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校长的中国攻略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d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欧’会让牛津大学与中国走得更近”。
  2016年,路易丝·理查森教授(Prof Louise Richardson)被任命为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成为这所世界顶尖学府800多年历史上的首位女性领导者。
  2016年8月末,路易丝·理查森教授在担任牛津大学校长后首次访问中国,在北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述了牛津大学与中国长达400多年的历史联系,以及在“后脱欧时代”,这所世界顶尖学府对于未来与中国合作的期许。
  中国学生是牛津第三大学生群体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牛津大学来说,中国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意味着什么?
  理查森:牛津大学与中国的最早联系,可以追溯到1604年——那一年,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安图书馆拥有了第一册中国书籍。之后的1687年,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来到牛津。
  1998年,牛津大学还只有89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今天已经有超过1000人。中国学生已经是牛津大学的第三大学生来源群体,仅次于英国和美国。我们的教职人员里,也有200多位来自中国。此外,还有超过4000名牛津校友居住在中国,他们是牛津大学的第二大海外校友群体。
  2014年揭幕的牛津大学中国中心,是西方世界研究中国最知名的中心之一,聚集了50多位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
  可以说,牛津大学对中国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也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如此重要的一个国家。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牛津大学和中国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理查森:在医药、数学、物理及生命科学领域,牛津大学和中国已经建立起了最紧密的合作。
  从历史来看,牛津大学似乎是以人文学科的成就著称,生命科学好像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我想特别指出,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这样了。牛津大学医学院连续5年在全球医学院中排名第一,是全世界最好的医学研究机构之一。牛津大学和中国同行们正在紧密合作,应对这个世界上最棘手的医药和科学问题。
  除此之外,因为我自己是社会科学学者,所以也非常期待牛津大学与中国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更多合作。
  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激情
  《瞭望东方周刊》:在中国,牛津大学给很多人的印象似乎是,教育一流,但有点“精英化”,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你怎么看这一点?
  理查森:这其实是个不真实的印象。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把“精英”和“精英主义”或“精英至上”区分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牛津人可以被称为“精英”,因为进入牛津大学的门槛比较高。但“精英主义”则是指,能够进入是因为非富即贵,这就完全不符合牛津大学的实际情况了。
  我特别希望人们能够把牛津大学与“精英主义”区分开来——这样混为一谈,不但是错误的,也让我觉得很困扰。如果牛津真的是精英至上的话,我就不可能成为校长,因为我完全不是来自精英家庭。
路易丝·理查森

  牛津大学之所以给人“精英主义”的错误印象,可能是因为我们有美丽的校园环境、历史悠久的建筑和传统,并且曾经教育出26位英国首相及更多的国际社会领袖。实际上,只要你足够优秀,能够进入牛津大学学习,这些建筑和传统对你都是完全开放的。牛津走出去的很多领袖人物,本身并不是来自精英家庭,而是受益于教育,被教育改变了命运。
  归根到底,牛津大学所信奉的原则是“优秀者至上”。我们一直如此,将来也还会如此,因为一所大学如果要保持竞争力,就一定要保持这样的活力。
  《瞭望东方周刊》:牛津大学希望从中国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理查森:聪明,同时又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强烈热忱的学生。
  除智力外,我们对于学生的专业激情特别重视——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真心在乎”自己所学的专业,而不是因为这个专业走俏、未来“钱景”好,或者因为父母的意愿而选择学习它。
  在面试学生的时候,我们想要辨识的,就是这种学术激情。原因在于,只有被这种激情所激励的人,才会最努力,未来才会取得成就。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有很多中国学生希望去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你能给他们一些选择学校方面的建议吗,比如为什么选择牛津而不是哈佛?
  理查森:首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一流大学,在其中任何一所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还不太确定自己到底想从事什么专业,可能去美国上大学比较好,因为美国的教育面更宽,你可以尝试很多不同的学科。但如果你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英国的大学可能就更加适合你,因为英国一流大学的“深度”是美国所不及的。
  我自己本科接受的是英式教育,后来又去美国读研究生。我到了美国后发现,我在本科阶段所涉及的专业深度已经相当于美国同学的研究生阶段。
  去美国上大学的话,你会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课程是专业领域内的,英国的大学,则是所有课程都是专业领域内的。所以,如果你特别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去美国的话可能就会有些失望。
  “脱欧”让牛津与中国走得更近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人对于英国“脱欧”非常关注。“脱欧”会对牛津大学的筹款能力、全球竞争力和中国政策产生影响吗?
