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教育思想的两重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张载的教育观,正是其哲学思想在教育问题上的反映。他的哲学思想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其"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辩证的"两端"说,又有其唯心的人性论和认识论,所以,他的教育观也便存在着这种两重性的矛盾。
  【关键词】气一元论 变化气质之说 人性二元论。
  【中图分类号】G641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 基金项目(编号2013009Z)资助
  作为理学家,张载的"道"、"理"观念和当时的程颢、程颐以及后来的朱熹等正统理学家的"道"、"理"观念有所不同。张载把"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性,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他把这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称作"道"或"理","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运于无形之谓道。"(《正蒙天道》)"循天下之理之谓道"。(《正蒙至当》)显然,他所谓的道或理,不是指精神意识范畴的理念或伦理道德,而是指物质"气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所以他说:"事无大小,皆有道在其间。""万物皆有理","理不在人,皆在物"(《张子语录》)。从张载的理论体系看,他主张物是第一性的,道是气之道,道不离气;理是物之理,理寓于物。也就是说,离开了客观事物,道和理是不存在的。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对张载的"理"有更为明确的阐释:"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者,天之所以必然也"。这是说张载的所谓道和理,是指客观事物固有的、必然的规律。
  张载的教育观,正是基于他这种唯物的宇宙观。张载论学,多有"适道"、"循理"之说。他说:"志学然后可与适道","志道则进据者不止"(《正蒙中正》)他认为有志于学、通过学,便可以认识和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唯其如此,方可进而不止。"惟知学然后能勉,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可期矣。"(《正蒙中正》)这就以唯物的观点揭示了"学"的本质意义。就"教"而言,宋明理学家多以"教以明理"为号召。至于明什么理,怎样明理,却有唯物、唯心的分野。张载的观点是"即其固然而研穷以求其至极则理明"(《张子正蒙注》)这是说深入研求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就会明白事理。所以,张载有"事豫则立,必有教以先之"(《正蒙中正》)的论断,即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了,把握了,就可循其事理立身处事。而要能如此,"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这就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教"的本质意义。
  学和教是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从上述关于张载学和教的观点的简析,便可看出他教育观点的唯物主义性质。
  张载的教育观在当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它本身就是对程颐"心是理,理是心"而学在"主敬""穷理"的唯心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正因如此,张载及其关学人物,在教学和其他社会实践上主张"贵于有用",倡导"躬行""实学"之风,反对崇尚空谈的时弊。所以他不仅重视经学的教学、研究和道德教育,而且比较重视自然科学,对天文、历算有很深的研究。晚年,在他的《正蒙》一书中,肯定了地球运动的"地动"学说。《正蒙参两篇》几乎通篇论述的是天文学问题,他的"气化"学说中涉及了许多物理学 问题 及其知识。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显示出张载思想和学术观点的先进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张载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主张和原则,反映出他进步的教育观。
  他强调"见闻之知",强调"笃行"、"人为"。他认为"见而识其善而未果于行,愈于不知者尔"(《正蒙中正》),所以他说:"闻始行,好学之徒也"。(《正蒙中正》),可见张载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了学与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这正是他所坚持的一条不同于当时其他理学家的重要教学原则。在他看来,即便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盖圣人成能,所以异于天地"。(《易说系辞上》)至于一般学者,更应"不以天能为能,而以人谋为能"(《正蒙诚明》),不息的学习,不懈的实践,应当"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息存"(《正蒙有德》)。他自己一生于学习研究、教育教学便是这样坚持实践的。
  他认为学者"穷理"则必须"顺理","精义"则必须"徙义",要像自然那样运行不息地笃行义理。如果穷理、精义而不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努力实践,即是无知,也就是不智。所以他说:"将穷理而不顺理,将精义而不徙义,欲资深且习察,吾不知其智也。行之笃者,敦笃云乎哉?如天道不已而然,笃之至也。"(《正蒙中正》)
  张载的宇宙观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有辩证的因素。他认为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动因在于事物自身矛盾对立(阴、阳)的斗争,而不在于外力和人意。这就是他"一物两体"、"动非自外"的光辉命题。他指出:"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正蒙参两》)这是说宇宙间的日月星辰等星球的运动圜转,是因为各有其内在的动因,而并非外力的作用。张载在这里虽然对内因的作用没有同外因的关系作出辩证的认识和论述,但他强调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主导在于内因。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伟大发现。
