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说中的俄亚,保存了最古老最原始的东巴文化
在俄亚大村400多年的历史中,东巴文化是这里的精神支柱。
传说公元14世纪末,丽江木氏土司的一个管家叫瓦赫嘎加的,每年都要到俄亚打猎,一呆数十天,他常在苏打河岸的山崖上搭棚吃住。有一次,他想,这片土地如此肥沃,可能会出庄稼,于是把淘米时淘到的几粒谷子撒在了住宅附近的泉水边。秋天,当他再到这里时,只见几棵水稻在泉水边结着沉甸甸金黄的谷穗。回去后,他就迁了一部分人来这里定居。从那以后,俄亚的纳西族逐渐繁衍,人们推选他及其后人为俄亚地区的世袭头人,称他为木官,意为木天王的管家。其后人则以官职木官为其家名,后来把“木官”变音为“木瓜”,用“木瓜”为家名,一直延续至今,不再沿用原来瓦赫这个家名,东巴文化也随之迁移到了这里,直到解放前,木瓜土司统治俄亚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当历史翻到今日,由于极度的封闭,这里的东巴文化保存了最古老最原始的风貌,我们由老村支书带路,一路走一路听他介绍“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单传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主要传承者——东巴,纳西话为智者,是这里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东巴,这里有12位东巴。文革的时候,这里的东巴也受到打击,认为是封建迷信被打倒,经书、法器被没收,有的还被烧毁,有的东巴受不了这种打击上吊自杀的都有,文革后东巴们把藏匿的经书、法器找出来,又恢复了东巴文化。”
在大东巴家,我们见到了十世大东巴——东巴甲若,他正坐在火塘边给要远行的马帮领队占卜出行日期,手里拿着骨骰托着法盘,口中念着东巴经,把骨骰往法盘上一撒,看了形态,给马帮领队讲出行的日期,和要走的方位,要注意什么问题,领队谢过东巴走了。东巴甲若这才和我们聊了起来,他今年已有74岁,祖辈从丽江那边牵移过来的时候是祭天仪式的东巴,后来成为东巴,家里是一个伙婚家庭,有三个儿子七个女儿,东巴文化传给了小儿子,成为了第十一世大东巴,由于农忙上庄房种庄稼去了,家里有30亩田、80多只羊、17头牛,种庄稼就靠儿子,兄弟放羊,他就在家里做东巴和走走亲戚。他说:“在家里做东巴也就是研究东巴文化,想多传一些知识给儿子。东巴文化也就是纳西古文化,东巴们用东巴文字记录历史,把老祖先的故事和典故传承下去”。
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 3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千百年来,东巴们著书立说,在用东巴文传承教义的同时,兼收并融合了历代文化成果,写成了二万余册,一千多种有着上千万字的东巴经典。东巴甲若说“我这里只有200多册经书,这些古老的经书陪伴了一生,很多都破旧了,现在由小儿子传承,他开始着手整理这些经书,抄录翻新,你们看到的新经书就是他翻新的,每个东巴所收藏的经书除文字外都不相同,所以经书内容很广泛”。
俄亚东巴至今还使用象形文字,与丽江等其他纳西族聚居区一样,这种文字也一般为“东巴”所独通,因此叫做东巴文。在丽江,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东巴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促进宣传的旅游品牌。而在俄亚,东巴文化仍然活生生地左右着俄亚大村纳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因此成为最具活力的地方。
椐悉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他们称自己的文字为“斯交鲁文”,意为“木迹石印”,即写在木石之上的记号或木石之字。东巴甲若说:“这些文字有鱼,有鸟,有花,有草,有牛,有羊,有太阳,有星星月亮等等,包罗万象,这些图画就是我们的文字,有的一个图画就代表一个意思,一个典故,或一个故事,有的几个图画连在一起是一个意思,一个典故,或一个故事。所以,这些经书里面有许许多多先人们的故事,就连从丽江迁移到这里,经书里都有记载,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收割,生什么病,吃什么药,在经书里都能找到,经书里的学问太多了”。
在俄亚大村,可能最忙的是东巴,每个东巴要负责整个家族人的生、老、病、死,生产生活。生时要起名,死时要送葬,病了要驱鬼开药,建房要算日子念东巴经。在整个俄亚大村,家族里没有姓氏,所有的名字都是东巴起的,东巴根据东巴经里的记载,结合出生日期、时辰起名,死时要算出出葬时日,念几天几夜的东巴经超度亡灵。
说话间,东巴甲若穿上了他最古老的东巴服。他说,“这件衣服已传了十代了,平时都不穿,只有重大节日和送葬时才穿一下”。看他穿上东巴服整个房内变得更加神秘,手里拿着法铃,坐在火塘边开始念东巴经,一边念经一边晃动法铃,法铃声叮叮叮,伴着经文清脆入耳,有时又放下法铃敲一下挂在房梁上的法鼓,咚一声震撼着你的心灵……念完一段经后老东巴停下来说:“这是念的段平安经,祝你们远道而来的人们平安,要念东巴经几天几夜也念不完,这里只能给你们演示一下了”。
