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流变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s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发生了时代性变化。人工智能时代,在产业企业诉诸于工匠精神以寻求高端发展之路的情况下,探索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成为了急需破解的问题。通过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工匠精神的发展历史进行解析,厘清传统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并基于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行业巨变,分析了从技术的向度上人工智能为新时代工匠精神注入的新内涵因子,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精神五个方面。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大思政”视角,阐述了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即落实三全育人、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思政教育面临的思路缺乏创新、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思政教育模式比较传统等困境,并提出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优化思政教育模式等突破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摘 要: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从课程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创新,其构建离不开课程的支撑,需要以课程为抓手,统合多方面因素,形成一套有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课程结构形态经历了企业课程的出场,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并存,再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融合而成的“校企一体化课程”。基于课程的视角,
摘 要:高职院校现行的辅导员负责班级管理模式,存在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传道功能式微、教师共生关系失谐等弊端,割裂了教书与育人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师协同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已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新趋势。从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和系统论是指导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整体负责制的普适理论,认知差异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不知您是否有过类似的困惑,在“问题—原因—对策”式的三段论写作中,当写到对策部分时,总会有难以下笔之感,很难将其与问题、原因严格区分开来,不时有同语反复之嫌。与此相反,一些较为规范的实证研究论文,关于对策建议的内容通常只占据较小的篇幅。由此值得深思的是,对策建议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到底该占据多少篇幅?传统的对策式研究是否具有合法性基础?  追本溯源,对策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现实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合理运用,相辅相成、协同创新,目标明确、学以致用三个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有:融入课程教学,抓牢思政教育“大阵地”;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思政教育“大氛围”;融入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思政教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