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司法实践中强制医疗程序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swhzx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通过六个条款建构起了强制医疗程序的基本框架,但粗线条式的程序设计模式、过于笼统的内容设置并不足以应对司法实践中的种种现实性问题。本文通过重点对“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认定、涉案当事人的称谓界定、审理程序的构建等实体与程序性问题展开探讨,希冀能够为强制医疗程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一、实体处理结果的关键——“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认定
  从新法的规定来看,强制医疗程序所预设的三个适用条件中,“暴力行为的实施”、“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认定在实践中尚未对司法机关造成太多困扰,而真正能够左右强制医疗程序运转及最终处理结果的关键,实在于对“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理解。
  决定精神病人是否应被强制医疗,其关键性因素在于该类主体是否具有明辨是非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并对自身所可能实施的危害行为加以有效控制的能力。如若答案是否定的,且被申请人家属并不具备有效的监护与医疗条件,则可将其评价为“存在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但该评价从本质上仍属于对将来情形的主观判断,必须以大量客观材料和依据的支撑为前提,从而保证其合理性。故而,满足强制医疗程序所要求的证明责任,不仅仅涉及到司法工作者法律素养的综合运用,更因“辨认与控制能力”涉及到被申请人的精神状态而需专业医学意见的介入。
  就笔者所了解的强制医疗案开庭审理过程中,主治医师到庭发表被申请人当前精神状态的情况寥寥无几,其是否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亦因此而无法得出定论。于庭审现场作出被申请人存在“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主观判断,也因为此项专业医学意见的缺失而降低了客观性。
  具体到强制医疗程序中“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认定问题,虽然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等对其加以明确,但依据过往的办案经验,笔者认为,在决定是否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之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应尽量全面的收集如下证明材料:1.家属所提供的被申请人曾经接受治疗的病历以及过往表现证明;2.所在辖区居委会、村委会、派出所出具的被申请人过往表现证明;3.被申请人的同事、同学、朋友等出具的与被申请人精神状态相关的证言等。
  针对前述个案中诉讼代理人所提出的主治医师对被申请人精神状态出具的专业意见不具有时效性等问题,建议主治医师出庭作证,并当庭发表被申请人精神状态的评估意见。当然,被申请人即便处于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状态之中,也绝不意味着其一定存在“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在提出强制医疗的意见或申请之前,应当充分听取被申请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并对后者是否具备监护能力、是否具备进行有效治疗的经济条件等情况予以核实,并依此作出相对应的处理决定。
  二、涉案当事人称谓的程序性界定
  (一)强制医疗程序中的涉案当事人不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从某种意义上便已宣告危害行为的实施主体无法成为刑罚所苛责的对象,因此其亦无法完成由犯罪嫌疑人到被告人,进而由被告人到罪犯的身份转换。客观来讲,该程序虽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涉案当事人的人身自由,但其完全出于社会防卫和医疗目的,故与传统意义上的刑事诉讼与强制措施亦存在着本质区别。当遭受刑罚苛责的可能性被完全否定之后,将随之启动的强制医疗程序中涉案当事人称之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所蕴含的追诉犯罪的程序价值势必会与强制医疗程序的设置初衷和宗旨相背离。
  (二)无强制医疗申请介入之时对涉案当事人的称谓界定
  由一般的逻辑层面推演不难得出,没有申请行为,也便没有被申请人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而将强制医疗程序进一步解构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无论在公安机关出具书面的强制医疗意见后,抑或人民检察院于审查起诉过程中自行发现应当强制医疗的情形时,在程序继续推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强制医疗申请的最终介入,便无法将此时的涉案当事人称之为被申请人,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自行发现的强制医疗情形亦属其列。
  而“涉案精神病人”这一称谓的引入,无疑能够解决强制医疗程序中的上述问题。前文曾经述及,除却社会防卫之外,医疗目的亦是该程序的设立初衷所在,故人民检察院的申请介入之前,将涉案当事人统一称之为“精神病人”,不仅能够凸显该程序的医疗目的,亦是对其予以程序性界定、区分的重要依据。
  综上,笔者认为,在强制医疗程序的如下阶段中,应当将涉案当事人称之为涉案精神病人:第一,公安机关出具强制医疗意见书之时,以及人民检察院对其提出申请前的审查过程中;第二,人民检察院于审查起诉过程中自行发现强制医疗情形,在依法提出申请之前,或依法不予提出申请之时;第三,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自行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在依法作出相应决定的全过程中。
  (三)存在强制医疗申请之时对涉案当事人的称谓界定
  当检察机关依法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之时,涉案当事人仍为精神病人的事实状态虽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其在强制医疗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却由于申请行为的介入而彻底转换。原因在于,公权机关如若提出相应的申请,也便意味着该申请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亦即被申请人的存在,而于程序层面将此时的涉案精神病人进一步界定为被申请人,无疑能够彰显强制医疗案的程序推进过程。
  基于上述理由,在人民检察院依法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之时,直至人民法院作出相应决定的全过程中,可依程序运转的需求,将涉案当事人统一称之为被申请人。
  三、司法化与专业化相契合的审理程序构建
  (一)司法化的庭审模式构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若在强制医疗程序中构建起司法化的庭审模式,务必将控辩平等对抗、法院居中裁判作为庭审程序运转的基本结构。提出强制医疗申请的检方理应承担起类似于“控诉”的职能,通过举证、质证等环节依法出示对被申请人应当进行强制医疗的合理依据。被申请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则可站在“辩方”立场,针对检方提出的上述主张发表相应意见,出示相关证据。合议庭结合“控辩双方”所出示的证据材料及法庭辩论环节中的各方意见居中“裁判”,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具体到检方举证责任的归属问题,出庭检察员应当在法庭调查阶段就被申请人“是否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是否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是否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出示相关证据,考虑到上述证明义务已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基于保证庭审效率及证明效果的考量,在举证过程中应当依照证明对象的不同分别集中出示相对应的三类不同证据。
  出于庭审秩序及安全因素的考量,被申请人一旦出庭,为及时应对庭审突发状况,除法警之外,主治医师亦应到场,以便被申请人精神状态出现反复时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在法庭调查阶段,主治医师如需出庭作证,抑或检方需当庭出示其关于被申请人精神状态的评估意见,依据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其势必无法全程参与庭审过程,针对此种情形,合议庭可在开庭审理前指派具备专业背景的其他医师旁听对于案件的审理。
