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的变化(大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了解、回顾四季的变化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之一。在设计“我发现的变化”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除了验证一些变化现象外,我们还尝试把科学启蒙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这个活动的脉络有两条: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其中。“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两个小环节:(1)回忆冬季的变化。(2)回顾四季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两个小环节:(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2)欣赏其他的变化。我们力求环节安排小步递进。为达成目标服务。
  目标:
  1 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2 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准备:
  1 课件《四季的变化》。
  2 一些会变化的东西:记号笔、固体胶、铅笔、未充气的气球、袋装速溶咖啡、积木、回形针、米、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石头、纸张、书本、纸质小盒子、橡皮泥、蜡烛、毛巾、肥皂。
  3 有关变化的ppt,包括:人类的进化、货币的演变、文字的演变、购物袋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房屋的变化。
  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
  1 发现冬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当冬季来临时,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
  师(小结):大家发现冬季来临时有许多变化:树叶变黄,纷纷飘落;花儿凋谢;气温降低……
  2 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桂花飘香的秋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征?是怎么变化的?(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分别点击课件画面上方的文字“春”“夏”“秋”“冬”,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春夏秋冬”,整体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连贯的变化过程。
  二、生活中的变化
  1 交流:我发现的变化。
  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请你分类——选择你认为会变化的物品,放在“变”这个汉字前;选择你认为不会变化的物品,放在“不变”的汉字前。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变”字前的物品):它会变吗?会怎么变?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物品):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师:有人说它会变。那它会变成什么?怎么变?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一种物品会有多种变化等。)
  [例如,教师举起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袋装速溶咖啡与幼儿互动。
  师: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喝的咖啡,香香的……
  师:哦!会从粉末状变成浓浓的可以喝的咖啡,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热水这个条件,变化是需要条件的。
  幼:时间长,这袋东西会变质。
  师:是吗?这上面确实写着保质期到×年×月×日呢!除了咖啡,还有些什么东西也会过期变质呢?]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从来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揭示生活中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的规律。)
  [例如:
  幼:电视机不会变化。
  师:大家的意见呢?
  许多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视机的画面会变化:时间长了电视机会变旧……]
  师(小结):通过辩论,我们明白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
  2 了解、欣赏其他的变化。
  师:大家发现了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变化,现在我也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的变化。
  (1)播放反映人类进化、货币演变、汉字演变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一组变化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有些东西的变化过程缓慢而漫长。)
  (2)播放反映购物袋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人们保护环境的想法和做法进步了。)
  (3)播放反映通讯工具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4)播放反映房屋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这种变化表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师(总结):自然界和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季节会轮换,人会长大……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或感觉到的,还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发现的,如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等等。前不久,全世界的人们迎来了一个变化,那就是日历从2010年变成了2011年,大家都长大一岁了。祝愿大家有更多令人高兴的变化!新年快乐!
  反思:
  在设计和组织该活动时,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一个重点,培养辨证科学的态度
  在科学活动中,以下几个要素彼此作用、互为关联:(1)幼儿探索的态度。(2)幼儿探索的对象。(3)幼儿探索所需要的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描述、比较等)。(4)幼儿探索的结果(所得到的经验、事实或者所形成的概念)。其中探索态度的养成是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于是,我把这个活动的重点目标定为: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虽说态度非短时间内可以养成,也很难测定,但在该活动中,活动一开始,当我拿起幼儿放在“不变”一栏里的生活物品时,只有一半幼儿认为“这些物品会变化”,到活动最后,每当我拿起一样物品,几乎每个幼儿都说“会变化”,并且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表明幼儿会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去观察一样物品了。而且,从讨论自然界的变化到生活中物品的变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幼儿对“变”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深度。
