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角下苏南蚕业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分析

来源 :农业经济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tarsea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蚕桑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蚕业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曾长期居于重要地位.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上蚕业生产和蚕丝贸易最大的国家.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积攒了详实丰富的蚕桑史料,也沉淀了底蕴丰厚的蚕桑文化.虽然现存对中国蚕业的记录、论述和专著颇多,但大多零散隐匿于史书、传记、诗歌、文集和杂记之中,甚至是竹简和古陶器上,内容庞杂且难于分辨整理.如何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有效甄别出有用的蚕桑资料并合理利用,为蚕业科研服务,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为系统总结我国蚕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阶段特点,为蚕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参考,编纂一部系统全面的蚕业史权威专著是十分必要的.《中国蚕业史》一书可谓应运而生,它是浙江大学在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重点项目的大力资助下编纂完成的,集中了当前最新的蚕桑相关研究成果,是蚕业史学术领域中比较权威的专业性著作.自2010年出版以来,《中国蚕业史》备受从业人员的重视和赞誉,同时也是蚕桑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他文献
土地资源是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可资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集体土地所有权立足于土地资源之上,它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土地产权制度.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与集体土地的自然资源属性之间存在三个向度的张力:传统货物所有权制度模板不能契合土地资源环境共生关系;单一私权化路径有悖于集体土地公私交错的权利形态;土地私权效率优先取向与土地资源内含社会整体效益之间存在冲突.张力的消解之道在于以集体土地的自然资源属性为进路,衡平国家、社会与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实现集体土地资源从公共利益到局部利益再到个体利益的合理分配.
小麦是我国居民两大口粮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小麦持续增产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本文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改革开放以来小麦的增产经验进行了探讨,查找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小麦增产潜力并提出了实现小麦增产潜力的政策路径.本研究旨在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带动主体,如何有效推动其在“十四五”期间提质增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全国5938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数据,对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特点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呈现与分析,并提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中的发展思路.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具有社会责任突出、地区差异化发展等特点.但目前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融资渠道窄、数量规模大但经济效益低、研发投入程度低、品牌认证少和经营
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将逐渐由转移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双轮驱动”转化为生产率效应的“单轮驱动”;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在样本经济
探析不同农地抵押贷款机制设置下异质性农户面临的信贷配给情况,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农地抵押贷款目标机制下,存在较多农户面临着新的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数量配给,实践中农地抵押贷款设置了不同的增信机制,分为内部增信与外部增信两类,其中外部增信又分为信息甄别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同增信机制对缓解农户信贷配给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农户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供需型信贷配给.在推进以农地为代表等“估值难、处置难”的标的物抵押贷款可从,下沉信贷服务覆盖范围优化农村贷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户创业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一个理论模型探讨农户创业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其次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以及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分解实证考察农户创业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创业的增收效应具有异质性:农业创业对农户有显著增收效应,且随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非农创业仅对中高收入农户具有增收效应.(2)农户创业加剧了农户收入不平等.收入分解结果表明:结构效应是造成农业创业农户和不创业农户收入不平等的主因,特征效应是造
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是新一轮信息科技“大爆发”背景下,传统农产品追溯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传统农产品追溯体系的一次“质变”,需要重新对其运行机理进行研究,并创新其实施模式.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具有进一步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以及富农增收的价值.三大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感知功能、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功能以及全媒体的可视化表达功能是否完备.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包含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态圈是否完善及其所产生的信息链条是否完整.信息链的完整性很大程度上由生态圈的完善程度决定,同时,信息链也是联系生态圈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经验事实表明,人们在很多场合可以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本文以乡村广泛存在的“治丧理事会”为例,提出“非市场交易”的概念,试图把人类社会的交易类型区分为市场交易和非市场交易.市场交易是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以及个体或群体社会协同的动力机制,非市场交易则是小型群体集体行动的微观动力机制的核心.并通过非市场交易这一概念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中难以被西方社会理解的“关系”和“面子”等文化因素与集体行动相互耦合、相互强化的复杂关系,从而为乡村社会中生衍不息的集体行动探索经济动力,并以此作为钥匙打开乡村社会公
新世纪以来,中国玉米的生产和消费都保持了较快增长.玉米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2020年播种面积为4126.4万公顷,总产量达到2.61亿吨.近几年,受相关调控政策的影响,中国玉米产量出现小幅下降,供需缺口加大,导致2020年玉米进口量急剧增加至1130万吨,创历史新高,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过去20年中国玉米供需及贸易发展趋势、相关调控政策转变及其对玉米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未来中国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并对“十四五”期间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预测
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自上而下分析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而解析并构建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包含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制度支持、农业产业层面的价值驱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科技企业层面的发展推动以及消费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拉动四个方面,形成了从宏观制度→中观产业→微观企业和消费者需求有机统一的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基于农业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链构成要素和数字化农业经济循环系统与价值链主体的协同发展,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框架由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