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ong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頭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帮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人格修养。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点燃学生积极情感的火花。

一、从细微处着手,以“义”动情


  郁达夫曾说过“文学作品里的所有文字、所有诗句,都是作家生命的流淌、真情的倾诉”,仔细读来,一块岩石里也有群山的影子,一些细小精微处也蕴含着真情谊。教师可以从课堂中找一个小切入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例如九年级上学期,名著推荐阅读的是《水浒传》。孩子们被各路英雄好汉所吸引,课间休息时都手不离书,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很多同学对鲁智深这个人物尤其偏爱,认为他是整本书中最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从章回体目录上看,这个人物的出场方式就是拳打镇关西,为了救助金氏父女而不顾一切。若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金氏父女与他素昧平生,他们是死是活又与他何干?林冲由衷的一声称赞,鲁智深便毕生把他作为知己,为了保护他,一路亲自护送至沧州!这样的义举,古今又能有几人?……初中生充满朝气,在众多方面都表现出昂扬向上的趋势,这样的大“义”更是令他们心潮澎湃,心向往之。于是教师可以适时穿插什么是真正的“义”。“君子喻于义”是义;“舍生而取义者也”是义……让学生于无形中明白:义,是一种道德;义,是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一种行为,是我们对弱者给予的实际帮助……这样,学生就能对“义”有正确的认知,从而提升思想,从课堂中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做人的道理。

二、因材施教,融情入境


  “情”和“境”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一堂语文课能否成功,还要看教师有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所以教学的艺术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不要人为地把文字分裂为“五幅图”逐一去分析。文章文质兼美,就像一卷拉开的画轴,作者希望用自然界生动有趣的“象”来填充丰富的社会与人生内容之“象”,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可以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以阅读促写作,为自己的习作增添一抹光彩。再如上完《春》这篇文章后,我班一个细腻的女生别出心裁,一首小诗《我同春天放风筝》趣味盎然,让人感受到时序更替、生命的美好:雪花融化的第一天/我捧起亲手做的风筝/踮起脚尖儿/把它送上蓝天/河岸旁有一根极长极长的/明黄飘带/映在水里/煞是好看/我把风筝系在飘带上/笑盈盈地候着/等鱼儿沉闷了一个/冬天/忽地看见那抹风筝下的明黄/定会跃出来/同我唤一声“春天好”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风景,仔细挖掘身边的事例,鼓励学生用真情实感来获得对生命的认知,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以阅读促思辨,情感共鸣


  “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细致地观察、聆听别人的言语并认真思索,就可以产生新的认知。名著是经过时间的淬炼保留下的精神财富,只有沉浸其中认真阅读,才能抵达人的内心,让读者与作者对话,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七年级下册必读名著《骆驼祥子》,我指导学生用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法认真去读,细致去品。在跟学生梳理完祥子“三起三落”的辛酸经历后,学生五味杂陈,感慨良多。有学生的观点更是鞭辟入里。如书中描写曹先生的文字,学生感慨:其实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上中流社会,人往往是自命不凡而无所行动,一面夸夸其谈自以为思想前进,一面懒于生活琐事而不愿舍弃荒淫。在这些人中,曹先生的“实行主义”虽微小,但也足道。人有了自知之明,便不会好高骛远,在读书人的世界里,也是能安逸一生的,也能使疲于奔命的其他人感到一丝温暖、一丝人情。再如书中写拼死卖命的洋车夫的片段,有学生评价道:底层的人民,为了谋生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在他们看来,最大的解脱是没有钱照样能过日子;最大的便宜是不用花钱就有好东西;最大的打击是千辛万苦得到的积蓄不翼而飞。可见,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丰富的、多元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认知是积极的、有效的。

四、联系背景,朗读悟情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朗读的见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执教《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尝试以朗读贯穿全文,让学生先自由读,理清文章内容后再指导读。如读“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面前的是这样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赞叹的语调来读;而藤萝花的争奇斗艳、争强好胜的对话,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活泼喜爱的语调来读;关于花儿给“我”带来的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则可以让学生以感叹感悟的语调来读。这样在朗读时就于无形中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形式别致。接着,教师可以更进一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其实作者写这篇散文时,她的小弟正身患绝症,作者内心非常沉痛,于是在庭院徘徊,突然见到一树盛开的藤萝花,产生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作者从花儿的由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当学生了解背景后,不仅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更是于无声中进行了精神的洗礼,调动了自己内心的积极情感: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五、创造视觉美,与时俱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害怕语文,甚至选择逃避的态度。因此教师需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调节课堂的节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尝试把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进行融合。我在讲授《河中石兽》时,课件采用了“希沃白板5”制作,其中的检查复习部分,采用了“游戏对抗赛”的形式,不仅很好地检查了学生对文本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了课堂的有效进行。再如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观看“伟人纪录片”《感动中国》等专题片,然后让学生在“看看—想想—说说”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我班学生在看完“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的故事后,他们内心无比地感动和震撼,也激起了他们心底的柔情。学生在习作中更是提到这是“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要敢于迎接生活的挑战;同时表示自己也要做生活的强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用适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用语言的魅力来健全学生的人格。
  现在语文部编版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而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向美向善。涓涓细流润心田,语文教师要借助语文教学,使学生学会求真求实,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竭尽全力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成为内心世界充实、道德情操高尚、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
期刊
托尼·莫里森无疑是当代黑人女作家的代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不仅展现了黑人女性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辛酸,更能和黑人民族意识的建设紧密相连.她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技巧淋漓尽致
分析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阐述批判性思维和有效提问的内涵。分析以提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依据,即建构主义学习观、语篇分析理论、师生互动模式、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结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从预测、分析、质疑、推断和评价等五种批判性阅读策略分析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不想说,也不敢说,他们成了课堂的倾听者,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少数学生即使敢说,但声音不大,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缺乏完整性和条理性.如何提
期刊
一、前言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的教育特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然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知识与生活脱节,只知死记知识而不会“活化”运用。语文与生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怎样
期刊
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来看,“整本书阅读”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前提是成立阅读共同体(阅读合作小组),分享、交流读书心得,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
期刊
概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仁爱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8 Our clothes为例,探讨在听说课中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认为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认真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听前、听中、听后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高效课堂是高质量教学的最终归宿,是指课堂教学目标或者教学效率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具体来讲,高效课堂是基于有效教学基础之上,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取得较高教学效果的课堂,其课堂效应对教育教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语文教学,深入解读文本是顺利实施高效课堂的基础。一、教师是深入解读文本的主体  1.语文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  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生活性和艺术性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语文课堂本身也是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