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教育观浅谈课堂教学与教育方法变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xia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的热潮中,作为教师更应该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中吸取养分、体会教育的真正含义。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在教育方法上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并且做到自我认知角度全面提升。
  【关键词】传统教育观 教师 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大学的教学中,传授必要的知识之外,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长时间的影响,而我们却又没有完全意义上理解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对人才培养的含义,或者是未能把傳统教育理念良好地融入当今的教育之中;另一方面也源于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复杂而琐碎的问题,一边是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和膨胀,一边是知识不断的更新和交替,再加上人们对于教育用途的理解越发的多元等等。因此,要在短时期内模仿西方的教育模式,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是几乎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我们真正能做到的是结合实际,将素质教育思想与大学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融合,逐步推进到高校教学改革当中。
  作为一名新任的大学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大部分源于以往的受教育经验和并不全面的书本知识。在全世界都大刀阔斧的提倡高校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恐怕还是要稍微放慢一点教育改革的步伐,先静下心来想清楚自身的实际,先想老祖宗学习一下教育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教书育人的传统理念,然后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推行新方法、新政策和新概念,毕竟教育是百年大计,而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小事件。
  一、从传统教育思想中获取养分
  自殷商时起,中国便有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之外带来的是文化交往的空前频繁和私家学者集团的勃兴发展。由此,中华民族便走向了一条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传承教育的道路。两汉时期,中国已有太学,并在京师设立儒学、史学、玄学、文学的“四学制”,至隋朝大业元年,随着统治的需求和教育的传承,科举制度带来的张力正式把中国教育推向高潮。尽管延续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最终因其弊病被历史淘汰,但是中国古代教育所留下的伟大光辉却没有因为西学东渐和启蒙思想的出现而减弱。西学的介入;教育体制的改革;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直至今天,古代传统教育观念中很多思想观念仍可以为后人带来学习、思考;乃至警示。
  且不说深奥的玄理,就仅只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就足以我们学习和思考了。总体说来,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有三大观念,即综合观、辩证观、内在观。
  1、充满智慧的大教育观。中国古代的教育综合观认为,教育不仅面向学校的学生,而且重视教育与整体社会的关系。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要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的要素,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中“孝悌忠信”的教育,认为教育对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古代贤哲关于教育功能的概括和总结,认为教育的功能包含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二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对立统一的辩证观。辨证教育的观念认为,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德与智统一起来。汉代儒学推动者董仲舒曾云:“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一观点与现在提倡的“教书育人”就不无相同之处。中国古代的德智统一观,首先看到的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并且认为,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是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3、倡导启发的内在观。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内在观,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自省、自反、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其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如“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称赞中国教育很高明,而以平衡的常态为方法;老子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有“自知之明”。
  二、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一步,这关键性的一步,应当与实际紧密结合。由于现代教育的参与者甚多,因此这必将是一个以“融合”为基础,逐步建立的过程。在这里结合独立学院以技术型的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借用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整体观的启示: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它包括了比较广泛的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外语、计算机等),基本上涵盖了大学中主要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以及可迁移性都比较强的知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主要课程形式。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当今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更为明显,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辩证的统和:注重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同时,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我们在不断求新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基础的培养,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此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要求,适当地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
  3、内在性的激发: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逐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
  三、转变教与学的关系
  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从宏观方面谈到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方法变革的指导性方针。除此之外,作为教师也应该从具体的教学中寻求方法去改善我们的教学。在顾小存的《感受美国高校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一文中提到的利用多元的途径、实施多样的方法对教学进行的改革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也一些尝试,只是囿于师资水平、学生层次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我们的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推广开来。
  1、转变教学观念。以往的教学,教在前,以教师的教为主导,而现代高等学校中的素质教育应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再好的学校和再好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与方法,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讲,改变教学观念首先得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
