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倾角对采煤机滚筒装煤效果影响研究

来源 :煤矿机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采工作面上滚筒采煤机的工作状况十分复杂,影响滚筒装煤效果的因素众多.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滚筒的装煤规律,选取工作面倾角为研究对象,定义了滚筒出煤口的方向,建立采煤机滚筒工作的三维模型,通过离散元仿真的方法,探究滚筒装煤效果与工作面倾角之间的关系,并将该规律定量化.该结果为处理综采工作面倾角与滚筒装煤效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同时为滚筒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对围岩破坏机理认识不清以及支护方案不当是导致溶洞性顶板巷道围岩变形量过大甚至冒顶的主要原因.以永聚煤业10102工作面回撤通道为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溶洞性顶板巷道围岩的破坏机理及其支护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0102工作面回撤通道顶板2~5 m内溶洞发育且受奥灰水侵蚀导致软弱夹层不断扩展,原支护参数较弱且支护方式不合理导致溶洞性顶板巷道冒顶;优化后的中空注浆锚索、高强锚杆、单体柱+π形钢梁的三级支护方案可有效降低溶洞性顶板巷道围岩的破坏程度和破坏范围,三级支护方案现场应用效
综采工作面作为煤矿井下粉尘污染的主要场所,其防降尘措施一直都是研究重点,而对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人行区域的粉尘治理则是重中之重.以陕煤集团曹家滩煤矿12209综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井下实测移架产生的粉尘在人行侧的的运移分布规律,根据其分析结果,设计了一种针对支架尘源的架间喷雾引射抽尘净化装置,对其结构设计进行实验室优化试验,并通过现场试验检验其降尘效果及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尘源的治理提供新思路.
根据自动钻机的无人操作钻机原则(钻机施工时,无人工干预钻机),研制了一种螺纹联接可正反转的钻杆,并通过试验表明:该钻杆能够配合自动钻机进行正反转施工,有效地自动解决自动钻机卡钻和抱钻事故,从而为煤矿井下钻场真正无人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介绍了等高采煤机在巷道直推进刀、链牵引系统、装煤效果及等采高开采等四方面的特点,同时提出配套等高采煤机的工作面两端巷道需要提前破底、刮板输送机互换性有一定限制及等高采煤机链牵引系统可靠性、抗冲击性及调高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以后这种等高采煤机的进口选型提供借鉴参考.
针对深竖井提升钢丝绳寿命较短难题,对井塔式提升机摩擦轮与导向轮位置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摩擦轮中心到导向轮中心垂直高度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垂直高度随围包角α的增大而减小,随提升钢丝绳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当α<185°时,垂直高度随α的增大而下降的较为剧烈;当α>195°时,垂直高度随α的增大而下降的较为平缓,几乎不变.为导向轮布置合理化、钢丝绳寿命提高提供了理论参考.
高链速运行刮板输送机启动力矩小,煤量大时发生压溜,电机无法实现带载启动.针对此问题,提出采用大扭矩液压马达增大输出转矩拖动负载,将负载减小至电机可正常启动范围,使电机平稳启动,解决了电机频繁启动造成的损坏问题,提升了工作面高链速输送系统能力.
分析了现有可用于半煤岩开采的采煤机技术现状及不足,研制了一种适应半煤岩开采的新型大功率薄煤层采煤机,详细介绍了该采煤机的整机布置方式、小体积大功率摇臂研制、滚筒可靠性研究和电控系统抗振技术,现场应用取得了成功.
分析了振动筛分装备设计的关键理念及方法.针对振动筛分装备发生结构故障的最关键的因素,提出了微观设计理念,强调了试验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介绍了4种常用的振动筛分装备在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加工制造水平.论述了振动筛分装备向大型化、模块化、智能化等方向的发展趋势.
矿用射雾器试验设备由送风系统和喷雾系统两部分组成,用高速摄像仪将细水雾稳定后的状态拍摄下来并采集数据,通过改变风速、喷嘴安装角度、喷嘴数量及雾滴颗粒直径4个参数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图片对比、数据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
针对煤矿井下刮板输送机中部槽槽帮易断裂的问题,在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耦合作用基础上,首先通过LS-DYNA仿真获取中部槽应力分布规律,然后利用Workbench和nCode对中部槽进行动载下的疲劳寿命分析.结果 表明,铲煤板侧哑铃窝与肋板根部会产生高应力,易发生疲劳破坏.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槽帮开裂的原因,对槽帮结构进行了优化,为中部槽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