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和个人需求因素及途径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h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高等教育个人和社会需要,以及满足和平衡两种需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高职院校特点提出了建立、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教育 满足 需要 途径
  [作者简介]田玉军(1964- ),男,河南偃师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教育与教育管理。(浙江宁波31517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3-0166-02
  
  教育是人类社会传承文明和不断进步发展的基本保证条件之一,因此也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除去一般的教育功能之外,还在于它能满足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能够不断创新,因而得以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赢得广泛需求。
  
  一、教育需求的双重性及特征
  
  高等教育的需求从需求主体看表现为两种类型: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从需求目的和层次上又可以分为发展型需求和实用型需求。结合两个方面,可以归纳如下:(1)个人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个人需要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从精神的角度提升自我,是一种个人内涵的提高;个人实用需求即个人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需求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对知识的追求表现为一种谋取更好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2)社会发展需求指社会要求高等教育不断地为社会生活的变革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文化生活的繁荣等各种需求提供人才上的支持与保证。这种需要不以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价值为追求目标,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和不断发展;社会实用型需求指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等教育为政治的昌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提供人才、手段、理论、技术上的支持。它着眼于文化创新和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价值本身。
  当然,通常情况下这些不同的需求目标和层次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当今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社会集团和不同层次上,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生活本身也表明,个体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个体生存状况和发展空间。这成为个体不断追求接受更多、更高层次教育的原因。但是,一方面社会生活本身是复杂多样的、发展道路也是曲折多变的,这些变化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对个人生活的期望与预测并不一定完全和社会需求同步,因而,两种需求常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需求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日益增长和高等教育服务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上学难、上学贵。二是经济形势转型期间,个人对高等教育实用目的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平衡。表现为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内容的选择侧重于实用专业、理工专业,不注重基础理论、人文专业。由此导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整体重理工、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
  由以上两个原因导致的社会发展需求难以满足。由于片面地追求实用技术,人文教育整体相对滞后,带来受教育者人文素质差、道德法制观念低下、人格不健全等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不和谐的现象。集中表现在青年人个人生活方面自私、冷漠、逃避现实、没有坚强的人格;企业、团体只顾自身利益,泯灭社会责任感而产生的制假、售假和对生命的漠视、对自然环境的肆意掠夺性的开发、破坏。
  
  二、高等教育需求的内外因素
  
  1.内因。近代高等教育是伴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和不断高涨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人文学科孕育了近代大学,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底蕴”。①正因为如此,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然、人文、社会为基本特征的大学学科体系,高等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需求。19世纪初,牛津大学林肯学院院长爱德华·塔汉姆(Edward Tatham)就提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学府,大学也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并认为传授普遍知识是大学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职责。1852年,纽曼当选为都柏林新成立的天主教大学校长,并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大学理念的演讲。纽曼继承并发扬了塔汉姆的看法,提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
  2.外因。随着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引起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和倾向于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高等教育不仅成为科技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
  在不可逆转的历史环境下,传统大学的三大学科中融汇了更多的科学技术成分。科技对生产力的巨大贡献使得它们在大学教育中经历了融入、发展并成为主导的过程。各大学逐渐形成了以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为主的办学格局。高等教育逐渐倾向于重应用、轻基础,重理工、轻人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大学教育的重点在于科学教育”,其结果是人文教育的弱化,人文学科逐渐失去了它在传统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分化。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严重地异化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C.P.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指出,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当前,两种文化的分裂非但没有缓解,反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的盛行。要促成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首先应给科技一个准确的人文定位,破除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的重新审视是二者融合的希望所在。
  世界高等教育的走向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调整,将一些综合性很强院校的人文专业调整出去,把这些院校并成了纯工科或理工为主的院校。“虽然当时的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但是,从后来的教育发展来看,这次调整对高校人文精神培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2008年5月13~14日召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重塑大学精神研讨会上,部分教育专家对当今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和关注。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状况更令人担忧。
  
