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门”演变成“诚信门”?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my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具体情报真实性的追究正演变成对政府诚信的质疑。
  “胜利者是不受责怪的”,可有时也有例外。布什和布莱尔虽然打胜了伊拉克战争,却被“情报门”事件折腾得够呛,而且问题正从最初的伊拉克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门”演变为涉及“双布”是否故意误导或欺骗公众的“诚信门”。在一系列虚假情报中,当数“铀情报”和“45分钟情报”最为抢眼。
  去年9月24日,英国政府公布长达50页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指控“巴格达当局有使用生化武器的军事计划”,并且“一直企图从非洲获取相当数量的铀”。该报告还断言:“情报显示,伊拉克武装部队可在45分钟之内部署生化武器。”布什在今年1月28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郑重提示:“英国政府获悉,萨达姆最近谋求从非洲购买相当数量的铀。”在此之前,美国国务院在去年12月19日出版的一份文件中点明,尼日尔就是伊拉克企图购铀的那个非洲国家。
  众所周知,上述指控后来构成了美英断定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实施军事打击的主要依据之一。
  
  假情报是这样炮制出来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成为美英兴兵把萨达姆赶下台的情报事后被贴上了“捏造”的标签。“故事”还得从两年多前说起。据今年7月13日的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7月16日的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和同日的意大利《共和国报》报道,2001年元旦之夜,尼日尔驻意大利大使馆被盗。意警方勘探现场时发现一块手表和两瓶香水不见了,使馆的一些文件被翻得七零八落。随后,事情越来越蹊跷。当年11月,意大利军事安全情报局用数千美元从“一名低收入的尼日尔外交官”手里买到一些“来源于尼日尔共和国总统府和外交部的信函复印件”,其内容极度敏感———伊拉克寻求从尼日尔购买约500吨可用来开发核武器的铀。意大利人于年底将有关内容转告英国秘密情报局(SIS,旧称“军情六处”,对外又称“外交部常务次官办公室”)。英国人随后又转告美国副总统办公室。而美国驻意大利使馆直到2002年10月才从“一名意大利记者”手中搞到“铀情报”的原件,并转交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国务院。经审查这些原件被认为“非常可疑”。与此同时,国务院把复制的原件转交国际原子能机构。该机构官员称:我们在两个小时之内便判断出这些文件全是伪造的。其中一份2000年10月10日签署的“尼伊政府议定书”居然是早在1989年就卸任尼外长职务的哈比卜以现任外长名义签的字!
  “故事”到此远未结束。意大利司法部今年7月中旬重新调查该案件。据意警方推测,“小偷”潜入大使馆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不在劫财掠物,真正动机很可能是为杜撰“铀情报”原件而盗窃尼日尔官方信笺和印章!8月2日,尼日尔总统坦贾发表电视讲话称,向伊拉克出售铀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要求掌握内情的国际原子能机构还尼日尔一个清白。
  那么究竟是谁率先把“情报制假案”的内幕捅给了新闻界?从目前公开的材料看,正是美英情报机构内部的高级官员。英国《独立报》今年4月27日以“揭秘:谎言如何铺就战争之路”为标题率先抖出“猛料”:“英国一位高层消息人士昨晚说,英美情报机构感到愤怒的是他们提供给政治领导人的情报在为伊拉克战争进行匆忙准备的过程中被歪曲了,他们故意忽略有关伊拉克不构成威胁的情报。”5月29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述“一位非常熟悉英国情报网的匿名官员”(初步证实是戴维·凯利)的话:英国政府可能授意把“45分钟情报”塞进了去年9月发表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评估报告。据说该报告在公布之前,唐宁街10号退回原稿六到八次要求重写。美国《华盛顿邮报》6月5日引述“美国一位高级情报官员”的话报道,副总统切尼及其幕僚过去一年当中多次造访中情局,向研究伊拉克违禁武器计划和萨达姆与“基地”组织关系的情报分析专家们施加压力,导致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不得不作出迎合白宫政策目标的评估。
  
