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化人:“四美”美出“教书的仙儿”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w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管理与发展是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好的教师管理不只落在制度上,更应渗透在以校长、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文化“交往场”之中。这样的交往场需要人的“思想在场”“情感在场”“胸怀在场”“智慧在场”,以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相互影响,以“能量辐射”实现共同成长。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先后担任三所学校的校长,这些学校中有乡镇薄弱校也有城区优质校,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我都“把老师当成教书的仙儿”,看到教师的美,成就教师的美,让教师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2011年,笔者就任重庆市梁平区实验小学校长后,基于梁平区桂花之乡的区域特色和梁平实验小学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和团队一起研讨明确了“大美自然”的校训和“大美化人品天成,桂香涵养心自然”的文化主题,提出用“美美与共,孜孜以求”的学校文化,熔炼志远、德馨、业精的大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师培养的“四美”管理策略。

一、美人之美:“吹”出教师的自觉成长意识


  梁平实验小学莫绍萍老师是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重庆名师,每当有人问起她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时,她总会谦虚地说是吴校长“吹”出来的。梁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李锡琴也说:“吴校长走到哪所学校吹哪所学校,是一个特别能吹的校长;吹得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吹得学校合唱团获‘全国十佳’称号,吹得学校在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中获‘全国金奖’,吹得学校的教师到处讲学、示范,吹得学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报道……”
  在他们眼里,我这个校长是怎么“吹”的呢?高小玲副校长说:“‘八字都没一撇’的事,就已经被吴校长吹得满天飞,搞得全校教职工开始手忙脚乱,不分昼夜地忙乎。”冉梦诗老师说:“吴校长哪里是‘吹’,他這是在‘逼’,逼得你没法选择,没有退路,只能努力向前。”我这样努力地“吹”,使得“马不扬鞭自奋蹄”,“吹”得一所学校有了两位正高级教师,3位特级教师,10位市级名师、骨干教师,30位区级骨干教师,还有23位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其实在“吹”教师方面,我不是随心所欲胡吹乱夸,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只要有机会,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饭后闲聊,我都会不遗余力地宣传我们的教师,讲他们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自身才艺多,讲他们将来准能拿大奖等等。这种“吹”,吹的是信任,吹的是期许,吹出的是愿景,吹出的是希望。“吹”,就是“美人之美”,以一种温暖的、正向的激励方式,传导督促其成长的期望,逼着他们发挥所长、拔节生长。我把“广告”打出去,把“舞台”搭建好,只等他们闪亮登场,做更好的自己。眼看着他们成功了一步,我就继续“吹”下一步,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推向更高的平台,助力他们实现更好的成长。

二、成人之美:为教师“将就”出潜心育人的环境


  我认为管理就是服务,好的管理就是好的服务。校长要想教师有主人翁精神,得先让教师做学校的主人,享受主人的权利。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把老师当成“教书的仙儿”来“将就”。“将就”,是重庆方言,即迁就、照顾甚至奉承的意思,意为要做教师的“保姆”,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教育教学保障。
  在这个原则的引领下,在行政工作上,我要求班子成员在安排工作、布置任务、评价考核等事情上,要懂得换位思考,能够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把问题和困难想到前面,为教师完成任务提前扫清障碍。在专业发展上,学校教师参加各级赛课、比赛都不是孤军作战,我会组织一个强大的团队,全程参与、指导、服务。在后勤保障上,我尽力为教师提供“VIP待遇”,把校园打造得美丽温馨,提升教师午餐质量,为每位教师提供一张午休床位,尽力让教师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和专业成长上。有段时间,学校教师忙到连学校果园的水果都无暇采摘,我就安排负责后勤的教师把采下的一袋袋柚子、橘子送到每位教师办公室。而教师们则用一个个硕果来回报学校:重庆市赛课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因此,只要我们把教师“将就”好了,把权利交到他们手中,让他们有自豪感、归属感了,就不用担心工作推不动、教师不努力,更不用担心学校办不好。

三、各美其美:以包容之心助力教师潜能发展


  在一个团队或组织中,教师之间存在差距,也有各不相同的优势。校长不能只“吹”教师的好处,无视或回避教师的短处。针对教师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我们要有容错的胸怀和智慧,尽可能缩小问题的影响范围,积极帮助教师解决弥补,给予其关怀与呵护,并激发教师用好自身优势。
  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因生活中的问题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面临调岗危机。这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操守都没有问题,我坚信通过包容与激励,她可以以新的姿态重新上路。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管理契机,在通过与她的数次谈话后,我帮她解决了问题,又平复了学校班子成员和部分教师的质疑,把她留在了学校。她后来的表现证实了我的做法是对的,两年后她带领校乒乓球队在全区比赛中获得冠军,第三年她带领校篮球队在全区获联赛冠军。同时,她还在教研组带领年轻教师共同前进,专业水平和为人处世都深得同事认可。
  校长秉持一颗包容之心,对教师做到包容短处发挥长处,让所有教师都愿贡献其所长,形成团队之强,学校才能呈现各美其美的蓬勃发展之景。