  三、高职教育的社会与个人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大工业背景下产生的,直接服务于大工业生产的分工专门化、系统化的需要,以满足社会实用需求为主要目标。在和传统高等教育观念的抗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教育观念,能力本位成为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通识。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在近20年发展起来的,其主体是原中等职业教育和有限度的民间教育,它以行业或职业需求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先天文化底蕴不足和民间教育资本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不可能形成系统、成熟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能力本位的主流看法不能不影响到我们。其结果是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和本科教育相比,无论在目标和过程中都表现出更多的人文教育的不足。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协作的日益加强,人们发现,人与自然、社会和技术之间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平衡。高技术带给人们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使社会的人日益偏离了科技发展根本的目的。例如:装潢设计专业学生无法把文本方案转化为设计图,设计的作品一味地追求设计技巧,忽视居室本身服务于人的基本作用。另一种表现,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具体工作岗位具有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等突出的优势,但是在技能自我更新能力、工作环境变化适应性、个人综合能力提高空间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文化底蕴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限制。一系列的问题让人们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仅以技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足的,在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工作者的同时必须为社会造就高素质的公民。合格公民不仅仅表现在能适应现代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同时要具备人类优秀的文化品质诸如友爱、协作、平等的人生观;开朗、向上、克服困难的乐观人格;适应环境、适应技术的变化和新技术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等等。
  
  四、满足高职教育需求的途径
  
  1.明确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层次定位。现代教育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层次有不同的重心,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了它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方面都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社会要求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保证,个人需要通过它实现自己生活的保障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应有位置。在科学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当今,很多新的技术方案和手段来源于研究型大学、专业实验室或者研究部门,这些新技术方案、手段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存在一个试用、调适、推广和普及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技能,能够掌握技术方案和手段,熟练使用新装备的职业工作者,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种高级实用人才的,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起着连接高科技和现实生产力之间桥梁的作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的清醒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2.满足社会职业分化与个人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和使命决定了它必须服务于社会和个人双方的实际需求。但个人生存、发展、享受的生活追求目标同社会实用和发展需求之间总会产生一定的张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同时尽可能满足多种要求。包括个人实用和发展、社会实用和发展需求两个方面。个人实用需求要求掌握现实的能力;个人发展需求需要发展的基础;社会实用需求要求每一个人有一定的技能;社会发展需求要求每一个人能认同、遵守并自觉维护社会规则。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求学者的技能,另一方面让他们形成认同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技能作为一种可以明确传达、训练的能力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外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则是适应和内化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学习习惯、认知方式,而这些价值取向品质只能靠长久的浸染、熏陶来完成。
  3.注重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为了能搭建起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高职教育必须把技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方面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把技术教育作为主流,人文教育渗透于每一个环节。由于职业院校不同于传统高等院校具有历史相对较长、学术氛围浓厚、校园文化底蕴积累丰厚的传统优势。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必须走和传统高校不同的路子。这要求高职院校以现有条件为前提,首先从管理理念、制度、手段、方法,教师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学生管理方式、方法等多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和教育要素。因为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同时通过学校自身多方面的内、外在特征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范围适当、深度适中可以满足一定的职业发展需求的人文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一定的语言、社会、历史、针对专业的技术伦理等内容,着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并适应今天的社会的能力及自主、自觉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做好铺垫。
  
  [注释]
  ①冯增俊,顾明远.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根基[N].南方日报,2005-02-02.
  
  [参考文献]
  [1](英)C.P.斯诺.两种文化[M].陈克坚,秦小虎,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2]卢勃.论高等教育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协调[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3]晓舟.高等教育中的全球化问题[J].世界教育信息,2006(10).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教育特别是在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极其重要。文章在阐述其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的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进行例证,对该门课程进行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详细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类 网络环境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设计  [作者简介]李晓堂(1978- ),辽宁海城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广东深
伴随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速,计算机技术在军事领域获得了大量的运用.计算机技术源自于军事,又服务于军事,部分全新技术的形成,对于现代化军事教育训练造成了巨大的影
风景题材在中国画中很早就被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种类,可见中国人对风景题材的偏爱。而油画用其独特的绘画性能与绘画形式影响着人们对风景画的欣赏角度,在经过漫长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