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例慢性荨麻疹的皮试及免疫治疗的观察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602例慢性荨麻疹病人,其中男性211例,女性391例,男女之比为1:1.85,1030岁起病的占57.6%.37.9%病人有家族过敏史,48.2病人起病有自觉诱因,其中31%与食物过敏有关,最多的是虾、蟹等,19.3%与物理因素有关,如寒冷、吹风等,14.8%与药物有关,如APC类等.14.6%病人伴有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哮喘.用吸入性及昆虫等作抗原皮试以粉尘埔、屋尘、蜂螂阳性率较高.食物抗原皮试以虾蟹、尤、墨鱼阳性率较高.本文采用吸入物等抗原加磷酸组织胺作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显效为20.8%,有效为65.7%,总有效率为86.7,提示本法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他文献
患者男,30岁,因发作性四肢抽搐26年,伴胡言乱语、幻视、幻听及罪恶妄想1年,于1984年8月10日就诊.
患者女,51岁,因右手皮肤干燥、粗糙、脱皮、皲裂及瘙痒3个月就诊.检查见右手皮肤干燥、粗糙,脱屑及轻度皲裂,皮屑真菌直接镜检找到菌丝,临床诊断手癣.
期刊
牙源性皮痰(Odontogenic Cutaneous Draining Sinus Tract),在日本称外齿瘘是皮肤瘘管的常见原因之一;是由牙齿化脓性炎症发生脓疡,从皮肤开口排出,形成皮肤肉芽肿或瘘孔的疾病.
期刊
先证者,男,16岁.患者自幼眉弓部有毛囊性小丘疹,眉毛稀疏,进行性脱落,无痛苦.

患者男,26岁.因右胸部出现褐色斑,无自觉症状10年,于1986年2月28日就诊.开始在右乳晕内下方出现鸡卵大小浅褐色斑,无任何感觉.

期刊
出汗性血管瘤又称疼痛性出汗性血管瘤、出汗性血管瘤性错构瘤、小汗腺血管瘤性错构瘤等,为一型少见的伴有疼痛及多汗的血管瘤,笔者曾遇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48岁,农民.1985年9月20日来我科就诊,自述3月前左手腕背侧起一米粒大疹子,逐渐增大,顶端出现脓疱,继之自行破溃流出血性脓液,结痂长期不脱落;约1个月后左前臂和左上臂屈侧又发生数个同样皮疹,无明显自觉症状.
期刊
患者女,18岁.自4岁时发现在右侧额部出珍酥一块约指甲大色素减退斑,不痛不痒,斑上毳毛明显减少.约在6个月以后,此斑开始出现萎缩并向四周扩展而波及整个右侧面部,萎缩之皮肤呈深浅不等之棕褐色.
期刊
患者男,64岁,以左上肢起疼痛性疱疹1周于1985年1月27日就诊.1周前,因过劳后,左上肢酸沉,两日后自左肩脚部起红斑、水疱,逐渐沿左上肢发展,疼痛.

掌跖角化病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可有多种伴发症,但伴发指趾端溶骨症的报导尚未见到,现将我们所见4例报告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