老东巴接着给我们说“在大村,东巴们要算最忙的,每天都会有人来找,家里的大小事都要找东巴帮忙解决。我已经74岁了,身体还不错,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帮助村里人解难、解忧,还有就是教儿子东巴经,让东巴文化得以传承,在丽江开发东巴文化时,丽江的东巴来到俄亚寻祖,在这里买了许多经书走,我也到丽江去交流过东巴文化。要说东巴文化,俄亚是传承了最古老、最纯正的东巴文化”。
告别老东巴已是黄昏,回乡政府的路上回望大村,炊烟袅袅。由于刚拜访了这神秘的东巴文化,看着大村就像看到了一部史书,很神秘厚重,让你想去翻阅,细细品读,这神秘厚重也将随着凉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一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咚咚咚,这是老东巴要为我们再念一段平安经,那法鼓声传得很远,打破了大村的宁静,伴随着我们回程的脚步。
俄亚神秘的伙婚
在俄亚,从古至今留存着多种婚姻形式:安达婚、伙婚和一夫一妻。
安达婚在过去是俄亚纳西族最基本的婚姻形式。安达是纳西话“朋友”的意思,是男女朋友,白天依然在各自家里生活,夜晚则住在一起,但都是住在外面,很少有住在家里的,晚上在村外找一个背风挡雨的地方,第二天鸡叫后又悄悄返回村里。在俄亚几个世纪的变迁中,安达婚已经被削弱了,只是青年时代的婚姻形式,成年以后则开始伙婚,并建立家庭。
5月中旬,正是俄亞大村农忙时节,在老村长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一户俩代人都是伙婚的家庭,热情好客的主人家把我们请进屋,在正房火塘边坐下,女主人洗一只碗,斟一碗黄酒递到客人手上,由于老村长打了招呼,两个儿子都没有 上庄房忙农活,全家人都在家,大老汉把一家人叫在一起,一一给我们介绍。
大老汉日垒扎塔,今年已有78岁,二老汉朗布,今年65岁,老妻哈美,今年68岁,这是第一代伙婚,1 957年举行了婚礼,共生育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三个女儿已经嫁出去了,还有一个女儿未嫁,在庄房忙农活。大老汉说“女儿总归要嫁的,不算是家里人。”
大儿子高土,今年36岁,小儿子古马,33岁,妻子古米31岁,这是第二代伙婚,他们共同生育了一儿两女,现都在乡中心校读书,一家九口人盘腿坐在火堂的右边,一排排很热闹。
在俄亚纳西族婚姻中,有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婚姻形式,比较流行的是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所谓兄弟共妻,就是以兄的名义娶一妻子,和兄弟一起共同生活,形成兄弟共妻家庭。在俄亚大村现在兄弟共妻的婚姻形式较多,姐妹共夫的婚姻形式已不多见。这种婚俗留存的主要原因是受家庭人口多少的影响,当地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较少,多半是人口较多的伙婚家庭,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几人,而一般认为拥有10至12人的家庭最理想,他们对人口稀少十分忧虑和畏惧。在当地,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人少是最不幸的,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它不仅是贫穷的原因,还是导致不育、少育,面临绝嗣之灾。
太阳光从屋顶透了进来,屋里亮堂了许多,两个火塘的火烧得旺旺的,显得格外的融洽温馨,儿媳妇开始给一家人斟黄酒,先从大老汉斟起,从老到小,一家人都端上黄酒后,大老汉开始祈祷,“感谢菩萨、感谢祖先,因为有您们的保佑,让我们 家人现在有吃有喝,谢谢!”然后喝一口,这时一家人才开始喝酒。儿媳妇提着酒壶负责为各位斟酒,还是先从大老汉斟起,不同的是大老汉喝一口后就端着酒碗给儿媳妇喝,算是敬儿媳妇,也算是对她勤劳的肯定,依次是二老汉、婆婆,然后是儿子敬媳妇,孙子辈的敬母亲、敬爷爷奶奶,看着这互敬互爱的一家人,非常的和睦和谐,也由衷的为他们高兴。
酒过三巡,儿媳妇古米开始做午饭了,煮猪膘肉、酸菜汤,烙玉米粑粑,熟练地围着火塘转。婆婆看见有客人,淘了米,煮上了饭,大儿子高土也从媳妇手里接了猪膘肉开始切,边切边把好肉递给大老汉和二老汉吃,孩子们也在菜板上抓肉吃。媳妇烙完玉米粑粑,放在老人和丈夫的面前,然后洗碗盛酸菜汤,还是一人一碗,递在每人手上。大儿子离座来到锅台前,在两个锅架上分别放上三堆饭,三堆肉,是敬菩萨和祖先的,然后一家人才开始吃饭。儿媳妇站在锅台前,为老人、丈夫盛酸菜汤,一直到 家人吃完,收了碗,儿媳妇才开始吃饭。
俄亚大村,这个特殊地理环境,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村子里,伙婚是山外的人们难以理喻的,它的确存在,而形成这种婚姻的主要原因就是怕分家,怕家里的人员和财产流失,所以在大村400多年的发展中,也才有1 98户人家。