四、美美与共:不做教师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任何一个校长都舍不得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离开学校,但实际情况是,现在农村学校无形中承担了为城区学校培养优秀教师、输送优秀人才的“任务”,许多农村学校教师都有向城区学校发展的意愿。有的农村校长不想校内人才流失,往往就会搞僵与教师的关系。于我而言,面对每一位好教师的离开,我的心里也都会很难受。每年暑假,只要有教师跟我说想找我谈谈,我心里会立马“咯噔”一下,立刻紧张起来,我知道他们要找我谈什么。当了14年校长,在我任职期间跟我提出调离申请的优秀教师达到40余位,他们要么是市级赛课获奖者,要么是名师骨干,要么是特殊人才,调离学校后都成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有了更好的发展。
  针对优秀教师的调离申请,我有我的想法和做法。一般我先是与教师恳谈留三天缓冲期,我们都冷静地进行一次优劣分析。然后再面对面交流,“要走可以,只是有个前提条件,你走的地方一定要比我这里更有优势,就像老母亲嫁女儿一样,必须放个好人户”。如果教师经分析劝导还是执意要走,那我就不再阻拦,而是做好送别工作。一是想办法联系相关部门为教师的调离“开绿灯”放行,二是协助离职教师处理好职称、住房、家属与子女等相关利益问题,三是为他们举办一场送别会。在会上我会传达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你的离开是学校巨大的损失”,肯定教师的价值和为学校做出的贡献,回顾往事,列举成绩,情真意切,人走情谊在。第二,“人往高处走,我不会拦你的路”,人各有志,对于教师认准的目标表示支持,希望他们越走越好。第三,“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话是讲给留下来的人听的,校长要及时消除教师中对“优秀人才走了、天就塌了”的不安和忧虑,希望留下来的教师能够长志气、提信心,暗示他们机会多了,把对优秀人才的依赖转化为向榜样学习的斗志。
  事实证明,成人之美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管理策略。优秀人才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也为更多年轻教师提供了更大的作为空间,还在新岗位上为老学校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与优质资源。校长要营造这样良好的人才成长生态。
  (编辑 杨晓梦)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子课题“‘梁平年画’小学阶段创作与育人研究”(子课题编号:FY2X1126)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高中化学课程难度较大,复杂性较高,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很难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为了解决这些问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一种乐器、一首歌、一条河、一块石、一汪湖水、一个传说、一名英雄甚至一种植物或动物,都可能成为这方水土地域文化的标志.rn听到“月光下
期刊
所谓的有效学习:一是要考虑课堂的结构、层次、主线、手段是否合理.二是学习立意要超越常规学习.所谓超越常规学习,就是根据实际需要(要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把学习的重心放在
期刊
摘要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必须借由深度教学实现,原子论教学与经验论教学分别基于分析取向和综合取向,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各执一端,无法有效满足素养时代深度学习的诉求。整合论教学超越了内容层面原子论与经验论的对立,能够在育人目标的统领下较好地整合知识与经验、生活与学科、知与行之间的关系,符合深度教学的逻辑。单元教学是整合论这一教学逻辑的重要实践取径,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建构主义、整合课程三种思路。指向深度学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就是要办出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办出乡村孩子喜欢的学校,让乡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乡村学校的面貌大为改观,可以说,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最好的设施、最漂亮的大楼在学校。但现在的乡村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种种困难,如资源匮乏、教师倦怠、学生流失等。未来乡村教育向哪里发展?如何发展?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子?20
期刊
摘要课程改革要深化,必须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可以说,教学改革就是调整和协调教学活动中学生、教师、知识这三个核心要素关系的活动。教学改革的重心是知识与经验关系的处理,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依赖教师、成就教师。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教学活动;学生主体;“两次倒转”;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5-000
校园仪式活动可以营造特殊的教育氛围,表达教育内容,传递教育价值,是中小学校颇为看重的教育形式。但从现实来看,当前校园仪式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仪式内容的浅化、仪式流程的刻板、仪式主体的缺位等。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番禺中学附属学校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创设以儿童为本、旨在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规范化活动,提升了校园仪式活动的育人效果。一、明确活动要素,坚持仪式的教育性  校园
期刊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本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探
摘要教学需要聚焦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克服当前存在的表面教学、表层教学、表演教学的局限性。经过前后15年的研究,探索并建立起“深度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策略,力图通过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教学的育人功能,真正实施发展性教学。  关键词 教学改革;深度教学;深度学习;文化实践;人-知相遇;手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5-0018-04 
摘要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在系列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中,形成了研学旅行与学科融合的基本策略。在资源转化策略上,注重分析资源特点,明确核心价值;筛选、盘整资源,确定研学点。在学科融合策略上,注重主题切入,以少胜多;做好研学内容与学科课程的横向统整和纵向统整。在活动实施策略上,基于学科融合设计教学方案和学生研学手册。  关键词 研学旅行;学科融合;素材性资源;教学性资源;研学手册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