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华:苜蓿创业,从高中到大学毕业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暮野,云雾缭绕。行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草原上,机播紫花苜蓿又长高了一茬,整齐的苜蓿苗像一条条绿带,给秋天的金黄色添了一抹鲜活。一个戴着眼镜的大男孩不时弯腰查看苜蓿长势,他叫张振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张之洞班”2014级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潮岱村的一名普通村民。高中尚未毕业就着手创业,机器培植紫花苜蓿,那一年,张振华仅仅是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大男孩儿。随后的大学生涯中,他致力研究苜蓿的培育工作,并登上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节目寻求投资。身体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充斥着对自然和农业热爱的他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并借紫花苜蓿改善生态环境。
  大学前收获第一桶金
  从小就帮忙干农活的张振华,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与亲戚的一次聊天中,他了解到目前养奶牛需要一种高蛋白牧草,这种牧草本地没有,必须从外地或国外高价购买。他当时非常好奇,什么神奇的牧草内蒙古大草原都没有?后来才得知,这种牧草名叫紫花苜蓿。紫花苜蓿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再生性强,所含的豆科牧草根瘤菌固氮还能改善种植土壤的质量,苜蓿根系可达5米,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优良的牧草品种。但是紫花苜蓿产业在内蒙古并没有发展起来,一是因为苜蓿抵抗不了内蒙古高原的倒春寒,幼苗还在发芽期就会被冻死;二是机械化收割成本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导致种植的面积很小,满足不了与日俱增的高需求量,只能依靠国外进口或从外地购入,细心的张振华暗暗萌生了种植紫花苜蓿的念头。
  “不行,坚决不行!”和家人分享自己想创业的想法,首先就遭到了母亲地极力反对:“你哥哥辍学早,家里的孩子就你学习最好,这个村子也是你最有希望,为啥不好好读书,还要在家做农活!”张振华的妈妈认为,整个家族从来没出过大学生,家里唯一在读书的二儿子应该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去城里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不是窝在家里种牧草,像父母一样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
  见母亲这一关太难过,张振华转而“轰炸”父亲。苜蓿产业化培植的前期投资相当大,机械设备、土地整合、后期的人力物力,都是不小的开支。父亲担心儿子经验不足风险太大,起初并不支持。不服输的张振华蛮劲上来了,整整三个月,他只要放学回家见到父亲,就会念叨着苜蓿,念叨着项目,一条条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规划,还给父亲举例子,说北大某某学生卖猪肉,清华某某学生卖米粉,都是一种创业的方式,而且他们也都取得了成功……渐渐地,父亲开始被儿子说动了,他感觉到了儿子坚定的创业想法,并且对项目的各项设置条理都很清晰。在向亲戚朋友询问了苜蓿产业的前景之后,他决定让张振华试一试,并给儿子投入了70万元作为“梦想基金”,用于前期购买收割苜蓿的机械设备。
  事实证明,张振华的创业想法是对的。在他高三那一年,拉自己的哥哥入伙,承包了家附近的1000亩土地种植紫花苜蓿。“高三的时候学习很忙,那也挡不住我总往田间地头跑,和那些苗苗好像是有感情的,看着它们一点点长高,特有成就感”。整个暑假,张振华都扑在了田地里,10月份后,他种的紫花苜蓿销售一空,获净利润150万元,这是张振华人生中的第一笔收入。小试牛刀获利后,张振华的苜蓿事业渐渐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用张振华的话说“有老爸给自己把关,感觉每一步都走得特别踏实”。
  虽然创业刚刚起步就收获了不可小觑的成果,但仍然改变不了母亲反对的态度。一次在家准备吃晚饭前,爷俩合计着清算一下账目,太过专注的两个人正忙着核对近期的每一项开支,没有听到振华妈妈的问话,也没注意到妈妈的情绪变化,一直不同意创业的母亲瞬间爆发了,本来正在做油面的她撂挑子不干了,对父子俩说:“你们别吃饭了,以后也不用吃饭了,就整天地谈项目吧。”随后就愤愤回房,紧闭房门不作声。那天晚上,张振华和父亲灰头土脸地吃了碗白水煮面,草草地结束了当天的计划。
  瞒报专业,村里第一个农民大学生
  “一个高考超出一本线58分的读书好苗子,怎么非要选择农业大学,还回来和我一样务农呢?”这是至今一直纠结着振华母亲的疑问。
  高考分数出来后的第二天,一大早,见父母都在忙着,家里又没有网络,张振华没和任何人打招呼,就偷偷一个人到镇上的网吧,很坚定地将一志愿填报了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想去南方求学,换换环境,提升一下自己在农牧专业方面的常识。之前我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仔细查过,发现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实力很强,又很贴合自己的想法,就填报了这儿。”张振华说。得知儿子瞒报专业,张振华的母亲拉着他泣不成声,哭着斥责这孩子不听话。
