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常新的时代话题。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校园文化必须通过“学校”这一载体表现出来,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则必须通过“高校”这一特殊载体表现出来。高校的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高校校园文化充实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又影响、改造和创新了高校校园文化,保证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传统与现代性、继承与创新性、时代性与超前性、开放性与选择性、多元性与规范性等特征,作为教育的亚文化在人才培养当中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能,而这些功能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从目前很多高校的情况看,人们更多地把高校校园文化归属于纯文化的范畴,只强调它的娱乐性、陶冶情操等一般文化功能,不刻意强调其育人功能。虽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订了一些制度,建立了一些队伍,构建了一些设施,开展了一些活动,但这些措施往往浮于表面,并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出发,因此缺少全面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在全国高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把校园文化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有利于塑造学生坚韧积极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开拓创新的视野。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人才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微观环境,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文化空间。
一、认知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认知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所反映的是全体教员和学员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目标,因此必然产生一种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能够把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工引导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上来,共同为之努力。一般来说,学校倡导什么、宣传什么,师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就会自觉去遵守并支持校园文化所主导的内容,特别是良好的校园文化。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地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力量能够绕开强制的障碍,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员的信念。它虽然不一定能让人直接察觉到,但它确实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塑造和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无形的力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影响和规范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会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积极适应当前社会的新要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现实的高校环境中,学生所能看到、听到、触摸到或者以其他方式感受到的事物都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并给他们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从而使其积极地从所处的环境中接受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另外,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确立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认知的形成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熏陶感染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功能是指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和提高。林语堂先生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从历史沿袭风气所造成,侵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这个“熏”字体现的就是文化的力量。从静态说,就是要加大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要坚持把弘扬传统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格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求知”“育人”的味道,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时刻受到传统精神的熏陶和洗礼,达到“入兰芝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育人效果。从动态说,学生的所有活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它强调在尊重、理解和关心师生各方面需要的基础上,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特点,通过共同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来激发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和抵制消极、负面的思想意识,磨练和强化个人的意志。
三、心理调节功能
心理学家认为,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从既有的心理背景出发对教育信息进行取舍,而且还借助于一定的参照系,即从具体的心理背景、教育信息以及接受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比较后,才确定他们对教育所抱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接受程度。高校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态度,也就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果。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因素,许多学生在精神层面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困惑和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不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疾病。而学生精神上的调节既可以通过政治教育和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解决。
四、智慧开发功能
长期以来。人们把校园文化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娱乐活动形式上,因此强调“寓教于乐”的成分多,而“寓教于智”的成分少。实际上,“寓教于智”在西方社会早已得到了认可。例如,美国的航天工业水平比前苏联的领先20年,但实现载人航天成功却在前苏联之后,而美国的设备条件比前苏联的要强,美国人对此很费解。经情报部门的调查研究分析,美国专家与前苏联专家的最大区别不在于学历,而在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前苏联的航天科学家们音乐素质很高,80%的专家会演奏高雅乐器。俄罗斯的古典交响音乐优雅、流畅,对人们的精神陶冶和升华作用很强,使得科学家能在娱乐陶醉的同时放松精神,拓展想象能力,从而完成艰深的航天研究。由此可见,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扩展视野,提升精神层次,开发智慧。获得意外的收获。
五、求知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在发挥娱乐功能,带给学生欢声笑语的同时,更要突出育人功能的发挥,突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牢固树立文化工作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理念,积极探索将文化工作与学习成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把繁荣高校文化与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汲取营养、提高品位,实现娱乐与健身、益智与成才的有机统一,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确保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与人才的成长规律相符 合,与高校的使命任务相协调。
六、人格塑造功能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塑造。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集体意识而非个人意识。学生在有特点的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形课程”;而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的“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上升为情感和意志,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品格。学生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展现了自身的天赋,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能够取长补短,找准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坐标,从而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
七、约束规范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集合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及制度文化,对广大师生和教职员工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一方面它通过既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及其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辐射作用,使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等等,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日常习惯。高校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大家沿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
高校校园文化凝聚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制度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高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有一定的管理色彩,通过制度、行为守则等强制性的规范和校风、校纪、校规、校训等非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其中校风、校纪、校规、校训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主要依靠在校园中活动的主体自觉遵循。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软规范”的约束力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1]于松,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7)
