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周期调节相关蛋白在肝脏再生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aob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脏是人体中独特的器官,这种独特性表现在肝脏的再生能力上.正常成人的肝脏细胞大多数处在静息期,只有约1/20 000的肝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1]。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纳米磁性氟尿嘧啶微球治疗肝癌的靶向效应.方法 肝癌裸鼠模型32只,随机分成4组:实验组,采用自制的0.03T强度的磁性支架丝,在肿瘤内部建立磁场,尾静脉注射氟尿嘧啶纳米磁小体;生理盐水对照组,无磁场和药物应用;单纯内磁场组,建立0.03T肿瘤局部内磁场,无药物治疗;单纯氟尿嘧啶治疗组,尾静脉注射氟尿嘧啶注射液,无磁场应用.各组于治疗前及连续5 d治疗完成后第1,4,7,10,13天各用游
本文报告了一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采用胆道化学栓塞治疗.对于这种治疗方法,作者确实是作了一个可喜的尝试.  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则"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已经得到公认,这三个原则中的核心是"去除病灶"。
期刊
进行了肝扩大切除术后,术后肝功能衰竭常常难以避免。肝衰竭的发生可能与扩大肝切除后的门静脉高压有关。本研究通过对猪肝脏扩大切除术后行门静脉分流术,了解是否可避免门静脉高压导致肝窦状隙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将14头猪分成两组,一组为肝扩大切除术(残余肝脏体积约为原肝脏大小的17%);一组肝扩大切除术+门静脉分流术。分流术采用门静脉与下腔静脉的侧侧吻合。结果显示,肝扩大切除术组所有实验猪在术后3d内死于肝衰
期刊
尽管经过50余年的努力,胆道外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胆胰结合部的基础研究明显滞后.目前医学界对其功能的判断基本基于既往的经验,而对其进行科学、深入研究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外科医师的肩上。
期刊
目的 探讨MAT2A小干扰:RNA对荷瘤鼠肝癌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MAT2A小干扰RNA质粒表达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建立持续转录小干扰RNA的细胞系,并将该细胞系皮下接种裸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为进一步观察裸鼠体内抑瘤性,将皮下接种稳定表达小于扰RNA的Bel-7402细胞系的裸鼠分为三组:A、盐水对照组,B、空质粒对照组,C、siRNA治疗组;
与任何其它学科一样,现代脾脏外科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影响深远的理论,对本学科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自从无辜性脾切除作为一个全新概念被提出以后,外科医生已广泛接受这一观点,并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使脾脏外科得以进一步完善.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人对脾脏重视不足,以为"留之无用、切之无害",手术操作简单粗暴,导致正常脾脏切除屡见不鲜。
期刊
1.病例资料:病人,女,60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10 d"于2006年7月4日入院.  病人10 d前在外院体检,行腹部超声示肝尾叶可见一大小4.1 cm×3.9 cm的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肝内实质占位(性质待定)。
期刊
自Spencer Wells于1887年开展首例脾脏切除术至今虽已有100余年,但无论是病理脾还是外伤脾的脾脏切除术,一直沿用传统的脾脏切除术,该术式虽然有其很大的优越性,但对于复杂脾脏尤其是对侧支循环比较丰富的巨脾,该术式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术者必然要面临出血、胰漏、胃漏、结肠漏以及术后脾静脉血栓[1]等危险。
期刊
该研究的目的是报道欧洲两个肝胰胆外科中心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过程中进行血管切除的经验,并且评估结果及预后因素。
期刊
目的 探讨胰腺手术后胰漏的治疗方式.方法 前瞻性收集42例胰腺手术后病人的腹腔内引流液行淀粉酶测定,严格以术后3 d或者以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测定值大于正常血清淀粉酶测定值上限3倍作为胰漏诊断标准,将术后出现胰漏的病人分为3级,针对不同分级采用具体的治疗措施.结果 42例病人中有12例出现胰漏,发生率为28.5%.其中I级胰漏8例,占胰漏的66.67%;Ⅱ级胰漏4例,占胰漏的33.33%;未见Ⅲ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