马帮—俄亚大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俄亚是个纳西族古寨,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马帮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村里所有的生活用品靠马帮驮进来,而村里的核桃、花椒等农副产品也要靠马帮运出去。这里家家户户都养有4至5匹马或骡子,骡马的多少也成为了财富的象征,也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正是农忙季节,清晨的阳光刚刚照亮大村,勤劳的纳西人就赶着骡马往田里送肥,几千匹骡马陆续走出大村,整个山寨马铃声不断,成为了俄亚大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俄亚大村称赶马的为马脚子。我们在山上庄房见到了正在打草鞋的老马脚子朗布,他今年已有65岁,年轻时经常走马帮。他说“那时走马帮条件艰苦,一走就是十天半月,路上带上干粮草鞋就出发,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晚上几十人围着篝火取暖,裹着毯子就睡,草鞋磨破双又一双。交通不发达,比现在要走的远得多,最远的走过西昌,这也是一生中去得最远、最大的城市”。
初中毕业的瓦次美朗布,今年25岁。在大村,初中毕业算是村里最高学问之人,由于通汉话,他为我们随队充当翻译,并兼任驮器材的马脚子,走的地方多了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小伙子精明能干,做事认真,村里的人经常找他带东西,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找他帮忙。村里快通电话了,买手机的小青年很多,都是托他带进来。他说:“现在走马帮不像过去走的那么远了,公路越修越近,从大村出发走云南丽江洛吉乡的柒树弯,或走稻城县的永宁,都是一天的路程,县境内已把公路修到了离大村不到10公里的地方,走40多分钟就到了,所以马帮很少走县上。现在走马帮条件也比过去好多了,生活条件好了,带的食物也丰富,几个小伙子各自带上自家好吃的,合起来吃,很好玩的。”
村长公秋瓦玛告诉记者:“大村人是吃尽了不通公路的苦,1986年搞人畜饮水工程,所需材料和水管全靠马帮驮进来,全村的劳力都出动了,人抬马驮,走五天的山路,肩膀全部磨破出血,马背也磨破磨出血,历时一个多月才把建材运进来,1995年修电站也是这样的情景,全靠马帮。有了电,村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卫星电视,移动电话也很快就开通了,公路也快修通了,今后骡马只是生产工具了,俄亚大村将不再神秘,大村人的生活将越来越好。”
看着村长那激动的笑脸,仿佛看到了大村的希望,和那甜蜜幸福的生活。
马帮——俄亚大村的一道风景,也将随着交通的发展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留存在大村人的记忆里……蜂巢似的建筑一根独木梯贯通整个古寨
在俄亚大村,留存着当今世界上最奇特的建筑群之一。
全村198户人家的房屋依山而建,采用“平顶碉楼”模式,一幢幢连建成一体,形成蜂巢形状,远远看去,整个村庄就像一座浑然一体的大碉楼房。
5月中旬我们首次进入俄亚。虽然过去看过俄亚大村的一些照片,知道这里的建筑很奇特,但接近它,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一个大峡谷中包围着的蜂窝式建筑群,在夕阳下金黄耀眼,形状就像一只欲飞的雄鹰,村头的山岩古堡就像是鹰头,两旁的房屋就是鹰的翅膀。
第二天一早我们进入大村,村头的古堡像守卫大村的勇士,脚下是进村的必经之路,很窄,路险,有一夫当关之势。在部落争战的年代,古堡是军队驻扎的营房,村里的碉房都是面东背西,进入村子所走之路全是土路,只有陡峭的地方才用石板铺路,由于时代久远土路被骡马踩踏得松松的,每一步都会伴随着一种软软的陷入感,石板也走得油黑发亮。每一户人家每一堵墙都是用石料、泥土堆积起来的,高高地形成了一条条纵横的小巷,那四通八達、纵横交错的小巷拐弯抹角、横七竖八,让你找不到北,没有向导根本出不来。
正是农忙时节,许多村民都早早地下田了,大村脚下的中心校也传来阵阵的读书声。村里显得很静,偶有骡马送肥下田,铃声、蹄声清脆入耳,从另一条 小巷传来,转眼就来到面前。骡马主人见有客人,便叫住骡马让我们先过。看到一间高大的房屋,我们拾阶而上,由于门厅比较宽大,所以屋主人采用了石板垒建石梯,方便了上下出行。有的人家由于受地势的限制,采用的是独木楼梯,村里多数人家里都有这样的独木梯。这种楼梯很简单,就是在一根圆木上均等地砍上几个缺,梯头固定在房角,上下时一脚一梯,两旁没有扶手,上下时都要小心,不过村民们上下惯了,看上去很轻松。
这是一幢三层房屋,下面一层是畜圈,第二屋是主屋,第三层是屋顶,每层用木板隔开,屋顶除了晒坝,边上又建有四问供人居住的小屋。当我们拾阶而上时已来到第二层,门厅向东面无墙,鸡鸭也喂在这里,像是阳台。除正房外,还有粮仓、蓄物室和住房。主人熱情地把我们请到正房,这是一家人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右角是一大火塘,火塘上两堆炉火烧的旺旺的,火塘东面北面留有一米宽的座位与火塘相连,西面南面是水池和堆放的食物,采光是屋顶上的出烟窗,太阳光从烟窗透进来,形成了一束束的光柱,很是好看,从而也把整个正房照亮。正房旁有一楼梯通向房顶,上到房顶一看,房顶错落有致,门厅、正房、小屋,一屋一顶,平平整整,用来打晒粮食,从这家的屋顶经过一根独木梯可到另一家的屋顶,又从另一家到那家,贯通整个古寨。整个古寨也是依山攀援,一家挨着一家、一户靠着一户,家与家之间、户与户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家家户户从不锁门,进了一家的门,就可走遍整个古寨。
