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拔牙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df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拔牙,我是1978年3月获得这份工作的。
  牙医是什么工作?在过去是和修鞋的修钟表的打铁的卖肉的理发的卖爆米花的一字儿排开,撑起一把洋伞,将钳子什么的和先前拔下的牙齿在柜子上摆开,以此招来顾客。我当牙医的时候算是有点医生的味道了,大医院里叫口腔科,我们卫生院小,所以还是叫牙医。我们的顾客主要是来自乡下的农民,农民都不叫我们“医院”,而是叫“牙齿店”。其实他们的叫法很准确,我们的卫生院确实像是一家店,我进去时是学徒,拔牙治牙做牙镶牙是一条龙学习,比我年长的牙医我都叫他们师傅,根本没有正规医院里那些教授老师主任之类的称呼。
  我的师傅姓沈,沈师傅是上海退休的老牙医,来我们卫生院发挥余热。现在我写下沈师傅三个字时,又在怀疑是不是孙师傅,在我们海盐话的发音“沈”和“孙”没有区别,还是叫沈师傅吧。那时候沈师傅六十多岁,个子不高,身体发胖,戴着金丝框的眼镜,头发不多可是梳理得十分整齐。
  我第一次见到沈师傅的时候,他正在给人拔牙,可能是年纪大了,所以他的手腕在使劲时,脸上出现了痛苦的表情,像是在拔自己牙齿。那一天是我们卫生院的院长带我过去的,告诉他我是新来的,要跟着他学习拔牙。沈师傅冷淡地向我点点头,然后就让我站在他的身旁,看着他如何用棉球将碘酒涂到上腭或者下腭,接着注射普鲁卡因。注射完麻醉后,他就会坐到椅子上抽上一根烟,等烟抽完了,他问一声病人:“舌头大了没有?”当病人说大了,他就在一个盘子里选出一把钳子,开始拔牙了。
  沈师傅让我看着他拔了两次后,就坐在椅子里不起来了,他说下面的病人你去处理。当时我胆战心惊,心想自己还没怎么明白过来就匆忙上阵了,好在我记住了前面涂碘酒和注射普鲁卡因这两个动作,我笨拙地让病人张大嘴巴,然后笨拙地完成了那两个动作。在等待麻醉的时候,我实在是手足无措,这中间的空闲在当时让我非常难受,这时候沈师傅递给我一支烟,和颜悦色地和我聊天了,他问我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抽完了烟,聊天也就结束了。谢天谢地我还记住了那句话,我就学着沈师傅的腔调问病人舌头大了没有?当病人说大了,我的头皮是一阵阵地发麻,心想这叫什么事,可是我又必须拔那颗倒霉的牙齿,而且还必须装着胸有成竹的样子,不能让病人起疑心。
  我第一次拔牙的经历让我难忘,我记得当时让病人张大了嘴巴,我也瞄准了那颗要拔下的牙齿,可是我回头看到盘子里一排大小和形状都不同的钳子时,我不知道应该用哪一把。于是我灰溜溜地撤下来,小声问沈师傅应该用哪把钳子。沈师傅欠起屁股往病人张大的嘴巴里看,他问我是哪颗牙齿,那时候我叫不上那些牙齿的名字,我就用手指给沈师傅看,沈师傅看完后指了指盘子里的一把钳子后,又一屁股坐到椅子里去了。当时我有一种强烈的孤军奋战的感觉,我拿起钳子,伸进病人的嘴巴,瞄准后钳住了那颗牙齿。我很幸运自己遇上的第一颗牙齿是那种不堪一击的牙齿,我握紧钳子只是摇晃了两下,那颗牙齿就下来了。
  真正的困难是在后来遇上的,也就是牙根断在里面。刚开始牙根断了以后,坐在椅子里的沈师傅只能放下他悠闲的二郎腿,由他来处理那些枯枝败叶。挖牙根可是比拔牙麻烦多了,每一次沈师傅都是满头大汗。后来我自己会处理断根后,沈师傅的好日子也就正式开始了。当时我们的科室里有两把牙科椅子,我通常都是一次叫进来两个病人,让他们在椅子上坐下后,然后像是工业托拉斯似的,同时给他们涂碘酒和注射麻醉,接下去的空闲里我就会抽上一根烟,这也是沈师傅教的。等烟抽完了,又托拉斯似的给他们挨个拔牙,接着再同时叫进来两个病人。
  那些日子我和沈师傅配合得天衣无缝,我负责叫进来病人和处理他们的病情,而沈师傅则是坐在椅子里负责写病历开处方,只有遇上麻烦时,沈师傅才会亲自出马。随着我手艺的不断提高,沈师傅出马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
  我们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我记得那时候和沈师傅在一起聊天非常愉快,他给我说了很多旧社会拔牙的事。沈师傅一个人住在海盐时常觉得孤单,所以他时常要回上海去,他每次从上海回来时,都会送给我一盒凤凰牌香烟。那时候凤凰牌香烟可是奢侈品,我记得当时的人偶尔有一支这样的香烟,都要拿到电影院去抽,在看电影时只要有人抽起凤凰牌香烟,整个电影院都香成一片,所有的观众都会扭过头去看那个抽烟的人。沈师傅送给我的就是这种香烟,他每次都是悄悄地塞给我,不让卫生院的同事看到。
