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徐冰作品浅谈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uci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一直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是完全二元对立的,民族性的文化可以转换为世界性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才能为别国所注意,才能走出国门为世人所知、所评、所判。才能为我国的艺术、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并非有民族性的艺术就有世界性,他必须包含一些特质之后,才能为全世界所接受。本文将结合当代艺术家徐冰老师的作品浅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关键词:徐冰;民族性;世界性;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49-01
  鲁迅曾在《致陈烟桥》中谈论木刻艺术时说到:“我的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的风俗,街头风景,就是为此。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后来此观点被概括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此观点不免有些夸张,有些民族文化中的陋习劣俗得到各族人民的摒弃,所以很难融入到世界中去。民族性与世界性又不是完全二元对立的,民族性的文化可以转化为世界性的文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艺术亦如此,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才能为别国所注意,才能走出国门为世人所知、所评、所判。才能为我国的艺术、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并非有民族性的艺术就有世界性,它必须包含一些特质之后,才能为全世界所接受。笔者将结合当代艺术家徐冰老师的作品浅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80年代后期,徐冰老师在他那狭小的房间里默默刻了4000多个“假汉字”,并以古代活字印刷的方式印了几百本线装书和几十本长卷,这部作品起初被别人费解,但当人们真正步入中国美术馆展厅时,人们被眼前这些文字震撼。而令人恼火的是,面对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字,他们完全无法介入。因为这些汉字是在人类文明史上不曾存在的文字。
  创作《天书》源于80年代文化热,从“文革”的文化荒漠到文革后太多的书、太多的文化争论,置身于其中的徐冰凭借本能的直觉把握,挖掘出中国独有的象形文字的意义,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这部作品从形式上讲,版刻是他的母语,也是中国的印刷术,这种精心对于假字的雕刻、印刷与摆放,表现了徐冰利用中国符号对文化的调侃与颠覆。从内容上看,这部作品体现了“意象”精神。《天书》中每一个字看起来都极像文字,可在任何字典中都无迹可寻,每一个字都不具备普通文字的可读性与沟通功能。《天书》又是一部谁都读不懂得书,他把书和禅结合起来,以表现书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实用功能。这本书既具备“意”的特点,又具备“象”的特征,它经历了像意象一样从哲学到美学的过程——从中国式哲学以不沟通的形式达到沟通过渡到了中国美学,从字体到成书。除此之外,《天书》又表达出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观者在观看作品时产生的,他特意设计出一种情景,使观者借由和作品互助来体验这种冲突。由这种冲突来讨论一个文化议题:文化是否可以被任意翻译和转化。可以说这部作品既植根于中国自有的文化智慧,又深入的提出了全球共同的文化议题,既具备民族性文化特点又具备世界文化的特征,是“当代思想意识困惑的真实反映,是时代普遍意识在徐冰身上具体、集中的表现”①。
  徐冰老师稍后的两部作品《鬼打墙》、《英文方块字》也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点,《鬼打墙》是一件用宣纸来拓印长城城墙的巨型之作。这部作品是徐冰在八达岭长城用掉一万五千张宣纸,三百瓶墨水,拓印的一段城墙和烽火台。并将成千上万的拓片装裱在一起,最后呈现的是一个尺寸巨大、充满质感的作品。1990年,徐冰带着他作品的照片到美国时,国外的同行们被震撼了。当时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在他们的概念中,中国艺术就是卷轴画,当看到一个与他们同样从事版画创作的中国艺术家,所用的版画语言、手段、材料超出他们的艺术思维之后,他们感到惊奇。
  《英文方块字》以汉字的构架书写英文单词,并将其放入米字格内,作品邀请观众在美术馆的教室内,一起进行英文书法的写作练习。这种将观众带入到作品中一同参与的模式,与英文汉字化的书写,是对人们旧观念的挑战。徐冰老师这两部作品都从中国特有的元素出发却又超越了材质、语言。让人们回到了认识的原点,从而解放人们的思维束缚。