俄亚大村建筑的奇特,就在于它保留了最原始的建筑方式和家家户户的连体式建筑,近200幢平顶碉楼形成了最原始的建筑群,是一种团结的象征,同时也是为了防外来人的入侵,2007年因建筑成为了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房,农耕文化的缩影
庄房是木里藏区所独有的名词,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大物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渐渐发明的产物,顾名思义,它是种庄稼时用的房屋。
俄亚大村,由于地处大山深处的峡谷地带,生产用地在远离住家的山上,农田都在村子对面的高山上,由于往返费时,家家户户都在田边建有房子,称之为“庄房”。兴建庄房的初衷是为了午间休息并存放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农忙时期的临时住所和粮仓。随着大村人口不断增多,人口密度日益加大,大村人又将大部分家畜转移到庄房。现在的庄房,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屯放粮食的仓库。
在大村放眼望去,四周大山的半山腰上都建有独立的庄房,这也是俄亚纳西人农耕文化的代表作。庄房 般都是三层建筑,底层为畜圈,主要用于畜拦大的牲畜,如骡马、猪、耕牛等;二层为住家,同样有正房、火塘、和住房;顶层是粮仓,用来存放部分储粮;房顶为晒坝,秋天收获季节,庄房顶上金黄一片,随处可见丰收的景象。
5月正是俄亚大村春耕的农忙季节,大村人正忙着在种庄稼,这时村里的劳力都上了庄房,他们吃住在庄房,要把这一季庄稼种完才回到大村。清晨吃完早茶,就下地耕田,上午10点左右回庄房吃了午饭又下田里,一直要劳作到下午4时才回庄房吃晚饭休息。上午9时我们来到高土家位于半山腰上的庄房。高土和兄弟古马已在田里耕作了一亩多地了,兄弟俩伙婚的妻子古米看见我们到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并把在田里劳作的两个丈夫叫回来。高土给我们介绍说“上庄房来已有几天了,家里的二十亩田要在这几天耕完并把种播下去,很忙也很累,好在庄房里什么都有,吃的、住的和家里一样,只是苦点累点。这里也算是一个家了,平时兄弟俩也要轮流到庄房来,农忙时两兄弟和妻子都上庄房,我和兄弟种田,古米就负责做饭,晚上就睡在庄房,过几天种完田就回大村家里了”。
据《四川民俗大观》记载,藏区的“庄房制度”与特殊婚姻形式密切相关:“农奴领得土地庄房,每年缴纳田粮,服劳役和临时差役,领受庄房的农奴,不管兄弟几人,都只能继承这一份。”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妻多夫可以保持家庭财产的完整。由此可见,在俄亚,庄房和地域婚姻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土说:“听老人讲,庄房世代都有,只是过去的庄房没有这么好,只是一个临时住处,用来存放劳动工具,后来才越修越好,到了现在已经成为了另一处住家。安达婚阶段,也就是耍朋友阶段,庄房成了背风挡雨的好地方,到了晚上带上安达就上庄房,天亮前又返回村里。庄房也是伙婚家庭的又一好去处,两兄弟在家里有时还是不方便,另一个最好的去处就是上庄房”。所以庄房在伙婚家庭中也有着神秘的用处。
春天住在庄房播种,秋天又到庄房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淳朴的俄亚纳西族人祖祖辈辈在庄房生产生活,演绎纳西人的农耕文化,演绎着庄房春秋。
旅游资讯
旅程:俄亚大村至今没有完全通车,需要靠马帮或徒步进入。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四川西昌出发开车到木里县屋脚乡政府,住乡政府客房,第二天从乡政府开车到克滋村也是一天的路程,一路都是单车道土路,没有岔路,中途经过依吉乡,直接到达水洛河畔。河上有摆渡汽车的摆渡船,摆渡后继续沿通乡公路盘山,直到到达克滋村换马。从克滋村到俄亚大村还有3公里的山路。从屋脚乡政府到俄亚大村全程200多公里,由于沿路都是土路,非常颠簸。建议早上5点从屋脚出发,顺利的话下午4点能够到达俄亚。另一条路是从云南香格里拉县的洛吉乡走马帮进入,也要一天的路程。
进入俄亚大村最佳季节是夏初的4—5月,6月后当地将进入雨季,到了冬天又会大雪封山,道路不畅。
住宿:俄亚大村有几户人家有简单的客房,收费在20元一晚上。彭孝军家最近新修了小酒店,有20多个床位,在他家吃住也方便。
交流: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听不懂汉语,要和村里人交流最好找个翻译。村里的瓦次美郎布是最佳的翻译,小伙子很精明,还可兼背夫。
注意:俄亚大村民风淳朴,村里人对外人都非常热情。但对一些问题还是比较忌讳,比如不喜欢外人问及关于当地伙婚的风俗。另外如果碰见办白事,最好不要乱拍照,当地人认为人死后,所有的东西都不能留在世界上。如果看到死人的照片是不吉利的。
装备:睡袋、手电和足量的常用药品,及防蚊虫叮咬的药水。