  沈师傅让我为他做过两件事,可是我都没有做好。第一件事是让我洗印照片,那时候我的业余爱好还不是写作,而是洗印照片,经常在一个同学家里,拿红色的玻璃纸包住灯泡后,开始洗印,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拿着镊子,夹住照片在药水里拂动,然后看着照片上自己的脸和同学的脸在药水里渐渐浮现。沈师傅知道我经常干这些事,有一次他从上海回来后,交给我一张底片,让我在洗印照片时给他放大几张。那张底片是印在一块玻璃上的,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玻璃底片,是沈师傅的正面像。沈师傅当时一再叮嘱我要小心,别弄坏了底片,他说这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底片,准备以后用来放大做遗像的。我当时听他说到遗像,心里吃了一惊,当时我很不习惯听到这样的话。后来我在同学家放大时,那位同学不小心将这张底片掉到地上碎了,我一个晚上都在破口大骂那位同学。到了第二天我硬着头皮去告诉沈师傅,说底片碎了,然后将已经放大的几张照片交给他。现在想起来当时沈师傅肯定很后悔,后悔将自己钟爱的底片交给我这种靠不住的人。不过当时他表现得很豁达,他说没关系,只要有照片就行,可以拿着照片去翻拍,这样就又有底片了。
  沈师傅让我做的第二件事,是他离开海盐前对我说的,他说他快七十了,一个人住在海盐很累,他不想再工作了,要回家了。然后他说上海家里的窗户上没有栅栏,不安全,问我能不能为他弄一些钢条,我说没问题。沈师傅离开后没几天,我就让一位同学在他们工厂拿了几十根手指一样粗的钢条出来,当时我们卫生院的一位同事刚好要去上海,我就将钢条交给她,请她带到上海交给沈师傅。沈师傅走后差不多一年,有一天他又回来了,可能是在上海待着太清闲,他又想念工作了,所以又回到了我们卫生院,我们两个人还是在一个门诊科室。他回来时像往常一样,悄悄塞给我一盒凤凰烟。我们还是像过去一样,一个负责拔牙,一个负责写病历开处方,空闲的时候我们一边抽烟一边聊天。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钢条,我就问他能不能用上,他说他没有收到钢条,然后才知道我们那位同事将钢条忘在她的床下了,忘了差不多有一年。这是沈师傅最后一次来我们卫生院工作,时间也很短,没多久他又回上海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我和沈师傅一别就是二十年,我没有再见到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从十八岁开始,到二十三岁结束。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写作,直到现在还在乐此不疲。我奇怪地感到自己青春的记忆就是牙医生涯的记忆,当我二十三岁开始写作以后,我的记忆已经不是青春的记忆了。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发现,更换一份工作会更换掉一种记忆,我现在努力回想自己二十三岁以后的经历,试图寻找到一些青春的气息,可是我没有成功,我觉得二十三岁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没有什么两样,而牙医时的我和现在的我绝然不同。十八年来,我一直为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无尽乐趣而沾沾自喜,今天我才知道這样的乐趣牺牲了我的青春年华,连有关的记忆都没有了。我的安慰是,我还有很多牙医的记忆,这是我的青春,我的青春是由成千上万张开的嘴巴构成的,我不知道是喜是忧。
  (摘自“当代作家”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如果来贴标签,邵顺身上有几个抢眼的关键词:二代、海归、总裁。  1985年出生的他從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便归国帮助父亲打理家族生意。虽然和多数同龄人相比,邵顺创业的起点要高些,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邵顺依旧要靠自己的毅力、魄力和眼力来决断未来。  2009年底,邵顺回国之后,便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慢慢把自己积累下来的系统知识和创新理念应用于安顺集团的日常运作。安顺集团是父亲
期刊