  《何处惹尘埃》这件作品首展是2004年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徐冰将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24小时,在展厅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展厅入口处有一组照片,叙述了作者将这些粉尘从纽约带到威尔士的过程。展厅被霜一样的灰白色粉尘覆盖着,有宁静、肃穆之美,但给人一种很深的刺痛和紧张脆弱之感,哪怕一阵轻风都能将现状改变。这些灰尘从双塔中分解出来散落到曼哈顿的各个角落,生命被灰尘掩盖,是否也融十灰尘之中,这不由得让人有了“人源于尘土,归于尘土”的感叹,就灰尘而言此时它本身就已经具备了无限的内容。而尘埃的这种特点也是中国传统表达的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从另一方面讲9.11的灰尘原本是组成世贸双塔的最基木的元素之一,那么是灰尘组成了它,最终它又分为尘土。正如徐冰所说:“尘埃是一种最基本,最恒定的物质状态,不能再改变什么了。为什么世贸大厦一旦失衡,顷刻化为平地,回到物质的原始形态?因为在它之上聚集了太多本不应该的人为意志。这类事件的起因往往是由于政治关系的失衡,但本源却是对自然形态的违背。所以说9·11是对人类本质性的警示。”徐冰老师的这部作品从六祖慧能的四句偈出发,表达了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也体现出中国“空”“无”的思想。
  看徐冰老师的作品除了美学角度的欣赏以外,似乎更像是在阅读哲学书籍。他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一些特征:植根于中国自有的文化智慧,又提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文化议题,振聋发聩,引人深思。他的作品充分证明了艺术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是二元对立的,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不能互相脱离,世界上的文化与艺术都是以民族形式存在着,民族的艺术也汲取世界艺术中的有益因素求得发展。“民族性是文化生长的土壤,而世界性则犹如文化的促生剂。”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话关系是通过否定与认同两种形式来实现的。”③民族性的艺术与文化可以转化为世界性的艺术与文化,但并非有民族性的就有世界性,他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适应普遍人类;象征人类共同理想;吻合人类共同审美情感;体现时代精神;趋向于人类普遍理解的表达方式。④只有包含这些特质之后,才能为全世界所接受。
  注释:
  ①《“徐冰现象”议纷纷,众口评说吕胜中》,《美术》1989年第1期。
  ②③《奥林匹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特征探析》,《河北体育学院院报》2008年11月。
  ④《不要再打鲁迅的幌子》,《雕塑》,2009年2月。
  参考文献:
  [1]李娟,彭修银.解构与建构——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与徐冰艺术创作策略[J].文艺理论研究,2010.
  [2]陈鹏军.徐冰的四重奏[J].山西青年,2012.
  [3]杨心一.徐冰的书[J].东方艺术,2006.
  [4]何晓鹏.又见徐冰——从《天书》到《地书》[J].中国新闻周刊,2008.
  [5]白石.徐冰——从北大图书馆跑出来的天书[J].华人世界,2008.
  [6]刘子超.我得益于社会主义背景——对话徐冰[J].南方人物周刊,2009.
  作者简介:邱靖逸(1991-),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文学硕士,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网络多媒体。
其他文献
自宋元至明清,我国南海疆域的范围与界限已有了明确的划定。南宋时.越南北部的交趾洋与印尼的纳土纳群岛.被看作是与我国南海疆域西面和南面接境的两个地方。至元代,我国南海疆域
作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交叉定位是一种雷达组网抗干扰方法。文章将最小二乘法应用在交叉定位中,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交叉定位算法,该算法消除了定位盲区,具有精度高的特点,文章的研究结果具有一
<正>颗粒燃料,国内主要是以甜高粱秸秆、玉米秸秆、棉花秸秆、小麦或稻草秸秆、枝条、芦苇等秸秆为原料加工的替代生物能源。主要用于替代煤炭的锅炉;家庭取暖,欧洲冬天的壁
17世纪40年代,甘蔗最先被引入加勒比海地区的英属巴巴多斯。由于种植甘蔗和生产蔗糖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致使巴巴多斯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但甘蔗传入巴巴多斯之前,该岛劳动
本文分析了计入角加速度和牵连移动的线接触共轭曲面的二阶及三阶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其特点为:根据一已知曲面及两曲面间的相对运动,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
<正>一、现象与趋势2015年摄影艺术在创作、传播和组织形式几个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看点。在创作方面,受摄影实现大众化和日常化之后的形势影响和压迫,摄影家探索新的摄影艺术
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高效率的学习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关
目的观察七氟醚吸入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并与氯胺酮静脉麻醉进行比较。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七氟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和对照组(氯胺
<正>庄河,因庄庄有河而得名,365个村庄恰巧环绕365条河流,与四季轮回、风花雪月相映衬,造化神奇,冥冥中自有难以捉摸的因缘。多水之地多灵秀。妖娆的庄河山水、满汉的文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