在俄亚大村400多年的历史中,东巴文化是这里的精神支柱。
传说公元14世纪末,丽江木氏土司的一个管家叫瓦赫嘎加的,每年都要到俄亚打猎,一呆数十天,他常在苏打河岸的山崖上搭棚吃住。有一次,他想,这片土地如此肥沃,可能会出庄稼,于是把淘米时淘到的几粒谷子撒在了住宅附近的泉水边。秋天,当他再到这里时,只见几棵水稻在泉水边结着沉甸甸金黄的谷穗。回去后,他就迁了一部分人来这里定居。从那以后,俄亚的纳西族逐渐繁衍,人们推选他及其后人为俄亚地区的世袭头人,称他为木官,意为木天王的管家。其后人则以官职木官为其家名,后来把“木官”变音为“木瓜”,用“木瓜”为家名,一直延续至今,不再沿用原来瓦赫这个家名,东巴文化也随之迁移到了这里,直到解放前,木瓜土司统治俄亚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当历史翻到今日,由于极度的封闭,这里的东巴文化保存了最古老最原始的风貌,我们由老村支书带路,一路走一路听他介绍“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单传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主要传承者——东巴,纳西话为智者,是这里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东巴,这里有12位东巴。文革的时候,这里的东巴也受到打击,认为是封建迷信被打倒,经书、法器被没收,有的还被烧毁,有的东巴受不了这种打击上吊自杀的都有,文革后东巴们把藏匿的经书、法器找出来,又恢复了东巴文化。”
在大东巴家,我们见到了十世大东巴——东巴甲若,他正坐在火塘边给要远行的马帮领队占卜出行日期,手里拿着骨骰托着法盘,口中念着东巴经,把骨骰往法盘上一撒,看了形态,给马帮领队讲出行的日期,和要走的方位,要注意什么问题,领队谢过东巴走了。东巴甲若这才和我们聊了起来,他今年已有74岁,祖辈从丽江那边牵移过来的时候是祭天仪式的东巴,后来成为东巴,家里是一个伙婚家庭,有三个儿子七个女儿,东巴文化传给了小儿子,成为了第十一世大东巴,由于农忙上庄房种庄稼去了,家里有30亩田、80多只羊、17头牛,种庄稼就靠儿子,兄弟放羊,他就在家里做东巴和走走亲戚。他说:“在家里做东巴也就是研究东巴文化,想多传一些知识给儿子。东巴文化也就是纳西古文化,东巴们用东巴文字记录历史,把老祖先的故事和典故传承下去”。
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 3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千百年来,东巴们著书立说,在用东巴文传承教义的同时,兼收并融合了历代文化成果,写成了二万余册,一千多种有着上千万字的东巴经典。东巴甲若说“我这里只有200多册经书,这些古老的经书陪伴了一生,很多都破旧了,现在由小儿子传承,他开始着手整理这些经书,抄录翻新,你们看到的新经书就是他翻新的,每个东巴所收藏的经书除文字外都不相同,所以经书内容很广泛”。
俄亚东巴至今还使用象形文字,与丽江等其他纳西族聚居区一样,这种文字也一般为“东巴”所独通,因此叫做东巴文。在丽江,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东巴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促进宣传的旅游品牌。而在俄亚,东巴文化仍然活生生地左右着俄亚大村纳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因此成为最具活力的地方。
椐悉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他们称自己的文字为“斯交鲁文”,意为“木迹石印”,即写在木石之上的记号或木石之字。东巴甲若说:“这些文字有鱼,有鸟,有花,有草,有牛,有羊,有太阳,有星星月亮等等,包罗万象,这些图画就是我们的文字,有的一个图画就代表一个意思,一个典故,或一个故事,有的几个图画连在一起是一个意思,一个典故,或一个故事。所以,这些经书里面有许许多多先人们的故事,就连从丽江迁移到这里,经书里都有记载,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收割,生什么病,吃什么药,在经书里都能找到,经书里的学问太多了”。
在俄亚大村,可能最忙的是东巴,每个东巴要负责整个家族人的生、老、病、死,生产生活。生时要起名,死时要送葬,病了要驱鬼开药,建房要算日子念东巴经。在整个俄亚大村,家族里没有姓氏,所有的名字都是东巴起的,东巴根据东巴经里的记载,结合出生日期、时辰起名,死时要算出出葬时日,念几天几夜的东巴经超度亡灵。
说话间,东巴甲若穿上了他最古老的东巴服。他说,“这件衣服已传了十代了,平时都不穿,只有重大节日和送葬时才穿一下”。看他穿上东巴服整个房内变得更加神秘,手里拿着法铃,坐在火塘边开始念东巴经,一边念经一边晃动法铃,法铃声叮叮叮,伴着经文清脆入耳,有时又放下法铃敲一下挂在房梁上的法鼓,咚一声震撼着你的心灵……念完一段经后老东巴停下来说:“这是念的段平安经,祝你们远道而来的人们平安,要念东巴经几天几夜也念不完,这里只能给你们演示一下了”。