  2、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以往的教育,以研究教师如何教或者如何教好为主,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的研究。在现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进行教学改革的要求下,我们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些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诚然,涉及到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很多,但是在所有学的问题中,我觉得处于中心位置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生定位,也就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问题。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关注,因为,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3、以终生学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学习动力的持久性问题,实际上这就是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关系问题。以往的教学,注重抓紧课堂的五十分钟给学生灌输知识,尽管这样对提高学生当时知识的摄取量有帮助,但是容易忽略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终身学习心态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常常有“上完大学就可以轻松,或者就可以不学习”的思想,这一方面不利于我们素质教育的推行;从长远看也有碍于我们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我们来讲,除了课堂的五十分钟或者大学的四年进行教育,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唯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力;保持学生持久而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从“我”入手转变教学理念
  在当今教育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素质教育重要性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更是不能遗忘。在教育教学领域、在教师成長过程、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国的传统教育观都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正如学者陈平原在《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中特别提到:今日谈论大学改革者,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在全球化潮流之中仍然保持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室对于自身的认知和职业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地讲,我们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调整自身。首先,自我调整,解决职业倦怠感。古语云:“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如孔子般的圣贤,因此,当我们遇到职业倦怠感的时候,就应该以正确、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只有学会自我调整,冲破职业倦怠感,才能让为师者永远记住一句话:传道、授业、解惑,永不放弃。其次,继往开来,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温故知新,方能为师;这是亘古不变的为师之道。在现代,我们更应该利用学校宽松和便利的环境去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师范的要求也是示范,要在学养上、在人格上、在情操上努力地自我完善,进而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第三,开拓创新,永远记住“与时俱进”,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张望和思考,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因此,我想每一个老师都应当时时告诫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无论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还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都是我们获取能量,自我进步和调整的粮食,无论任何时候都应当以更多的良性思考来解决问题和矛盾,并且认知学习和思考,将这种思考变成一个双向的、相互的、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顾小存:感受美国高校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J],载《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4]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一期。
  [5]陈平原:《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J],三联生活周刊网站 ,http://www.lifeweek.com.cn/2003-07-15/000016072.shtml;http://www.tingniu.com。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创造空间。但是新课改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新课改从启动到现在,并非所有的一线教师都能理解并接受新课改的理念。分析教师抵触新课改的原因,探讨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的有效措施,对进一步推进新课改将会有重大的意义。如果能尽快排除这一影响因素,将大大加快新课改的速度和力度。  【关键词】教师 新课改 抵触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进行了7次课
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教学是让学生能够操作计算机,会操作Windows,能处理文字表格就可以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的计算机教学要和实际的工作相结合,比如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体现出了创造性。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已不单是计算机方面的内容,还要包括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伴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其核心是任务驱动,行为导向。分组教学法能很好的综合体现上述教学法的优越性,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期刊
一、缘起   每学期的期末到来时,教学主角是复习课,反思之后,发现自己的复习课很容易上成了"满堂灌、做"的现象,效果并不那么理想,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思考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程标准已逐步化为教师的行动,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再创造的过程,要力求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理念,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用自己的方式通过整理复
期刊
小时候,仰望星空——rn“月亮是从哪里来?rn它为什么要跟着我们走?”rn也许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过这样的疑问.rn让我们跟随两位小伙伴穿梭到45亿年前,去探寻月亮起源之谜……
期刊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中国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女性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带动因素,
【摘要】彰德是连接大都和南方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除地理位置優越外,彰德的士人对区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杜瑛是金元之际的学者和诗人,他在彰德地区卓有成效地从事着文化活动,对彰德文化的复兴,起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许有壬是元中后期的名臣,任职期间,力争捍卫中国传统文化,致仕后,积极从事彰德地区的文化活动,使彰德本土文化得到持续发展。  【关键词】元代 彰德 士人 文化  
【摘要】写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中考作文要得高分,就要有漂亮开头,新颖形式,经典结尾。对此古代作家也有"风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可见作文要得高分,必须在这三个方面掌握技巧。  【关键词】综合能力 脱颖而出 创新 精悍    众所周知,中考作文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自己的作文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获得高分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创新。怎样才能写出创新作文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作
一走上工作岗位,我就担任班主任工作,天天和孩子们打交道,这其中有酸也有甜,有苦也有涩,但这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看着孩子们成长、进步,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我为他们的成功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失意而黯然落泪,这其中后进学生最让人头痛。  刚接到三年级班,摆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学生基础差、成分复杂。有原班升上来的,有从周边村小撤并过来的,由于可以自主择校,很多优等生被集镇学校接收,而几名学习特差,几
期刊
说实话,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的愿望,是学校领导对老师的希望,在新的形势下,数学教学也必须立足课堂,以优化教学策略,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为根本,坚持向40分钟要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呢?我认为老师讲课时酣畅淋漓,游刃有余,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跃,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达到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那么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高效课堂必须认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电厂的硬件设施改革也在不断完善,在电厂内部引入循环流化床锅炉为电厂带来了一定的福音,但与此同时,在流化床锅炉的运行过程中,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