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自学,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读书、思考、提问、记忆、练习;自己安排时间,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自己查资料,找窍门,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要从培养兴趣开始
常带孩子上书店,选购他感兴趣的故事书、图画书,或给孩子借来有趣有益、适合他的阅读程度的好书。教师要常给孩子讲书上有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来讨论,要谈得有声有色,慢慢使孩子领会到,读书是一件有莫大快乐的美事,是与听故事、看电视同样有趣的享受。
不仅要让孩子读各式各样情节生动的故事书,也要给他们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天体和动物趣闻等,并常常讨论,满足孩子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还要读一点学学做做、学学猜猜方面的书,让孩子把读书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既丰富了生活,又能让孩子懂得书能指导实践和操作。例如按书上讲的方法做实验、种庄稼、饲养小动物等,就会使孩子特别快乐。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要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要教给自学的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自学方法。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其中重点是学会阅读和学会作文。
再次,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关键。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四、要培养自学的习惯
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教师应主要抓好学生以下三种习惯的形成。第一是循序渐进、独立阅读的习惯。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去学,因此独立阅读是自学中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必须强化机制,加强训练指导,使学生在自学中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体现由“扶”到“放”的精神,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是“启、读、练、知、结”五环结合教学,把过去的以授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学必须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自学中,对要求理解、弄清的知识不得含糊,不能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第三是动手动脑的习惯。书本上的文字只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学生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清晰的表象,就必须边读边思,动手动笔加深理解和运用。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鲁河中心小学江苏222236 ]
一、要从培养兴趣开始
常带孩子上书店,选购他感兴趣的故事书、图画书,或给孩子借来有趣有益、适合他的阅读程度的好书。教师要常给孩子讲书上有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来讨论,要谈得有声有色,慢慢使孩子领会到,读书是一件有莫大快乐的美事,是与听故事、看电视同样有趣的享受。
不仅要让孩子读各式各样情节生动的故事书,也要给他们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天体和动物趣闻等,并常常讨论,满足孩子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还要读一点学学做做、学学猜猜方面的书,让孩子把读书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既丰富了生活,又能让孩子懂得书能指导实践和操作。例如按书上讲的方法做实验、种庄稼、饲养小动物等,就会使孩子特别快乐。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要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要教给自学的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自学方法。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其中重点是学会阅读和学会作文。
再次,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关键。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四、要培养自学的习惯
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教师应主要抓好学生以下三种习惯的形成。第一是循序渐进、独立阅读的习惯。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去学,因此独立阅读是自学中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必须强化机制,加强训练指导,使学生在自学中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体现由“扶”到“放”的精神,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是“启、读、练、知、结”五环结合教学,把过去的以授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学必须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自学中,对要求理解、弄清的知识不得含糊,不能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第三是动手动脑的习惯。书本上的文字只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学生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清晰的表象,就必须边读边思,动手动笔加深理解和运用。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鲁河中心小学江苏222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