老东巴接着给我们说“在大村,东巴们要算最忙的,每天都会有人来找,家里的大小事都要找东巴帮忙解决。我已经74岁了,身体还不错,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帮助村里人解难、解忧,还有就是教儿子东巴经,让东巴文化得以传承,在丽江开发东巴文化时,丽江的东巴来到俄亚寻祖,在这里买了许多经书走,我也到丽江去交流过东巴文化。要说东巴文化,俄亚是传承了最古老、最纯正的东巴文化”。
告别老东巴已是黄昏,回乡政府的路上回望大村,炊烟袅袅。由于刚拜访了这神秘的东巴文化,看着大村就像看到了一部史书,很神秘厚重,让你想去翻阅,细细品读,这神秘厚重也将随着凉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一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咚咚咚,这是老东巴要为我们再念一段平安经,那法鼓声传得很远,打破了大村的宁静,伴随着我们回程的脚步。
俄亚神秘的伙婚
在俄亚,从古至今留存着多种婚姻形式:安达婚、伙婚和一夫一妻。
安达婚在过去是俄亚纳西族最基本的婚姻形式。安达是纳西话“朋友”的意思,是男女朋友,白天依然在各自家里生活,夜晚则住在一起,但都是住在外面,很少有住在家里的,晚上在村外找一个背风挡雨的地方,第二天鸡叫后又悄悄返回村里。在俄亚几个世纪的变迁中,安达婚已经被削弱了,只是青年时代的婚姻形式,成年以后则开始伙婚,并建立家庭。
5月中旬,正是俄亞大村农忙时节,在老村长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一户俩代人都是伙婚的家庭,热情好客的主人家把我们请进屋,在正房火塘边坐下,女主人洗一只碗,斟一碗黄酒递到客人手上,由于老村长打了招呼,两个儿子都没有 上庄房忙农活,全家人都在家,大老汉把一家人叫在一起,一一给我们介绍。
大老汉日垒扎塔,今年已有78岁,二老汉朗布,今年65岁,老妻哈美,今年68岁,这是第一代伙婚,1 957年举行了婚礼,共生育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三个女儿已经嫁出去了,还有一个女儿未嫁,在庄房忙农活。大老汉说“女儿总归要嫁的,不算是家里人。”
大儿子高土,今年36岁,小儿子古马,33岁,妻子古米31岁,这是第二代伙婚,他们共同生育了一儿两女,现都在乡中心校读书,一家九口人盘腿坐在火堂的右边,一排排很热闹。
在俄亚纳西族婚姻中,有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婚姻形式,比较流行的是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所谓兄弟共妻,就是以兄的名义娶一妻子,和兄弟一起共同生活,形成兄弟共妻家庭。在俄亚大村现在兄弟共妻的婚姻形式较多,姐妹共夫的婚姻形式已不多见。这种婚俗留存的主要原因是受家庭人口多少的影响,当地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较少,多半是人口较多的伙婚家庭,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几人,而一般认为拥有10至12人的家庭最理想,他们对人口稀少十分忧虑和畏惧。在当地,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人少是最不幸的,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它不仅是贫穷的原因,还是导致不育、少育,面临绝嗣之灾。
太阳光从屋顶透了进来,屋里亮堂了许多,两个火塘的火烧得旺旺的,显得格外的融洽温馨,儿媳妇开始给一家人斟黄酒,先从大老汉斟起,从老到小,一家人都端上黄酒后,大老汉开始祈祷,“感谢菩萨、感谢祖先,因为有您们的保佑,让我们 家人现在有吃有喝,谢谢!”然后喝一口,这时一家人才开始喝酒。儿媳妇提着酒壶负责为各位斟酒,还是先从大老汉斟起,不同的是大老汉喝一口后就端着酒碗给儿媳妇喝,算是敬儿媳妇,也算是对她勤劳的肯定,依次是二老汉、婆婆,然后是儿子敬媳妇,孙子辈的敬母亲、敬爷爷奶奶,看着这互敬互爱的一家人,非常的和睦和谐,也由衷的为他们高兴。
酒过三巡,儿媳妇古米开始做午饭了,煮猪膘肉、酸菜汤,烙玉米粑粑,熟练地围着火塘转。婆婆看见有客人,淘了米,煮上了饭,大儿子高土也从媳妇手里接了猪膘肉开始切,边切边把好肉递给大老汉和二老汉吃,孩子们也在菜板上抓肉吃。媳妇烙完玉米粑粑,放在老人和丈夫的面前,然后洗碗盛酸菜汤,还是一人一碗,递在每人手上。大儿子离座来到锅台前,在两个锅架上分别放上三堆饭,三堆肉,是敬菩萨和祖先的,然后一家人才开始吃饭。儿媳妇站在锅台前,为老人、丈夫盛酸菜汤,一直到 家人吃完,收了碗,儿媳妇才开始吃饭。
俄亚大村,这个特殊地理环境,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村子里,伙婚是山外的人们难以理喻的,它的确存在,而形成这种婚姻的主要原因就是怕分家,怕家里的人员和财产流失,所以在大村400多年的发展中,也才有1 98户人家。