  二、多重互动,呈现不同变化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和材料、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令人回味。
  (1)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自然界是幼儿探索的对象。我们通过帮助幼儿梳理四季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孩子们敏于发现自然的心。
  随处可取、随时可见的生活物品虽然普通,却可以激发幼儿对“变化”的辩证思维。也正因为材料的普通,幼儿言之有物、思之有据。例如。有的幼儿说饮料瓶会变旧,变破;有的幼儿注意到时间长了,瓶子里的水会变质;有的幼儿说时间长了,瓶盖会变松,等等。
  (2)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该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始终互相启发、互为依托。幼儿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真实地展现自己,而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如,当幼儿把许多物品放在“不变”这一栏时,我便提出疑问:“瓶子真的不会变化吗?”从而引发了孩子们对物品性状的思考。有个幼儿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脱口而出:“其实,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会变化。”虽然他已经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我还是立即针对他在活动中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想法。总觉得别人不对的表现,说:“对于你来说,今天的最大变化就是学会了倾听。”当有幼儿大胆地说世界上有不会变化的东西,比如电视机、洗衣机等时,我马上询问大家:“谁有不同意见吗?”以引导大家运用已有经验说服该幼儿,使之理解事物的变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被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而欣喜。为他们的妙语连珠、童言无忌而赞叹;孩子们也在我隐性或显性的推动下向前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那么的不同。我觉得可以用线来形容。有的幼儿像一根直线,就如那位认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会变化的男孩;有的幼儿是一条曲线,或许经过谷底与波峰的反复挣扎。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如那些原先把一些物品放在“不变”一栏中,最后都主动放在“变”一栏里的孩子;有的幼儿就像一条省略号般的虚线,通过一点一点的理解,串成自己的想法……无论如何,孩子们的变化是最可贵、最令人回味的。
其他文献
十二月,他独居西湖湖畔。  “公子,今年的雪好大,整整下了三日未停。”小厮端着一杯茶,挑开门帘进来,衣服上都是细小的雪花,星星点点地镶嵌在他的身上。  小厮正要把雪拍掉,他的目光淡淡地从书页上移开道:“别拍。”  “啊?”小厮不解道。  “来,离这火炉近些。”他招手道。  小厮缓缓走过来,他的眼睛一直注视着那些细小的雪花,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变为一滴滴晶莹剔透的眼泪似的,说道:“或许他们也是怕冷呢?”
期刊
国家大剧院携手一流创作团队,历时三年倾心打造歌剧《方志敏》,一经演出,好评如潮.文章主要从歌剧中的导演设计、音乐创作、舞美塑造、人物表演等四个方面对《方志敏》的创作
摘要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是指父母和孩子共同分享孩子的自传记忆并进行交流。父母尤其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自传叙事是儿童早期认知、自我、社会情感等发展的重要方式,而自传叙事的内容、风格以及结构影响着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方向。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父母一孩子自传叙事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促进儿童心理理论、自我、情绪理解、语言表达、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自传记忆;父母—孩子自传叙事;情绪;心理理
最近我们班幼儿开始学习“集合比较”的内容。在“比9少的数”这个活动中,教师对恒恒进行了观察与指导。    片段一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苹果?(黑板上出示教师画的排成一排的9个苹果,如图。)  恒恒(点数后):9个。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画出比9少的点子。  恒恒在纸上画了9个点子。  师:想想看,哪些数字都比9要少呢?把所有比9少的点子都画出来。  恒恒在几张白纸上画的都是9个点子。  [析
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和幼儿教育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活动自2009年3月征稿以来,截至2009年6月30日,共收到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24所院校选送的206篇参评论文。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
数符号的运用对个体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的数学思维向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其次,它这一模式为儿童和成人之间进行有关数学方面的交
原方案设计者关注小班幼儿身边的问题,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然而。细细分析觉得教师有几个方面处理欠妥。首先,教师试图综合实现科学、语言和健康领域的目标,定位过高;其次,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幼儿认知蔬菜上,难以真正解决幼儿的挑食问题:再次,教师提供的五种蔬菜是否针对幼儿的挑食现状?另外,在一个教学时段认识五种蔬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也显得过多。  我认为要想改善幼儿的挑食问题。教师首
设计意图:  《猫捉老鼠》是一首充满童趣、富有情景、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我们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稳定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注重游戏化、情景化,让幼儿扮演小老鼠在玩耍、吃米、睡觉等不同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学习分辨乐曲的快慢,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目标:  1 熟悉音乐旋律,乐意用动作进行表现。  2 能听辨音乐中的滑音部分并作出反应
设计意图:  点彩派是19世纪80年代法国兴起的新印象画派。一些画家尝试用原色色点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将点彩画引入幼儿园的美术活动,让幼儿通过点点画画进行表现表达,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力、创造力。  在“美丽的斑点鱼”活动中,我注重让幼儿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帮助幼儿积累有关点的多种排列和组合的经验,使幼儿从中吸纳一些元素。从而完成从模仿到重组到再创造的过程。  第一个活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