  (二)专业化的庭审模式构建
  首先是明确鉴定人、主治医师必须出庭作证的义务。鉴于强制医疗程序的关键之一即在于解决涉案当事人在实施暴力行为后的精神状态问题,对于并不具备专业医学背景的众多庭审参与者而言,一纸专业性极强的鉴定意见书势必无法实现其说理性。故在强制医疗案的开庭审理过程中,鉴定人、被申请人的主治医师必须出庭接受“控辩双方”询问,对案件所涉及的医学专业问题作出解释与说明,否则,其所出具的鉴定意见以及被申请人精神状态的评估意见不能作为证据采用。
  其次,在当前的强制医疗案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在决定最终的实体处理结果之前,更多的需要依据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来作出判断,自身经验、专业素养与理性支撑下的居中独立裁判色彩被逐渐淡化。鉴于此,为了进一步彰显裁判者于强制医疗程序中的独立价值,建议在合议庭组成人员中吸纳医学专业人士加入,由其负责被申请人精神状态等医学问题的认定,承办案件的法官则专注于庭审进程的掌控及法律适用等领域,在保证依法作出的决定符合客观性、公正性要求的基础之上,实现节约司法资源,提升庭审效率的目的。
  考虑到司法实践中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强制医疗程序的很多细节仍需立法予以进一步的明确。但笔者相信,随着不断的修正与完善,该程序在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的层面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 大兴区 102600)
其他文献
近年来,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特别是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情”在虚拟世界里聚焦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刑事司法领域也不例外。从网络上热议的众多刑事案件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正以其强大的舆论攻势影响着刑事案件的判决,司法人员“为了某种社会效果的兼顾,在法不责众的背景下,有罪不罚、重罪轻罚;在民怨沸腾之时,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当事人的命运也
期刊
关键词:小金库;检查技巧;注意事项  一、小金库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小金库,是指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单位收入和应上缴收入,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小金库其外表形形色色,内在错综复杂,表现五花八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生活中小金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以往每年全国财务、税收、物价大
期刊
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在审理案件时,吸收非职业法官或非职业审判员为陪审员,与职业法官或职业审判员共同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其具有的法律价值,对诉讼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  陪审制度最早起源于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的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就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1]但这只是陪审制度的古典形态。现代陪审制度实际起源于十二世纪的英国,1164
期刊
摘要:随着近几年各地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因其机构设定的独特性,对经济开发区在行政诉讼中的主体资格问题愈发突出。本文从我国开发区现状分析入手,结合行政主体理论,探讨了目前开发区行政主体地位的尴尬现状,分类解读开发区三种不同管理模式,对我国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行政诉讼主体资格的制度构建和立法展望进行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开发区;行政主体资格;出路  一、缘起:开发区行政诉讼主体之尴尬现状——开发区行政诉讼
期刊
在民事审判实践中,调解已经成为审判机关结案的主要形式。近年来,由于调解违法现象的频繁发生,针对调解违法的申诉也在不断上升。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对于调解违法的法律监督权,为当事人维权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调解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特有规定,在解决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事审判中调解违法现象频繁发生,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了司法公信力和社会和谐稳定。修
期刊
摘要:如何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纵向监督,是检察机关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正视的课题。在总结检察机关纵向监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实践中纵向监督发展的瓶颈,进而提出我国检察机关内部纵向监督的发展基本方向。  关键词:内部;纵向;监督;瓶颈;未来  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法律赋予其广泛的职权。这些职权须由检察官来执行,检察官在行使这些权力时,存在人情世故、检察官的个人素质等因素影响其正确运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多次强调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机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作为基层检察院应当如何解放思想、创新载体、丰富自身廉政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检察廉政文化;思考  一、检察廉政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检察廉政文化是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主题,坚定理
期刊
我国宪法赋予县级人大对辖区基层检察院的监督权,但目前县级人大对基层检察院的监督基本停留在人大全会审议年度检察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最多每年听取一次基层检察院专项工作汇报、对检察员以上检察官法律职务的任免的阶段,既不利于县级人大对基层检察院的监督,又不利于帮助促进基层检察院工作开展。在检察官任后监督、检察院个案监督、检察院民行支持、检察院工作宣传等方面均大有潜力可挖,笔者试对此谈谈个人粗浅的见解。 
期刊
基层检察院目标管理工作是由目标管理部门将上级检察机关、当地党委政府和本院下达、制定的工作目标加以分解、实施、监控、考核、奖惩的一种管理方式,是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单位内部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是确保政令、检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一、当前目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目标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深。主要表现在有的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目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目标管理工作
期刊
当前,举报线索匮乏且可查性较差是各级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宜黄县人民检察院反贪局近年来受理贪污贿赂举报线索的情况来看,也基本呈现出数量逐年递减、成案率逐年降低的趋势。  举报线索量少质次严重影响了反贪查案工作的力度。不少侦查干警受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扰而无所适从,有时甚至不得不对一些缺乏可查性和成案价值的线索盲目开展初查,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员和精力,但结果却事倍功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