马帮—俄亚大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俄亚是个纳西族古寨,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马帮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村里所有的生活用品靠马帮驮进来,而村里的核桃、花椒等农副产品也要靠马帮运出去。这里家家户户都养有4至5匹马或骡子,骡马的多少也成为了财富的象征,也是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正是农忙季节,清晨的阳光刚刚照亮大村,勤劳的纳西人就赶着骡马往田里送肥,几千匹骡马陆续走出大村,整个山寨马铃声不断,成为了俄亚大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俄亚大村称赶马的为马脚子。我们在山上庄房见到了正在打草鞋的老马脚子朗布,他今年已有65岁,年轻时经常走马帮。他说“那时走马帮条件艰苦,一走就是十天半月,路上带上干粮草鞋就出发,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晚上几十人围着篝火取暖,裹着毯子就睡,草鞋磨破双又一双。交通不发达,比现在要走的远得多,最远的走过西昌,这也是一生中去得最远、最大的城市”。
初中毕业的瓦次美朗布,今年25岁。在大村,初中毕业算是村里最高学问之人,由于通汉话,他为我们随队充当翻译,并兼任驮器材的马脚子,走的地方多了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小伙子精明能干,做事认真,村里的人经常找他带东西,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找他帮忙。村里快通电话了,买手机的小青年很多,都是托他带进来。他说:“现在走马帮不像过去走的那么远了,公路越修越近,从大村出发走云南丽江洛吉乡的柒树弯,或走稻城县的永宁,都是一天的路程,县境内已把公路修到了离大村不到10公里的地方,走40多分钟就到了,所以马帮很少走县上。现在走马帮条件也比过去好多了,生活条件好了,带的食物也丰富,几个小伙子各自带上自家好吃的,合起来吃,很好玩的。”
村长公秋瓦玛告诉记者:“大村人是吃尽了不通公路的苦,1986年搞人畜饮水工程,所需材料和水管全靠马帮驮进来,全村的劳力都出动了,人抬马驮,走五天的山路,肩膀全部磨破出血,马背也磨破磨出血,历时一个多月才把建材运进来,1995年修电站也是这样的情景,全靠马帮。有了电,村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卫星电视,移动电话也很快就开通了,公路也快修通了,今后骡马只是生产工具了,俄亚大村将不再神秘,大村人的生活将越来越好。”
看着村长那激动的笑脸,仿佛看到了大村的希望,和那甜蜜幸福的生活。
马帮——俄亚大村的一道风景,也将随着交通的发展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留存在大村人的记忆里……蜂巢似的建筑一根独木梯贯通整个古寨
在俄亚大村,留存着当今世界上最奇特的建筑群之一。
全村198户人家的房屋依山而建,采用“平顶碉楼”模式,一幢幢连建成一体,形成蜂巢形状,远远看去,整个村庄就像一座浑然一体的大碉楼房。
5月中旬我们首次进入俄亚。虽然过去看过俄亚大村的一些照片,知道这里的建筑很奇特,但接近它,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一个大峡谷中包围着的蜂窝式建筑群,在夕阳下金黄耀眼,形状就像一只欲飞的雄鹰,村头的山岩古堡就像是鹰头,两旁的房屋就是鹰的翅膀。
第二天一早我们进入大村,村头的古堡像守卫大村的勇士,脚下是进村的必经之路,很窄,路险,有一夫当关之势。在部落争战的年代,古堡是军队驻扎的营房,村里的碉房都是面东背西,进入村子所走之路全是土路,只有陡峭的地方才用石板铺路,由于时代久远土路被骡马踩踏得松松的,每一步都会伴随着一种软软的陷入感,石板也走得油黑发亮。每一户人家每一堵墙都是用石料、泥土堆积起来的,高高地形成了一条条纵横的小巷,那四通八達、纵横交错的小巷拐弯抹角、横七竖八,让你找不到北,没有向导根本出不来。
正是农忙时节,许多村民都早早地下田了,大村脚下的中心校也传来阵阵的读书声。村里显得很静,偶有骡马送肥下田,铃声、蹄声清脆入耳,从另一条 小巷传来,转眼就来到面前。骡马主人见有客人,便叫住骡马让我们先过。看到一间高大的房屋,我们拾阶而上,由于门厅比较宽大,所以屋主人采用了石板垒建石梯,方便了上下出行。有的人家由于受地势的限制,采用的是独木楼梯,村里多数人家里都有这样的独木梯。这种楼梯很简单,就是在一根圆木上均等地砍上几个缺,梯头固定在房角,上下时一脚一梯,两旁没有扶手,上下时都要小心,不过村民们上下惯了,看上去很轻松。
这是一幢三层房屋,下面一层是畜圈,第二屋是主屋,第三层是屋顶,每层用木板隔开,屋顶除了晒坝,边上又建有四问供人居住的小屋。当我们拾阶而上时已来到第二层,门厅向东面无墙,鸡鸭也喂在这里,像是阳台。除正房外,还有粮仓、蓄物室和住房。主人熱情地把我们请到正房,这是一家人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右角是一大火塘,火塘上两堆炉火烧的旺旺的,火塘东面北面留有一米宽的座位与火塘相连,西面南面是水池和堆放的食物,采光是屋顶上的出烟窗,太阳光从烟窗透进来,形成了一束束的光柱,很是好看,从而也把整个正房照亮。正房旁有一楼梯通向房顶,上到房顶一看,房顶错落有致,门厅、正房、小屋,一屋一顶,平平整整,用来打晒粮食,从这家的屋顶经过一根独木梯可到另一家的屋顶,又从另一家到那家,贯通整个古寨。整个古寨也是依山攀援,一家挨着一家、一户靠着一户,家与家之间、户与户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家家户户从不锁门,进了一家的门,就可走遍整个古寨。
