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呵护一朵花开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zhang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东尼在他的绘本中说:“我们讨厌一朵花时,把她摘下来;喜欢一朵花时,也把她摘下来。”这寥寥数语,竟能让人在宁静遐思中悄然顿悟。
  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惊扰了那份我们眼中最为珍贵的美。
  不去打扰的欣赏才是真正出于心底的珍视;不为嗅一朵花的香而去采撷整朵蓓蕾;不为欣赏蝴蝶美的姿态而去干扰那一份静谧与安然,这才是真正欣赏美的姿态:安静,不出声,不触碰,驻足于局外,只愿用远远的目光安抚,甚至只是在心底悄然遐思。
  张晓风曾在其散文中说过:“路过一位友人家,拜访闲聊之余却瞥见一株静默于房屋一隅的昙花。她默默地倔强地抖开一身铁树般浓厚的厚重的绿色。问起友人才知道这是一株漂洋过海而来的品种,倔强地遵循着出生地的时差,只肯在白天绽放。无论友人用尽何种方法,她始终不肯再绽放那璞玉般洁白通透的花蕾。”张晓风在敬重这株花朵的同时却又深深惋惜她的命运:无论是多么呵护与栽培,多么盛赞她绽放容颜端庄清丽的溢美之词,都无法滋润她那离开出生土壤的倔强根系,都无法使她再绽放最原始最本真的美丽。
  让美丽回到最初的环境中去,去肆意盛开属于她的花朵。别让你的欣赏,影响了她的绽放。
  闲暇时读书,最爱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那是怎样一种温柔而虔诚的心态啊!一位老人,借着熹微晨光,披衣而坐,默默于窗扉间凝眸细窥睡眠中的花朵,毫不打扰,没有上前采撷,也没用一卷胶片记录花朵浅眠的模样。他愿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呵护那一朵盛开的花,这便是一种尊敬:无言,却浸透在凌晨轻浅的天光里,提醒我们,自然界中一花一世界,一蟲一鸟,皆是倔强而美好的生灵,怀着尊敬与珍视,去欣赏,去“迁就”她们,才能领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动。
  蝴蝶在黑暗中的栖息是静谧的,莫用蜡烛的光去打扰它们。我多想告诉每一个脚步匆匆的看花人,轻一点,慢一点,远远看着就好,别让你的影子,挡住那一片花瓣的阳光。
  【作者系江西省新干中学高二(1)班學生】
其他文献
[ 本场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年的古训,在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该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绝对不讲话,如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就餐。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
期刊
写文章这件事,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并不是游移摇摆不定,决不说两面话,实情是这样的。  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准备功夫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无所谓难。准备功夫一点儿也没有,或者有一点儿,可是太不到家了,拿起笔来样样都得从头做起,那当然很难了。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不为写文章,这样的习惯本来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处了。你想
期刊
鲁迅曾有一篇轶文,“文革”中在广州被发现。他为了讽刺与自己素来不和的顾颉刚,说中山大学已经聘了一个口吃的顾颉刚,又打算聘请同样口吃的容庚,难道中大喜欢口吃?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宪通当年长期担任容庚的助教,被视为容先生的“大弟子”。他告诉记者,容先生确实有一点儿口吃,不过并不严重。  在曾宪通的记忆里,容先生话不多,不属于滔滔不绝善言辞的那种学者。他上课,总是用白布巾裹着几部线装书,在讲桌上打开
期刊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起源于微博客的风靡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的汇聚融合,与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微时代的定义上,“微”并不是小,更不是不足以道,而是一种更加生动、即时、自由,一种更具沟联性、娱乐性以及个性化的生活形态,一种更加回归自我但同时也更从众流俗的审美机制。“微文化”虽“微”且“散”,却日益成为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新文化”。  “微
期刊
世间多纷扰,正如冰心所说:“大风起了,秋虫的鸣声都息了。”  其实,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平淡的生命突然被众多华丽的辞藻所包围,也许是溢美之词,也许是光环荣耀,人们或是乐享其中,或是敛声自傲,在自己的世界中迷失,又有几人坚持不饮那狂泉水,坚持在风中用自己的内心高歌?  当外界的溢美之词乘势而来,赞誉之声呼啸而过,只有自省,才能将高贵的品格完美绽放。  呼啸的劲风刮过,我们确实能捕捉到几声绝唱。
期刊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古训家喻户晓,可如今能践行的却少之又少。某所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师生文明用餐,从而营造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这种方式值得肯定。  “食不言,寝不语”是流传千年的古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既然能长久存在,就必定有其道理。遵循这条古训,学校推出“无声食堂”,根本目的是教导学生行为举止要文明,这是弘扬中华美德的举措,理所应当去支持。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这样的举
期刊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
期刊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謂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
期刊
【技法梳理】  对于作文发展等级“丰富”,《考试说明》规定:“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写作文体不同,“丰富”的要求自然不同。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但是很多学生的文章存在内容单薄、材料不充实的弊病。要想让文章内容丰富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论据丰富  议论文写作中经常采用设立三个分论点的方式来体现文章的层次性和作者思想的深度,而每一个分论点后必须有合适的事例作为材料支
期刊
有很多年轻人抱怨,现在社会上都是拼爹、拼外貌。我会告诉他们: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爸没有珍惜。  拼爹,起碼得有爹吧?我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哥俩带大。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也从没为了工作给谁送过礼,不也走到了今天吗?人生如果没有一些落差作比较,也就没那么多趣味了。  你也可以抱怨大城市交通拥堵,地铁太挤。要知道,我上大学实习的时候,学校离城区太远,为了不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