊端,农村住房建设体系也尚未有效建立。虽然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已
期刊
期刊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S负责人凯伦·查布卡指出,近两年参加CES的中国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且利用更大的展台布局,来提升品牌形象。这些中国厂商开始更注重产品质量,希望和
摘 要:市政工程施工是市政施工企业的基本任务。施工管理是市政工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企业生产管理中主要的内容。施工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合理地组织完成最终建筑产品的全部施工过程,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有效地使用时间和空间,保证综合协调施工,使市政工程达到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安全生产的目标,迅速发挥投资效益。本文结合市政工程的特点,谈谈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市
期刊
期刊
摘要:目前,上海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稳步向“四个中心”迈进的过程中,处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开发区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和转型压力。本文从上海开发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及与未来城镇体系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上海开发区的功能转型之路,指出创新、管理、服务、集散和生产是上海开发区未来培育和转型的五大主要功能。  关键词:上海开发区;全
期刊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关系到高校发展的兴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和高校工作的龙头,学科建设应当以承揽学科建设的科研人员(团队)为核心,培养具有竞争力且结构合理
摘要:玻璃钢夹砂管重量轻、刚度好、耐腐蚀、使用寿命长、水利学特性优异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市政排水工程,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玻璃钢夹砂管在市政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来取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对施工中的一些经验及主要事项进行阐述,以推广该材料的应用。  关键词:市政排水管;玻璃钢夹砂管;主要事项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夹砂管(简称玻璃钢夹砂管或称FRPM管)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柔性非金属复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家具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日新月异,这带动了家具业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高速发展。今天中国家具产量目前居全球第一,中国已
学位
新世纪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许多企业由于未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使得企业出现种种危机。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