俄亚大村建筑的奇特,就在于它保留了最原始的建筑方式和家家户户的连体式建筑,近200幢平顶碉楼形成了最原始的建筑群,是一种团结的象征,同时也是为了防外来人的入侵,2007年因建筑成为了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房,农耕文化的缩影
庄房是木里藏区所独有的名词,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大物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渐渐发明的产物,顾名思义,它是种庄稼时用的房屋。
俄亚大村,由于地处大山深处的峡谷地带,生产用地在远离住家的山上,农田都在村子对面的高山上,由于往返费时,家家户户都在田边建有房子,称之为“庄房”。兴建庄房的初衷是为了午间休息并存放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农忙时期的临时住所和粮仓。随着大村人口不断增多,人口密度日益加大,大村人又将大部分家畜转移到庄房。现在的庄房,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屯放粮食的仓库。
在大村放眼望去,四周大山的半山腰上都建有独立的庄房,这也是俄亚纳西人农耕文化的代表作。庄房 般都是三层建筑,底层为畜圈,主要用于畜拦大的牲畜,如骡马、猪、耕牛等;二层为住家,同样有正房、火塘、和住房;顶层是粮仓,用来存放部分储粮;房顶为晒坝,秋天收获季节,庄房顶上金黄一片,随处可见丰收的景象。
5月正是俄亚大村春耕的农忙季节,大村人正忙着在种庄稼,这时村里的劳力都上了庄房,他们吃住在庄房,要把这一季庄稼种完才回到大村。清晨吃完早茶,就下地耕田,上午10点左右回庄房吃了午饭又下田里,一直要劳作到下午4时才回庄房吃晚饭休息。上午9时我们来到高土家位于半山腰上的庄房。高土和兄弟古马已在田里耕作了一亩多地了,兄弟俩伙婚的妻子古米看见我们到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并把在田里劳作的两个丈夫叫回来。高土给我们介绍说“上庄房来已有几天了,家里的二十亩田要在这几天耕完并把种播下去,很忙也很累,好在庄房里什么都有,吃的、住的和家里一样,只是苦点累点。这里也算是一个家了,平时兄弟俩也要轮流到庄房来,农忙时两兄弟和妻子都上庄房,我和兄弟种田,古米就负责做饭,晚上就睡在庄房,过几天种完田就回大村家里了”。
据《四川民俗大观》记载,藏区的“庄房制度”与特殊婚姻形式密切相关:“农奴领得土地庄房,每年缴纳田粮,服劳役和临时差役,领受庄房的农奴,不管兄弟几人,都只能继承这一份。”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妻多夫可以保持家庭财产的完整。由此可见,在俄亚,庄房和地域婚姻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土说:“听老人讲,庄房世代都有,只是过去的庄房没有这么好,只是一个临时住处,用来存放劳动工具,后来才越修越好,到了现在已经成为了另一处住家。安达婚阶段,也就是耍朋友阶段,庄房成了背风挡雨的好地方,到了晚上带上安达就上庄房,天亮前又返回村里。庄房也是伙婚家庭的又一好去处,两兄弟在家里有时还是不方便,另一个最好的去处就是上庄房”。所以庄房在伙婚家庭中也有着神秘的用处。
春天住在庄房播种,秋天又到庄房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淳朴的俄亚纳西族人祖祖辈辈在庄房生产生活,演绎纳西人的农耕文化,演绎着庄房春秋。
旅游资讯
旅程:俄亚大村至今没有完全通车,需要靠马帮或徒步进入。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四川西昌出发开车到木里县屋脚乡政府,住乡政府客房,第二天从乡政府开车到克滋村也是一天的路程,一路都是单车道土路,没有岔路,中途经过依吉乡,直接到达水洛河畔。河上有摆渡汽车的摆渡船,摆渡后继续沿通乡公路盘山,直到到达克滋村换马。从克滋村到俄亚大村还有3公里的山路。从屋脚乡政府到俄亚大村全程200多公里,由于沿路都是土路,非常颠簸。建议早上5点从屋脚出发,顺利的话下午4点能够到达俄亚。另一条路是从云南香格里拉县的洛吉乡走马帮进入,也要一天的路程。
进入俄亚大村最佳季节是夏初的4—5月,6月后当地将进入雨季,到了冬天又会大雪封山,道路不畅。
住宿:俄亚大村有几户人家有简单的客房,收费在20元一晚上。彭孝军家最近新修了小酒店,有20多个床位,在他家吃住也方便。
交流: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听不懂汉语,要和村里人交流最好找个翻译。村里的瓦次美郎布是最佳的翻译,小伙子很精明,还可兼背夫。
注意:俄亚大村民风淳朴,村里人对外人都非常热情。但对一些问题还是比较忌讳,比如不喜欢外人问及关于当地伙婚的风俗。另外如果碰见办白事,最好不要乱拍照,当地人认为人死后,所有的东西都不能留在世界上。如果看到死人的照片是不吉利的。
装备:睡袋、手电和足量的常用药品,及防蚊虫叮咬的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