  张振华是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也是老家镇上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全家人对他期望很高,母亲希望他填报电气、航空、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以后能够生活得体面。但张振华却偏偏违背了母亲的意愿,他认为,家乡本土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且农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很想把苜蓿培植产业做大,也正是这个原因,我选择了我的大学和现在的专业,我一直很坚定自己的想法,就是以后要回家乡,为家乡的畜牧业造福。”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振华的父亲很有魄力,做事果敢,他一旦认可了儿子的想法,就开始全方位地支持儿子创业,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从提供资金到设备采购,层层把关,成了儿子的合伙人。“爸爸的经验帮助我很多,之前还有些不确信,但是事实证明爸爸很多时候都是对的”。
  在承包土地时,年轻气盛的张振华刚开始上手就准备种植几千亩胎苗,父亲则建议先种一千亩试试,总结经验,万一不成功也不至于血本无归。在设备采购上,张振华准备购买德国的进口设备,这需要花费几百万元,父亲给他分析,对于刚刚起步的产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昂贵的进口设备上回本太慢,如买国产设备,虽然效率低一点,但是折合到收割季,并不会影响到整体的进度,而且性价比很高,应成为首选……随后,为了配合儿子逐步加速的创业进程、渐渐扩大的种植面积,父亲还咬牙盖了18000平方米用于储存苜蓿的储藏间作为配套设施,前后一共投资了近200多万元。   事业处于上升期,问题也接踵而至。最大的困难就是土地的承包和整合。“想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必须将小块土地连接在一起,化零为整,”一开始,拥有土地的农民并不看好苜蓿种植,担心种植之后会影响土地质量,张振华便拉着亲戚朋友挨家挨户地进行科普,做游说工作,渐渐地收到了一些效果。今天这儿三亩,明天那儿两亩,难以集中。但每收到两三亩地,就意味着一家农户的认可和支持,不难想像承包下几千亩地要费上多久的时间和精力。
  但功夫不负苦心人,断断续续的几个月时间,父子俩在凉城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在呼和浩特市整合到了1000多亩。“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我会将这些土地管理好,发挥好这些土地该有的价值”,张振华认真地说,厚厚的眼镜片透出内蒙古人特有的憨厚和质朴。
  科学种草,拥有苜蓿科研团队
  高考成绩较好,张振华被选入农业科学张之洞班,该班级由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
  进入华农植科院后,张振华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图书馆及数据库上,不断查找和苜蓿相关的资料。他执意毕业后要回去造福家乡的劲头打动了学校师生,也得到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学院邀请华中农大赵健教授作为他的技术指导。此前,赵教授曾经在美国做了十几年紫花苜蓿研究。依托于学校资源,张振华的团队与华中农大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在七八人的团队里,其他人不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就是博士、硕士,而他是唯一一个本科生,还是一个只有大一的毛头小子。但由于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张振华作为团队里面学历最低、年龄最小的成员,却成为整个科研团队的主导人物之一。
  科研团队成立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培育新品种,目标是在湖北培育一个新的能够抵抗地区性病虫害的苜蓿品种,一旦成功,将会一年成长六七茬,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减少中国在紫花苜蓿方面的进口压力。培育的过程中,张振华在苜蓿育苗、收割、打捆、储藏、运输等方面的经验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团队已在湖北京山县种下十几个新种,下一步打算进行杂交,提高紫花苜蓿的蛋白质含量和抗外力的性能。在培育新品种的同时,他还承接了一个项目,帮一家公司研发推广新品种,为团队争取到了50万元的科研经费。
  想当个地道的农民,光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张振华特别喜欢席地而坐跟劳作间休息的老农聊天,刘伯是他每次回家必拜访的老农之一。在苜蓿第一次成熟要收割的时候,正值七月份,内蒙地区经常多雨而且一下就是一整天,很少见艳阳天。而收割苜蓿需要晒干脱水处理才能够批量储藏。当时没有经验的张振华眼看着就快要下雨了,就指挥工人赶紧收割,并都打捆垒垛后堆放在草棚里面,结果几天后就发霉了。看到辛辛苦苦培育并收割的苜蓿发霉打了蔫,张振华懊悔不已,后来在请教了刘伯后才知道,苜蓿不怕下雨,雨水把苜蓿浇湿了,待一段时间水分蒸发后,还是可以收割的,并不影响苜蓿的质量和成分。通过这一次教训,他深刻认识到种植的学问和技巧,每次打捆的时候,捆的密度、湿度、通风和放置的地方等各个方面都是学问,马虎不得。