  理查森:我先说中国政策吧。当“脱欧”程序完成,甚至在谈判阶段,英国就很可能在不少方面把政策重点从欧洲移开,转向世界其他地区。从商业角度而言,中国是如此巨大的一个市场,英国有动力与中国进行更紧密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脱欧”会让牛津大学与中国走得更近。
  实话实说,“脱欧”并不是我本人和牛津大学很多人所期望的结果。但我同时也有信心,牛津大学会变得更加强大,因为“脱欧”也意味着新的机遇。   比如说,“脱欧”可能会导致英国的金融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受到较大冲击,政府因此不得不考虑“后脱欧时代”英国经济的主要驱动行业是哪些。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科学和创新。如果政府得出这个结论的话,他们就会对像牛津大学这样的机构增加投资。
  “脱欧”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有大约15%的学生来自欧盟。我们担心,英国“脱欧”会导致他们的学费上涨(目前英国是欧盟成员国,欧盟学生的学费远低于其他国际学生——编者注),其中一部分学生会负担不起。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希望可以筹款设立更多的奖学金来帮助这部分学生。
  第二,我们有17%的教职人员是欧盟公民。我自己来到牛津时,使用的是爱尔兰护照,也是以欧盟公民的身份在英国工作,因此对他们的境况感同身受——突然之间,就要开始担心“我还能继续留在英国工作吗?”
  我很有信心,也一再向他们保证,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但政府在谈判没有正式开始前不愿对此作官方保证。我希望可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是研究经费。牛津大学有12%的研究经费来自欧盟。由于研究实力强大,在各种经费竞标中,牛津大学总是表现优异,因此我们获得的欧盟研究经费比任何大学都多。
  英国政府已经口头表态,我们不会因为“脱欧”而失去经费,但我希望有一个更加正式的机制来保证这一点。与此同时,我们还会从其他地方以更有创意的方法筹措更多经费。
  《瞭望东方周刊》: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今年发生的一些重大国际政治事件——比如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的崛起——给人的感觉是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作为一名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学者,如果要向学生解释这些变化,你会怎么说?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

  理查森:首先,不管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都会在某些时候经历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困难时期。但其实这一代年轻人——不管他们来自中国、英国还是美国——已经非常幸运了,因为在有生之年他们大多不需要面对战争。
  其实,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在美国受到欢迎这两件事有个共同之处:就是支持“脱欧”和支持特朗普的人,大多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觉得自己在全球化时代是“输家”的那些人。他们感到愤怒以及被时代抛弃,所以想借此报复“精英”,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幸的。
  我觉得,这样的现实也暗含着对像牛津大学这样机构的批评。所以,我们应该更好地跟这部分人交流,告诉他们,好的教育并非遥不可及,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并从中受益。
  至于世界的极端化倾向,教育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我自己做学者时,曾经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那些发动残暴恐怖主义袭击的极端分子。这些人具有同样一条特质:就是高度简单化地看待世界,非黑即白,我善你恶。
  这与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好的教育教人理解世界的微妙和不确定,帮助人以同理心面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并且理解,“他们”之所以那么想,也一定是有道理的。
  因此,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接受好的教育。世界是复杂的,只有好的教育才能让人拥有头脑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批判性,从而最终享受世界的复杂性。
  “教育是我改变命运的根本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你是牛津大学800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校长,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你希望借此给牛津大学带来哪些变化?
  理查森:我非常清楚自己对于年轻一代的示范性责任。年轻女孩看到女性担任领导职务,会意识到自己将来也可以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男孩来说,从年轻时就知道领导不只是男性的工作,这一点也很重要。
  现在,牛津大学餐厅里悬挂的,大多是男性前辈的画像。我们正努力挂上更多女性前辈的画像,让女学生可以为前辈的成就感到自豪。
  有很多因素阻碍女性在职场前进——这并不是因为性别歧视太广泛,而是女性想要把快节奏的职场和家庭的责任相平衡,这非常困难。我自己刚在哈佛大学当教授的时候,有年幼的孩子,那时候我付给哈佛日托中心的钱比我的收入还要多。
  在牛津大学,我们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托儿所的数量比英国任何其他大学都多。但即使这样,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不止是托儿所,我认为所有的社会机构都应该提供帮助,减轻女性在平衡事业和家庭方面的压力。
  变化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通过努力来争取。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不是第一次被称为“首位女性校长”,我也是圣安德鲁斯大学的首位女性校长。我刚去圣安德鲁斯大学赴任的时候,当地的高尔夫俱乐部拒绝接纳我为会员,因为我是女性。这件事在媒体上有很多报道。我也是当时学校高级领导层里唯一的女性。但是,当我离开那里的时候,高级领导层的男女比例已经是一比一。
  我从这些挫折中,艰难地积累了经验,这也是我的优势。现在,我更加知道问题在哪里,也更有动力继续向前。
  《瞭望东方周刊》:是什么样的内在动力,让你从爱尔兰小镇七个孩子中的一个,走到今天,成为世界顶尖学府的领导者?
