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卒中患者心律得到控制后可能需要继续用华法林治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AF)是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是在伴有其他高危心血管预测指标时。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Sherman等进行的心房颤动心律控制随访研究(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t,AFFIRM)是一项将高危AF患者随机进行窦性心律控制或心率控制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其他文献
试验状态:从2003年l1月开始,已纳入l8例患者。试验目的:评价偏侧颅骨切除减压和硬膜成形术在恶性大脑中动脉(MCA)区梗死患者中的作用。试验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分离可导致动脉闭塞和缺血性卒中,这一潜在的发病机制约占所有卒中的2.5%,是导致45岁以下人群发生卒中的第二位原因。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可预防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分离引起的动脉血栓形成,但其益处也可能被出血率增加所抵消。
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术中或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就近年来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探讨其发病机制、预测和预防.
随着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开展,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已引起广泛重视。对于其发生机制、临床监测和治疗方法等问题尚在研究探索中。
背景:卒中患者的体能(physical fitness)下降可能会加重其残疾程度,还不清楚改善卒中后体能是否能减轻残疾。目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体能训练能否减少卒中后的死亡、生活依赖和残疾,次要目的包括研究体能训练对次要转归指标的影响,包括体能、活动(mobility)、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生活质量、情绪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临床上,由于受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卒中治疗的方法和疗效一直未能取得明显进步。最近的研究认为,低频超声助溶为临床治疗卒中提供了一种无创、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文章就低频超声助溶在脑梗死中运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由于重度残疾和病死率极高,急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闭塞导致的卒中的处理仍然是一个难题。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颈动脉闭塞通常预后不良。对:于这类患者,早期血管再通能改善急性卒中的症状、防止病情恶化和降低远期卒中的复发率。已有零星的病例报道表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能使血管成功再通,但其在连续病例中的安全性、血管再通率和临床转归还不清楚。
干扰素调节因子-1(1RF-1)参与炎症、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伤后期1RF-1的表达明显增加,表明其是在基因水平参与缺血性脑损伤正反馈机制的因子,是联系脑缺血早期和晚期损伤的重要因子之一。因此,1RF-1成为在脑缺血治疗中阻断级联反应的靶点之一。
情绪异常是一种重要的卒中后遗症,可能会对恢复和转归产生影响。然而,抑郁和焦虑通常被忽视或不单独进行治疗。其中部分的原因是对卒中发病后早期抗抑郁治疗能否预防抑郁和改善转归还存在疑虑。
白质缺血性损伤在急性卒中后的功能残疾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众多神经保护剂在临床试验未能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对白质损伤缺乏保护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白质对缺血的耐受性以及白质中是否也存在缺血半暗带,澳大利亚国家卒中研究院的Koga等应用弥散/灌注加权磁共振(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perfusion-weight imaging ,DWI/P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