  为了兼顾学业和创业,张振华将有限的时间利用到了极致,经常熬夜复习功课,因为他答应过父亲对他唯一的要求:一定不能挂科。有得必有失,虽然时间利用得紧凑高效率,但他仍然要很努力地跟时间赛跑,现在他不仅要专注学业,还要跟项目搞科研,也要兼顾家里3700亩的紫花苜蓿,这让张振华无法像其他学生一样参加学校的其它活动。他仅仅在大一进校的时候参加过一个社团,但因为实在没有时间顾及就中途放弃了。“虽然错过了很多同学聚餐、活动,但我并不遗憾,创业也是另外一种团体活动”。张振华认为,一方面,他因为在学校跟项目,通常有很多要洽谈的合作,在谈合作的过程中,跟业内精英打交道,他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因为培育研究工作的需要,张振华经常会到田间地头去跟老农请教,久而久之,他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也有一定地进步。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宝贵财富。
  张振华虽然很少参加社团活动,但人缘却不差,寝室的哥们格外体贴,晚归的时候留个灯,多打一壶开水,帮忙收个衣服,舍友们用行动默默支持他、理解他。在谈到这个话不多的小伙子,大伙儿纷纷竖起大拇指:务实、憨厚、靠谱。
  改变生态,保持初心
  近半年,张振华异常忙碌。他不断地学习、查资料、写策划,为他的紫花苜蓿产业谋发展,通过不断的学习他发现,紫花苜蓿不但有经济价值,还有环保价值。苜蓿的根系非常发达,因此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的良方。近期科研发现,苜蓿还对降低心血管,防止动脉硬化,脑血管硬化有明显的的功效。
  然而,当下张振华最大的困难是缺钱。2015年,张振华父亲又给他投资了一笔不小的费用,这让他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700余亩。但继续扩大规模,意味着后面的配套设施必须跟进,资金就成了拦路虎,张振华寻思着大面积增产,就需要购买德国进口的机器提升整体的培育收割效率,可一联系,光一台割草的机器就要270万。土地承包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儿,所有承包的土地必须要提前付款,一次性拿出那么多钱,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张振华说,虽然2014年盈利了150万元,但远远不够现在的运营开支。
  2015年3月份,张振华报名参加了“创业英雄汇”寻找天使投资。张振华在节目中的表现十分自信,敢想敢做,用执着打动了投资人。最终,张振华与投资方达成100万元融资意向,但由于后期对方要求垄断他的研究成果,相当于用100万买断他的技术,并且只支付他一部分股份,张振华果断拒绝了这个要求,并放弃了100万元的经费,他笑称这些钱都“不够买一辆拖拉机”。
  为了筹备更多的资金,张振华每天写策划书到深夜,为融资努力着。未来,他计划将规模扩大到10000亩,预计纯利润达到1500万元。自从上了创业节目后,也有不少风投主动联系他希望能够与他合作,但张振华认为,农业并不是赚快钱的项目,在家乡创业,盈利不是唯一目的,环保和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同样重要。他希望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扩大产业链,将紫花苜蓿产业延伸到环境保护和保健品开发的相关领域中去,吸引更多的投资,也能为家乡的劳动力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一举多得。
  如今,张振华计划发动家乡的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入股他的公司,集合科研力量,在家乡发展产业化机械化的集约型农业。与此同时,他将投入能在西北盐碱地生长的优质苜蓿品种的研发,若能实现大批量种植,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沙尘等问题都会有所改善。希望未来能够将苜蓿花开遍整个西北地区,改善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在家乡,务农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留守的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老农们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在技术和新品引进等方面都存在滞后不前的现状,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我应该尽我所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责任编辑:陈思
其他文献
2016年,我开始为《大学生》杂志撰稿,  那时我已经是一名博士生了,更是有着十年学龄的专业文科生。  虽说写作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难事,  但我真正感觉到会写文章,是从那时开始的。  上大学后,我写得最多的要数专业论文了。写专业论文,除了不能抄袭这条底线外,文风要简洁、平实。由于论文的受众是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同仁,在表述时,我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行内熟知的的专业术语、行文基本都建立在学界公认的常识基础