  张载的这些教育主张和教学原则,正是在他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唯物主义教育观的体现。而教育观又总是最直接的体现于对教育目的及其作用的看法上。
  张载从他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功夫在于变化气质:"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不尔,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经学理窟义理》)这是因为他认为人的气质有美有恶,教育有改变恶气质使之向美向善的作用,所以他说:"人之气质美恶,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不知为学。"(《经学理窟气质》)变化气质之说,表明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和肯定,特别是对道德教育的必要与可能的肯定。
  张载还对如何变化气质,以其唯物论的反映论作了阐述。他认为获得知识,是人的耳目感官感受外物的结果,即所谓"物交而知"(《正蒙大心》),作出"感亦须有物,有物则有感"(《语录》)的论断。他说:"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正蒙大心》)这就强调了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为其对象和基础,又强调了人在感受外物时主观思维的作用。所以他又提出"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经学理窟义理》),主张"学者当无我"(《经学理窟学大原》)。因为认识既以外物为基础而不在自心之理,那么要认识世界,就要"无我"--客观的、虚心的实事求是,而不能主观的、武断的自以为是。因此,他在教学上很强调一个"矫"字。他说:"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足为功。"(《经学理窟气质》)指出教和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纠正不正之处,这便是变化气质的关键。   人的气质各不相同,所以他于教学又很重视因材施教和正确掌握难易顺序。他说:"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将后倦此。若洒扫应对,乃幼儿孙弟之事;长后教之,人必倦弊。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知至学之难易,知德也;知其美恶,知人也。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答异,以此。(《正蒙中正》)"基于此,他对幼儿教育和教育中师长的表率作用以及强调养成良好的习惯等,都有很好的见解。
  这些变化气质之说,反映了张载教育观唯物的一面。但是他的人性论和认识论却是混乱的,虽有其唯物的因素,而主要又是唯心的。人性论和认识论的混乱,导致了他教育思想的混乱,人性问题上的二元论,导致了他教育观的两重性。
  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他认为天地之性是太虚本性,是天赋的、永恒的、"无不善"的本然之性;而气质之性是人形成后才有的。"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正蒙诚明》)他是说,由于人们在物质世界中感受外物,气质便有正有偏、有善有恶,教育则在于纠其偏、变其恶,使之复归于"无不善"的、本然的天地之性,而成为"有才"的人,否则就会发展成为"不才"的人。
  由此,她又把人的认识,即"知"也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两种,而不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他认为耳目感知外物的见闻之知是"小知",而"德性所知"才是"天德良知"的"大知"。这种大知不是源于和基于见闻之知,而是"天地之性"所禀赋。他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见闻小知而已。"(《正蒙诚明》)
  张载虽然从变化气质强调了教育的作用,阐发了教育的意义,然而变化气质以恢复天地之性的观点,却是唯心的、先验的。他赋予"天地之性"和天地之性所禀赋的"德性所知"以封建的道德含义,实际上是说封建的伦理道德是出于人的本性,而又是永恒不变和"无不善"的。他认为圣人正是比较快的复归和保持了这种天地之性的人,所以他提出了"学必为圣人而后已"的教育目的。如何达到"学为圣人"的目的?他认为主要应是学"礼","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因为在他看来,"礼所以持性,盖礼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守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经学理窟礼乐》)
  张载就是这样最终把"性"、""知、"礼"唯心的统一了起来:天地之性是天赋的、纯善的、永恒的本性;德性所知为天地之性所禀赋而"不萌于见闻";礼因为"本出于性",所以学礼则为变化气质而复归天地之性的必然途径。因此他提出"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本,以孔孟为极"的教育主张。(《宋史》本传)显然张载"以礼持性""变化气质"而"学为圣人"的教育主张,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沼,其根本目的不外维护封建秩序。这就给他光辉的教育思想投上了阴影,而导致其教育观的两重性。
  张载一生发愤读书著述,致力于讲学育人。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师生间充满了至深的尊师爱生气氛。其卓著的教育业绩和他所创立的关中学派重气节、重德行、重科学、重躬行实践的学风,不能说与他的教育观无关。张载进步的教育观及其教育实践,给予后世教育以积极的影响。
  当然,对于张载教育思想中唯心、保守、消极的一面,也需今人加以鉴别和批判。
  参考文献:
  [1] 《学而思札记》 李俊 著
  [2] 《气化之道 张载哲学新论》 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2.11
其他文献
摘要: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当中的重中之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导,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习惯并没有很好的养成,这对于留守儿童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本文就从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实践出发,探索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留守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 教育实践 留守儿童 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大学数学课程的基础特性和与其它专业不直接相关的特性,使得高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我校办学特色,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创新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大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改革;大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