  理查森:我有三个兄弟,三个姐妹。与三个兄弟一起成长的经历让我从小就知道,男人并不比女人优越,他们能做的每件事我也能做。所以这是一种有益的经历。
  在大家庭里生活,也意味着你永远需要争取资源,这也是一项对日后有用的技能。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读了很多书。我的阅读远远超出了我所在的那个小镇。我从那时起就很有雄心。
  我也抓住了机会,勇敢尝试。我申请了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那是爱尔兰最好的大学,我这样家庭背景的人一般是不会去那里读书的。可是我还是要去那里,因为那是最好的学校,而且我也成功了。
  教育是我得以改变命运的根本原因。因此我特别相信教育改变人的力量。
  我对年轻人的建议是,尽你所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尽量多读书,这样你才能了解外面更大的世界。抓住机会,有时候要敢于冒一点险。比如出国可能会更加辛苦,留在家附近也许更安全,但是探索更大的世界实在是一种精彩的人生体验。
其他文献
风险不可不防  林维(博览财经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  我认为“魔咒”来袭是大概率事件,相关风险不可不防。  7月“吃饭行情”(“低了吃进,高了跑出,不做长线”的形象表述)属于机构和券商,众多散户面临的则是“赚了指数不赚钱”的尴尬局面。根据判断“吃饭行情”的两个标准(成交量和热点),对照近期市场运行特征,我认为,A股整体上涨动能弱化。  近期行情运行一直比较纠结。从技术面看,在存量博弈的格局
义工黄翠萍每周有两天时间会在上海东方医院肿瘤科病房里照料、开导心情低落的癌症患者。图为她握着病人的手鼓励对方  清晨8點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已是人头攒动。靠近电梯边的角落,一位中年男子双手抱头,蜷缩着蹲在地上久久不愿起身。他将脸深埋在双腿间,双肩不停抽动。家人无措地站在一旁,手里攥着一张医生开出的癌症诊断书。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
中地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地海外”)是中国最早实行股权混合所有制的国有控股企业之一。这家几乎专门为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而创立的企业,目前业务已经覆盖非洲、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他们与乍得政府达成重要协议,将为乍得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建材、食品加工投资等方面落实重点项目,成为该国实现未来10年国家发展目标的全方位战略伙伴。  在中地海外副总裁袁锋钧看来,“一带一路”、“互联
《昭君出塞》剧照  588张票、超过51万元票款,这是一天之内舞台剧《昭君出塞》的众筹结果。总制片人黄兴也是第一次正式“触网”:“这么多人就这样知道了?票,就这样卖出去了?”  2015年4月在北京保利剧院完成首演的舞台剧《昭君出塞》,未来两年要完成100场全球巡演,它集合了梅帅元、叶锦添、方文山、常石磊以及李玉刚等。  与因为“互联网 ”而疯狂的电影、电视相比,在盈利模式相对受限、气质传统稍显封
201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交流  河南省固始县县委书记曲尚英正等待组织的安排。按照全国县委书记轮训计划,他将在2017年底之前首次进入中央党校学习。  中央党校是中共干部教育培训的最高学府。每当党和国家有重要会议时,各地省委书记都会来此学习研讨,最高领导人也会出席。  曲尚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最希望学习的是“四个全面”的相关理论。
2012年初,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洛杉矶观看了湖人队对太阳队的比赛。并接受前湖人队著名球星约翰逊(右一)赠送的印有习近平姓名拼音的洛杉矶湖人队纪念球衣  “细水长流”,“播一颗种子”——谈到中美人文交流,很多参与者都会使用这样的比喻。  中美关系已近不惑之年,但焦虑、怀疑、隔阂仍难一时扫清,“修昔底德陷阱”如同一个弥漫猜忌的黑洞。流水之势、种子之力,是否足够?是否来得及?  用外交专家傅莹
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唐山市并调研全面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结合近期全国多地遭遇罕见洪灾大汛的现实情况,习近平指出,要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6年国内洪涝灾害呈现多年少有的南北并发、多地齐发的严峻态势。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
耗时7年,音乐人郑钧把自己的故事放进了一部动画电影里。  电影名为《摇滚藏獒》,囊括了郑钧最熟悉的三个领域:摇滚乐、西藏文化和狗。最初,故事蓝本只是他为女儿讲述的睡前故事,绘成漫画后,一位投资人告诉他,这故事很适合电影化,甚至有日本著名动画公司想购买电影版权。  7年里,跨界成为电影制作人的郑钧在中美两国之间飞来飞去,将航空公司的会员卡飞成了终身白金卡。为了向好莱坞取经,他在那里成立了动画电影公司
日本右翼势力力图维护天皇制度的神圣性、传统性,开明派则主张天皇制度应该与时俱进  2016年8月8日下午,82岁的日本明仁天皇向日本国民发表电视讲话,表达了生前退位的意愿。  由此,明仁天皇成为明治维新确认天皇地位以来,近代日本历史上,首位表达“生前退位”意愿的天皇。  天皇要“生前退位”,法律上如何解决?是否要修改年号?如何调整皇室内部的继承序列?如何称呼退位的天皇?退位天皇居住何处、待遇如何等
我曾经有些“害怕”上海  直到2015年之前,我心里都有些“害怕”上海,觉得它是一个规模太大、发展太快的城市,不知道它能不能有闲暇品味慢工细活的料理作品。  因此,尽管我已在亚太地区开设了数间餐厅,却一直没来上海。  去年,我有机会和上海一家酒店合作了一段时间。这次经历让我十分震惊——我对上海完全改变了看法,发现它不但是一个杰出和卓越的城市,人也特别友善。  我认识上海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骑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