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传统教学中,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多元化智能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实践发现,多元智能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效果是显著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很长时期,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均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听,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为主要形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更好的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我们教师要深入思考。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发现探究能力的人才,就应该明确教学过程的本质,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现状,我们把多元化智能理论引入到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我们发现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后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浓厚,学习兴趣增强,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传统意义上,学校一般只强调学生在逻辑─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是加德纳认为对于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比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这说明人的智能应该是多元的,会在不同的方面和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对于信息技术课,我们就应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作为核心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智能发展的环境。学生可以充分用其来查找学习资料、进行文字处理、平面设计、作图绘画、数据分析、编曲欣赏等,更可以实现外界信息的交流和最新技术信息的获取。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应设计出能体现出网络平台优势性的项目任务,这些任务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涉及到学生的不同的智能领域。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中,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教师也从教学生学习转变成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分数结果评价,变成了多元的评价标准。
  2 运用多元智能的教学设计
  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怎么样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尤其对于中职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个性差异,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关键在于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优势与强项,也就是在多元智能类型中哪项更为突出,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强项来设计教学任务和课堂案例,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步骤:
  2.1 设定主题。教师要先选择适合的主题。在主题的切入过程中,我们提供的主题相关素材可以是跨越学科范围的,这就使得信息资源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研究同一主题的不同方向,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调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主题的学习中,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发表意见、交流讨论等过程,学生就会运用各种基本的能力,运用各种智能进行配合,使学生不再仅仅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学习,而是在“做中学”,会更深入的钻研丰富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2.2 设置多元智能问题情境。多元智能论能运用到教学中关鍵是使用多元智能问题情境设计。例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在制作公司标志时,可以从形象思维智能方面设置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三维动画课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空间智能方面设置问题情境,来实现各种动画角色运动起来。我们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就需要从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进行设疑,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2.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激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4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要以课堂为基础,结合各种信息资源,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
  3 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关注学生学习
  3.1 学习进程的主导。在课堂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主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运用身体运动智能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平面设计课中,讲授包装盒的设计时,当教师把专业理论知识讲解完,学生就自己上机开始制作,打印出平面图,再折成立体包装盒成品。学生乐于动手操作,课堂气氛活跃,遇到问题也会积极询问老师,通过这样的身体运动智能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十分理想。
  3.3 运用音乐智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就要进行音乐智能的调动。在录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中,播放动感较强的音乐,一部分音乐智能突出的学生,录入速度有明显的提高;在学生平面广告设计中我们可以播放品味较高的古筝名曲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网络课上,我们还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讲解变成带有音乐的flash动画。
  3.4 多元评价关注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往的教学评价,往往期末一张试卷就对学生整学期的表现作了定论。在信息技术课上,许多老师也经常只关注学生当堂课的作品是否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回答上,大多数学生没有被及时的关注和评价,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课堂就会两极分化,令人担忧。我们设计了课堂评价表,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参与机率、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多元化进行评价学生,还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得到关注,树立自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 利用人际交往智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人际交往智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例如在制作一个海报设计的工作任务时,把全班分为4个小组,每组选择人际交往智能比较突出的同学为组长,由他进行子任务的分配和协调,最后再以每组完成的质量和速度来评定成绩。组长和组员都会团结合作,争先恐后的完成本组任务。通过合作,让许多智能类型优势面不同的同学都能够积极的活跃在课堂上。
  4 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当今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客观的符合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它也符合人才的评价标准,我们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学中,运用到课堂上,促进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也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严明.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学术交流,2005,135(6):189-191.
  [2]李建设.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评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9):99-102.
  [3]武任恒.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66-170.
  作者简介:孙慧霞,教师,中教二级。
  作者单位: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长春 130052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特点,利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方式发现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PBL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证明PBL教学模式下可
中、西传统建筑哲学的差异在于:中国建筑作为礼制的象征,往往通过位序、色序等象征手法来体现或设定人与人的上下、尊卑关系;由于礼制相对固定,建筑形式也相对定型。而西方建筑是
目的总结我院急诊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182例急性有机磷中毒农药并发呼吸衰竭34例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彻底洗胃,去除污染衣服,及时使用抗胆碱药,给氧,心电监护,呼吸
摘 要:4G时代已经来临,将会给现有的校园无线网络(Campus Wireless Network以下简称CWN)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变革。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谈谈新想法。  关键词:4G;CWN;结合  中图分类号:TN925  4G牌照的发放,代表我国新的通信时代来临。依据前期的技术验证和小规模测试所得实测数据显示,网络传输和覆盖质量都是3G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其商用后,带给无线网络的冲击是不可
期刊
国有经营者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重任,采取有效激励方式对国企经营者进行激励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在激励手段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激励的效果,充分发挥经营者的作用是值
摘 要: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带来了较大推进作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教育也受到了较大冲击。伴随着远程教育以及网络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网络化的课程设置逐渐展现出了其内在特点和优势。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需要确保的是教育资源中包含了充足的信息数据,需要确保各种教育资源的技术操作性质以及数据量能够服务于远程传输操作,需要确保资源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作为女性发展运动的组织者,女子社团通过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提升了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开始形成了女性的自我人格。同时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又推动了女子社团性质的变
为了构建某市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基础信息共享,探索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工作的科学化与高效率,阐述了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以消息系统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