期刊
摘要:青少年除了在学校读书和在家庭活动之外,大部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都在社区中度过。组织好青少年在社区的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教育领域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在理念与方法上对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一个极大的补充和提升,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社会工作的参与。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 介入  【中图分类号】G640  Abstract: In add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71  校园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事事皆大事,作为学校管理工作,我认为就是把学校的一些小事做实,做好,做出效果。学校管理就是由这些细节组成,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与完善人的教育目标。在几年的的校长工作中,我积极尝试精细化管理,深切感受到,在正确统一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推动精细化管理,并使之在每个细节生成文化思想后,才能发挥更大的管理效能。  一、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为
期刊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创业能力研究的成果。梳理了我国创业能力教育政策进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创业能力结构因素的演变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洞察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创业能力;大学生;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2012年度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以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为例(2012SQRW240)成果之一,主持人:王
期刊
[摘要]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体会到耐久跑是对改善呼吸系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着重要作用,是身体锻炼最基本的运动项目之一。但是,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积极参与这项运动练习,使耐久跑教学很难开展。如何激发学生对耐久跑的练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趣味性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探索有效提高学生耐久跑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耐久跑;教
期刊
摘要:"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其它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各学科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其特质就是能整合与超越多个学科的知识而进行的一项有效性的活动,所以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必需的。作为一名专职的数学教师,我十分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并对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实施策略进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56  摘要:小学班主任工作忙碌而又快乐,充实而又幸福。自1984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我,对"班主任"一词有着特殊的理解,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成为我教育教学生涯的不懈追求。在"实"与"爱"同行中,收获着阳光班集体、幸福班主任的温馨。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我始终把"实"和"爱"作为自己行事待人的准则,以扎扎实实的严谨作风和热忱、细腻之心对班主任工作充满百分之百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0  民生小学始建于1956年,有着57年的学校发展史,享有市区名校之美誉。现学校占地面积4597平方米,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有1401名学生,27个教学班,121名教师。50多年的风雨兼程,历练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一套丰富的教科研经验,优异的教学质量已成为立校之本,充足的学生资源已成为强校之帆,学校正以蓬勃向上立潮头的态势发展着。  几年来,民生小学依托教育科研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2  我很喜欢英语,经过一学期的英语教学的实践和各种先进教学理念的洗礼,我觉得英语课不同课型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可循,因为英语教材每一模块结构基本相同,我将每一模块的教学大致分为以下六种课型:单词新授课、课文阅读课、语法课、听力课、口语课和作文课。下面我就从这六种课型入手总结一下我认为比较高效的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一、 单词新授课  无论是从光盘资料学习还是身临其境的听课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