  都是“文化精神”惹的祸
  
  常言道:“家丑不可外扬”。为什么美英情报机构有人会自揭其短?是因为党派政治分歧?还是因为个人意气用事?恐怕都不是。美英情报机构皆为“非政治化”行政部门,所有正式雇员在职期间不得参与任何政党团体的活动,只能在大选时作为某一选区公民通过“门帘里面的暗箱”投票给自我认同的政党候选人,以此表明本人平时不容彰显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美英情报官通常享受着不菲的薪水和优厚的福利,一般情况下,这些特工小心翼翼,不愿因具体业务得失而冒被解雇的风险。看来答案似乎要从美英情报机构的“文化精神”层次进行探究。
  情报工作“法律化”和“职业化”一向被美英情报机构奉为圭臬。能否为保障并增进国家利益提供“客观真实”的情报信息,据称构成了美英情报机构“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从以往纪录看,每当政府最高决策层试图把情报“政治化”的时候,情报机构内部总有人打起“团队名誉”或“职业道德”的旗帜,或明或暗地与之过不去,“豪放者”拍案而起挂冠而去,“婉约者”则以匿名方式向媒体告发,将其公之于众。
  理查德·赫尔姆斯是中情局第一位“土生土长”的职业型局长,当尼克松总统1973年初要求中情局出面助其掩盖“水门”真相时,赫尔姆斯一口回绝,因此被“穿上小鞋”贬去伊朗当大使。而当现任中情局局长乔治·特尼特甘愿为布什政府扮演“替罪羊”角色时,立马招来同行们的责备和嘲讽。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官方在发布“铀情报”之前接到过来自美国中情局的警告。据美国《华盛顿邮报》7月11日报道?熏美国中情局去年9月曾劝说布莱尔政府把准备出台的情报文件中牵扯伊拉克从非洲购买铀的一段内容删除掉。但英方没有听从美方情报机构的意见,并声称自己拥有不为美国所知的情报来源。英国外交部官员7月30日在接受英国下院外事委员会质询时证实,中情局质疑过英国政府去年9月公布的涉及伊拉克违禁武器的“某些情报”,尤其是“45分钟情报”的内容。英国外交部发言人8月2日宣布,秘密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迪尔拉夫将于明年8月提前退休,同时又称此事与“情报门”没有任何关联。现年58岁的迪尔拉夫任期到2005年8月才届满,为何现在就不干了?据英国舆论解读,今年2月,英国政府依据秘密情报局准备的情报素材横加发挥,发表了《伊拉克:用于隐藏、欺骗和威胁的基础设施》的报告。后经查明,情报素材中的有关章节取之于互联网上一个美国学者12年前撰写的博士论文。此事使英国情报机构的形象大打折扣,迪尔拉夫深感懊恼,借提前退休以表达“对现状不满又无力回天之情绪”。耐人寻味的是,英国《星期日电讯报》6月8日报道说,唐宁街10号负责公共关系的高级顾问阿拉斯泰尔·坎贝尔以个人名义致函迪尔拉夫,承认英国政府对有关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使用不当,并就此举给情报机构造成的声望损害表示歉意。
  
  雾里看花,似“花”还似“非花”
  
  面对“纸包不住火”的窘境,白宫发言人弗莱舍7月7日(当时尚未离职)第一次承认,布什总统年初的《国情咨文》中有关伊拉克向非洲购买铀的情报来源“不完整或不准确”。但是,随同小布什出访非洲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7月11日在“空军一号”上发表谈话表示:“假若中央情报局局长说‘删除这句话’,这句话就肯定不会出现。中情局实际上没作任何改动。”当天晚些时候,小布什也把皮球踢给中情局局长特尼特:“我向全国的演讲是经过情报部门审阅的。”
  特尼特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特尼特数小时后承认对《国情咨文》中的部分不实内容负责。他声称,中情局阅读了总统《国情咨文》“定稿前的文本”,尽管当时“有所质疑”,但还是“未能阻止”把有关内容写进《国情咨文》。7月16日,特尼特在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秘密听证会上就《国情咨文》援引失实情报一事接受质询,重申“承担全部责任”。
  事实上,根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运作程序和职责分工,特尼特即使有心“揽过救主”也负不了这个责。7月22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哈德利表示对《国情咨文》使用虚假情报承担责任,因为中情局已几次提醒他“铀情报”不可靠,应该将此内容及时划掉。戏剧性的高潮当属7月30日的两场“迟到的独白”。小布什在白宫玫瑰园举行的“总统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首次为虚假情报承担责任:“我个人完全对自己所说的一切负责。”小布什心腹之一、总统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当晚在华盛顿通过“新闻1小时”节目表示:“我本人肯定应该对整个事件负责。”
  如果说小布什半遮半掩总算认了错,那么“情报门”的始作俑者布莱尔则至今不肯低头,虽然其阁僚已用英国人所特有的晦涩语言变相认错。外交大臣斯特劳在下院外交委员会把“45分钟情报”说成“当然是令政府尴尬的一件事”。内政大臣布伦基特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也委婉地表示,如果政府当初没有公布那些文件“可能会好一些”,因为其内容“不足以说明”伊拉克拥有违禁武器。由大法官赫顿领导的独立调查小组目前正就戴维·凯利之死举行听证会,包括坎贝尔在内的一批政军要员相继到场接受盘问,但各自的证词并不吻合。8月18日,英国首相办公室主任乔纳森·鲍威尔声称,坎贝尔在去年9月5日的一份文件上明确地指示他“对有关报告进行实质性修改”,一切的一切要“遵循TB的意见”(TB是托尼·布莱尔名字的英文缩写)。第二天,坎贝尔坚决否认了上述说法,声称“这事反正不是我干的”。
  工党内部也有人揪住这根小辫子不放,对布莱尔穷追猛打。当过布莱尔政府外交大臣和工党下院领袖的罗宾·库克公开发难:“布莱尔一帮人是在寻找适当的情报去支持一个他们已经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他们决定要开战。”
  此事现在还在发展,美国参众两院的情报委员会和参议院的军事委员会预定在9月份主持新一轮的听证会。英国下院的情报与安全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将依据赫顿调查小组的最新发现伺机待动。两地舆论认为,鉴于共和党(美)和工党(英)分别在上述委员会里占据多数并且担任主席的要职,所以“双布”眼下的日子尚未达“危如累卵”的地步。然而,“双布”把失实情报作为对伊动武的借口已成公断。
  随着大选的逼近以及新鲜内幕性证据(尤其是英国武器专家戴维·凯利之死因)的不断外泄,美英朝野围绕“情报门”的新一轮交锋在所难免。在野的民主党和保守党今后攻击的重点在于给“双布”政府打上“为了政治目的而操纵情报”的烙印,把具体的“情报缺失”放大为抽象的“诚信缺失”。从这层意义上看,“外伤”好治而“内伤”难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