估计你已经听说了富国银行(Wells Fargo)的丑闻了——银行逼迫员工开设假信用卡和储蓄账户。扪心自问,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  人们很容易认为这些情况只能二选一:要么拒绝并等着承担相应后果;要么照办。但其实这些情况是灰色地带,我认为,面对棘手问题时,要以管理者的心态处理它,用人的心态解决它。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避免陷入二选一的困境。  碰到自己可能得做些错事时,请遵循以下方法:  确保
期刊
六月,该是故乡早谷登场、杨梅最好的季节了。我家乡的茶山杨梅,可以媲美绍兴的萧山梅,色泽之美,更有过之,一颗颗又圆又大,红紫晶莹,像闪光的变色宝石。母亲在大筐子里选出最好的给父亲和我吃,我恨不得连人都钻进篓子里,把烂的也带核吞下去。说起吞核儿,我是经过一番特别训练的。我有个只大我几岁的小叔叔,与我一样地贪吃杨梅。我们要从杨梅上市的第一天青的酸的,吃到下市的最后一天烂的苦的才罢休。可是他的本领比我大得
期刊
Mini Power:小纸片缓解没电尴尬  对于很多手机依赖症重度患者来说,手机没电比身上没钱还要令人忧伤。这款像创口贴一样可以随身携带,撕开就能用的新型移动电源Mini Power便能解决这个小痛点。作为一次性电池,Mini Power的体积很小,主要用来应对紧急情况下手机没电的尴尬。它之所以能撕开就使用,是因为它是用片状纤维素所制成的电池,相较于一般传统电池,它能提供稳定的功率输出,并像超级电
期刊
唐君远,名增源,清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六(1901年7月21日)生于无锡严家桥(今属羊尖镇)。他自幼聪颖,好学勤思,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和苏州东吴大学,后奉父命中辍学业,参与筹建和经营棉、毛纺织等企业。  唐氏祖上几代经商,先后在无锡北塘和严家桥开设唐氏长布庄和春源布庄,投资世泰盛等几家绸布庄、葛裘店,是锡邑有名的布商世家。唐君远的父亲唐骧庭,名殿镇,性格聪颖沉稳,从小在严家桥春源布庄长大,受家庭熏
期刊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說:“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
期刊
多年以前,我有幸采访过一位经历丰富的猎人。在闲聊中,他给我讲述了一次狩猎的奇遇——  那年刚刚立夏,气温并不高。尤其是在终年难见阳光的密林里,还会感到一丝凉意。  这天,猎人像往常一样,肩背一支猎枪,在密不透风的林子里转悠。林子里十分寂静。偶尔从山脊吹过的阵风引发的林涛,像海浪一样起伏不断地从林间掠过。除了鸟鸣,还有林子里很难叫出名字的小虫子的唧啾声。  猎人蹚过林子里齐腰深的茅草,警惕地四处搜索
期刊
从前有一根织补衣服的针,作为一根织补针来说,她倒还算细巧,因此她就想象自己是一根绣花针。  “请你们注意你们现在拿着的这东西吧!”她对那几个取她出来的手指说,“你们不要把我失掉!我一落到地上去,你们就绝不会找到我的,因为我是那么细呀!”  “细就细好了,”手指说。它们把她拦腰紧紧地捏住。  “你们看,我还带着随从啦!”她说。她后面拖著一根长线,不过线上并没有打结。  手指正把这根针钉着女厨子的一只
期刊
在中国航天界,有一位敢想敢干、善作善成的“嫦娥”,她就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  一头短发、干练飒爽、知性隽秀的张玉花,既有江南“灵性”,更有航天“理性”。这位在中秋节出生的“嫦娥”,30多年来,几乎全身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追梦星空、广袖善舞。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再到火星探测,她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中国航天发展的生动见证。回顾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日
期刊
在耳濡目染中悄然觉醒  彼得·德鲁克1909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经济学家,曾任奥地利财政部部长;母亲是奥地利率先学习医科的女性之一,曾经师从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德鲁克的奶奶也出身名门,曾经跟著名的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学过钢琴,在生活中是一位幽默聪慧的老太太。  童年时代,德鲁克的父母经常在家中招待各界人士,他们讨论的内容涉及医药、哲学、政治和音乐等,这让德鲁克从小就接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