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都藏匿在安静的角落里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小卒,我毫无顾忌地知道自己最喜欢张恩利的作品,没有之一。
  反正也不会得罪谁。
  张恩利于9月6日在香格纳开了个展,下午两点,本来是个沉闷的时间,画廊热闹起来,姑娘们,应该说那些女士们,紧密围绕着这位穿着黑衬衣头顶闪光的明星,我恨不得扒开她们给张先生透透气,无奈高跟鞋太高,如果踉跄着冲过去,肯定会丢人现眼,我躲在冷餐台后面,坐在树下,佝偻后背,看着前面画廊门口的景致,想象自己摇摆狼狈的画面,旁边是来往的人们丢弃一次性纸杯和纸巾的白色垃圾桶,入秋的蚊子有威胁地在眼前晃动,倒也不讨厌,我十分佩服自己能在喧嚣的展览开幕场面中寻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年轻姑娘穿着类似晚礼服的裙子,肩膀好看地露着,大呼小叫,哎呀,都没有了么,我是要买那一张的呀,她们说全部没有了呀。她的娇嗔倒也不做作,真心是疾首。张先生礼貌地笑笑,在她手里的卡片上签了个名。
  瞅了个空,张恩利拿着烟坐到我旁边。我问,累么。他不置可否,我说累就是矫情,这是我的工作。我要说不累……你说我累不累。烟没抽完,他又起身笑脸迎人去了。
  各种人都在解读张恩利,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却又没有多大差别。
  在《秋夜》里,鲁迅写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为什么他不直接写有两株枣树。
  我去百度查了查,想找到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的教学大纲上是怎么写的。
  我看到了这么一网友的答案。
  “鲁迅是一代文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是一个集大成的思想家、哲学家,你们想想,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一个啰嗦的句子呢?有点水平的人都不会这么写,为什么鲁迅要这么写?
  答案只有一个,这句话里面有深刻的思想意义,鲁迅先生是故意这么写的,只是你们看不出来罢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借文透思,而这句话恰恰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思想的体现。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成两段来看,上段是: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下段是: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我们就能看出鲁迅先生的矛盾辩证的哲学思想。
  首先,从前段来看,这两棵都是树,而且都是枣树,这里这两棵树相同的,但我们从后段来看,这两棵枣树又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枣树,但又有不是完全一样的两棵树,也是有区别的,又是极其独立的个体,所以鲁迅先生并没有把他们同日而语。这句话恰恰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事物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矛盾的辩证哲学思想。
  鲁迅先生连这么小的细节之处都体现出其思想的严谨,这更能说明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而且已入骨三分,所以说,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受之无愧的。”
  原来鲁迅先生是这么想的,他在下笔之前想了这么多,我好想找鲁迅先生核实一下,他是不是这么想的。
  各种媒体,微信朋友圈里铺天盖地都是张恩利此次展览的消息和评说,满眼都是——“缠绕的线条”“枯虬的枝干”“堆积的器物”以细微的角度触发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同时也体现艺术家从实物到抽象潜移默化的延伸。大家都在解读,可是我浅陋,写不出那么深刻的分析,只能在文字中堆积我看到作品的感受。
  在我的见识里,张恩利是那些少数能感受到恐惧,但清楚地知道自己热爱什么的人。
  作为一名小卒,我总以为自己喜欢张恩利作品的重点是和他们不一样的,其实是我高看自己了,哪有多大差别,我所热爱的点滴细节都藏匿在画面中安静的角落里。
  2015年10月
其他文献
艾丽丝·沃克(1944-)是近年来在美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沃克亲身体验了黑人在白人社会中求生存的艰难和所受的歧视。她敏感地意识到美国白人的
油气管道伴行光缆的安全管理问题,一直是各基层单位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通常各单位负责人都被下定了死指标以督促安全管理执行到位。本文结合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现场的一些实
超声检测技术是用于检测物体表面、亚表面、内部区域及内部投影,产生高分辨率特征图像的检测技术。由于它能获得反映决定检测物体机械性能参数的声学图像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