一个人的写作,往往会成为其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文字将写作者的自我外化和塑形,从自己的创造物中体现出个我的本质力量,因此,通过一个诗人的诗,也许能最为清晰准确地看见诗人的内心风景、生活历程,尤其是诗人独有的个性和对存在的态度。梅尔的诗歌也是如此,它们最为真切地体现了梅尔的内在个性,她诗中的自我形象,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投射。因此,我们便可以在诗中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女性形象,当然,诗人的
今年3月至5月,教育部组织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活动,111所高校师生从本校蕴含的丰富党史资源入手,多维讲述党史人物故事,分享自身感悟,通过微视频形式在全网接力推送,兴起了追忆峥嵘岁月、探寻红色印记的党史学习讲述热潮。立足校园深挖红色资源  本次活动将党史和校史相结合,高校师生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依托本地、本校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蕴藏在校园中珍贵的“红色记忆”,作为学习讲
餐盘里浓油赤酱的是茄子还是牛肉?餐盘里的饭餐总共多少钱?只需让结算台“火眼金睛”轻轻一瞄,一秒钟就能显示菜品名称、包含的卡路里数据及结算价格。在上海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这项名为“智眼金睛”的菜品识别智能计价系统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个人工智能计价系统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博士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发的。  中午12点,上海交通大学第五食堂。一位学生在窗口选完了飯菜,拿着托盘走到在结算的机器前。只见这台纯
王梦瑶红飘带的形态美  近两年,我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空间设计博士生,参与了两项重大设计任务。一是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设计天安门广场两侧大型景观“红飘带”;二是清华大学建立110周年校史馆展陈设计更新任务。  很巧,10年前国庆60周年庆典时,我作为北京一名高中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大型图案翻花任务。从一个懵懂的中学生,到现在能和清华老师、同学一起解决社会重大需求问题,感
去年这个时候,因为一个不安分的想法,我靠自学转行去了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工作一年多,回头看毕业生求职,我有了“跳出求职看求职”的新感受。从实习失败中总结欠缺点  春季实习是拿到互联网offer的第一个机会。各个企业为了能够提前筛选人才,会在这个时间发出很多实习offer。通过实习的方式,公司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候选人的素质;而对候选人来说,则可以提前了解组内的工作内容和氛围。这样双方都能增加对彼
这年头,好像是谁要是没跳过两回槽,就跟不上进似的。作为一只上进小青年主业图书小编一枚,每次朋友聚会都会面临同龄人(往往是男同学)诧异的目光——“还在那儿上班呢?!可小心温水煮青蛙啊!”过一会儿看我脸色不太好了,又绕回来说,“哎呀不过,女生嘛事业心不用太强,求个稳定也不错……”  你没看见本姑娘是个超级工作狂,累得都快瘦成一张纸片了吗?谁说不跳槽=温水煮青蛙=小怂包=不上进?真正的勇士才敢于面对不跳
在米梁山,你见过吊眉的人,慈眉善目  你见过薄嘴唇的人,言语锋利  你见过高鼻梁的人,深沉颓废  你见过胡子拉碴的人,暴躁刚烈  你也见过长髯飘拂的人,安详宁静  但你一定没有见过秦赵高,一个男身女相的人  一个将眼睛阴险地藏在眼镜后面的人  一个随时可以把脸皮撕下来揣在裤兜的人  一个有着一张国字脸却长着一张婊子嘴的人  一个在权贵面前摇起尾巴、双膝发软的人  一个在群众面前伪善、刻薄、鼻孔朝天
《香港爱情故事》一改港剧的王牌大戏商战剧讲述香港精英阶层的路线,目光转向了位于香港岛南区的瀑布湾,这里是全港有名的公共屋村——华富村。剧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草根港人在“缝隙空间”中的生活状态。高房价的重压下,人际产生了隔阂与疏离。但是,结局是大团圆式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守望相助。  剧中的陈子朗和邱凯琪是恩爱有加的情侣,两个人家庭背景普通,他们是香港中环的普通上班族,拿着不高不低的收入,对居高不
苦难的时代催生伟大的诗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寇入侵,内乱频仍,山河崩裂,民生栖惶。相当多的诗人,此时拿起手中的笔,关注现实,写作魂魄忠勇、不乏现代气度的撼人诗篇,记录人民苦痛与家国灾难,其中以艾青、穆旦的成就最为突出。 “时代的真实、态度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这里分别选辑胡风担任主编的《七月》杂志周围的诗人群、“九叶诗派”诗人群以及“晋察冀派”诗人们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中围新诗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