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镇痛对下肢游离皮瓣移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来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多模式镇痛对下肢游离皮瓣移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择期行下肢游离皮瓣移植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给予多模式镇痛,包括自控镇痛泵、按时定量及按需给予口服和静脉止痛药;对照组给予按需镇痛,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给予常规镇痛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患者的睡眠质量,出院满意度,血管痉挛情况,皮瓣血管血流量等。

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多模式镇痛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8,16,24,32,40,48 h)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89,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84,P<0.05);时间效应与干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27,P<0.05)。多模式镇痛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8,16,24,32,40,48 h)Rame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1.29,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Ramesa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6.84,P<0.05);时间效应与干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5.41,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2天睡眠质量评分(3.7±1.1)分,低于对照组的(5.2±1.9)分;试验组皮瓣血管流速(7.21±1.84) mm/s,高于对照组(6.21±1.43) mm/s;试验组皮瓣张力(7.63±1.23) N,低于对照组(8.24±2.01) 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71,2.254,2.006;P<0.05)。

结论

多模式镇痛能够改善下肢游离皮瓣移植术患者的术后镇痛、镇静效果、睡眠质量及局部皮瓣微循环。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不同葡萄糖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诱导SD大鼠海马神经元,建立稳定的糖尿病脑病细胞模型,探讨高糖对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的影响。方法 (1)海马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及纯度鉴定
目的探讨分级心理护理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焦虑、抑郁及血浆5-羟色胺(5-HT)、甘丙肽(GAL)的影响。方法选择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9例,两组患者在相同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研究组给予分级心理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不同心理护理方法前后的心理状况;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评价
背景:髋臼横行骨折多累及髋臼前后柱。常用的前柱和后柱钢板固定需要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创伤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有限切开或经皮微创拉力螺钉置入虽能减少软组织损伤,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