[2]杨长春,关于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3]颜桂花,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J],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6)
在全国高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把校园文化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有利于塑造学生坚韧积极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开拓创新的视野。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人才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微观环境,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文化空间。
一、认知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认知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所反映的是全体教员和学员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和目标,因此必然产生一种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能够把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工引导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上来,共同为之努力。一般来说,学校倡导什么、宣传什么,师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就会自觉去遵守并支持校园文化所主导的内容,特别是良好的校园文化。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地灌输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力量能够绕开强制的障碍,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员的信念。它虽然不一定能让人直接察觉到,但它确实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塑造和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无形的力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影响和规范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会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积极适应当前社会的新要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现实的高校环境中,学生所能看到、听到、触摸到或者以其他方式感受到的事物都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并给他们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从而使其积极地从所处的环境中接受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另外,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评判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确立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认知的形成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熏陶感染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功能是指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其人格和品德都得到升华和提高。林语堂先生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从历史沿袭风气所造成,侵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这个“熏”字体现的就是文化的力量。从静态说,就是要加大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要坚持把弘扬传统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主格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求知”“育人”的味道,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时刻受到传统精神的熏陶和洗礼,达到“入兰芝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育人效果。从动态说,学生的所有活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它强调在尊重、理解和关心师生各方面需要的基础上,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特点,通过共同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来激发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除和抵制消极、负面的思想意识,磨练和强化个人的意志。
三、心理调节功能
心理学家认为,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从既有的心理背景出发对教育信息进行取舍,而且还借助于一定的参照系,即从具体的心理背景、教育信息以及接受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比较后,才确定他们对教育所抱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接受程度。高校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态度,也就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果。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因素,许多学生在精神层面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困惑和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不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疾病。而学生精神上的调节既可以通过政治教育和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解决。
四、智慧开发功能
长期以来。人们把校园文化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娱乐活动形式上,因此强调“寓教于乐”的成分多,而“寓教于智”的成分少。实际上,“寓教于智”在西方社会早已得到了认可。例如,美国的航天工业水平比前苏联的领先20年,但实现载人航天成功却在前苏联之后,而美国的设备条件比前苏联的要强,美国人对此很费解。经情报部门的调查研究分析,美国专家与前苏联专家的最大区别不在于学历,而在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前苏联的航天科学家们音乐素质很高,80%的专家会演奏高雅乐器。俄罗斯的古典交响音乐优雅、流畅,对人们的精神陶冶和升华作用很强,使得科学家能在娱乐陶醉的同时放松精神,拓展想象能力,从而完成艰深的航天研究。由此可见,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扩展视野,提升精神层次,开发智慧。获得意外的收获。
五、求知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在发挥娱乐功能,带给学生欢声笑语的同时,更要突出育人功能的发挥,突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牢固树立文化工作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理念,积极探索将文化工作与学习成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把繁荣高校文化与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汲取营养、提高品位,实现娱乐与健身、益智与成才的有机统一,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确保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与人才的成长规律相符 合,与高校的使命任务相协调。
六、人格塑造功能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塑造。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集体意识而非个人意识。学生在有特点的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形课程”;而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的“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实际上强调的就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上升为情感和意志,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品格。学生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展现了自身的天赋,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能够取长补短,找准进一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坐标,从而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
七、约束规范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集合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及制度文化,对广大师生和教职员工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一方面它通过既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氛围及其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辐射作用,使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等等,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日常习惯。高校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大家沿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
高校校园文化凝聚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制度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高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有一定的管理色彩,通过制度、行为守则等强制性的规范和校风、校纪、校规、校训等非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其中校风、校纪、校规、校训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主要依靠在校园中活动的主体自觉遵循。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软规范”的约束力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1]于松,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7)
[2]杨长春,关于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3]颜桂花,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J],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