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被批105句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flyg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年,常聽到有的家长督促孩子——不要看电视了!不要玩游戏了,但如此限制起不到任何作用。还有的家长抱怨,熊孩子手脚真快,大人一进门,看到他们在学习,一摸电视或电脑却是热的。忍不住会吼他几句:不要装了!你还不承认……
  现在孩子用iPad和手机玩游戏、浏览网页,家长摸不到电器的热度了,就采取没收这样强行限制的方法,效果也不好。人被强压的感觉很糟糕,孩子的内心很脆弱,不会调试自己,一旦产生逆反心理会使他们不爱学习,即便看着书,心却飞到九霄云外了。当他们被父母强压,不许这不许那时,孩子会认为生活无聊。曾经听一个小孩讲过,吃饭时父母唠叨,不要再玩游戏了,你再玩都对不起你吃的大米饭。这话深深刺痛了孩子,饭没吃好,也没记住被教训的内容,只是在挨训的时候茫然地数着半小时一共被批了105句。
  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心肝宝贝,家长明明盼着孩子好,但发出的信息很多是否定,是厌恶,是嫌弃。消极的语言像刀子一样刺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有时会把聪明可爱的孩子“打造”成折翼天使。
  请记住,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哪怕他真的存在问题。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和学习都应该发生在“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指的是,孩子目前无法自己独立做到,但是在其他人的帮助、指导下,能够做得到的发展范围。因此,父母不要只对孩子说“不要……”要用信任的眼光、引导的方法,帮孩子取得进步。
  拿玩游戏这件事来说,家长不能一味地喊“不要玩游戏了”,而是要摸索孩子爱玩游戏的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孩子有好奇的天性,网络游戏迎合了孩子的天性。其次,平时老师和家长督促学习,课余还要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生活枯燥,玩游戏不仅增添生活乐趣,还可以释放生活中的烦恼。最后,有些孩子缺少家人的陪伴和交流,玩游戏可以与同伴产生共同语言,方便交流。
  作为家长,应该对症下药,即便孩子有了游戏瘾,也不要一味指责。要知道,孩子沉迷于此,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家长要分析自己是否因疏忽和孩子交流交心,或者是存在人在心不在的低质量陪伴(一边陪孩子,一边看手机),最终导致孩子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依靠。如果家长存在这些问题,日后就要多抽点时间陪孩子,并一起玩益智家庭游戏,引导孩子浏览有益的学习网页,既能增进和孩子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信任。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长不能用简单粗暴的禁令方式教育孩子,应耐心帮助孩子改掉缺点,悉心指导,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其他文献
我去一家超市购物,在门口遇到一对母子。  “儿子,把你的三轮脚踏车放在台子上。”胖乎乎的妈妈鼻子尖儿上沁着汗珠,指挥着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儿。  “我不,偏不!”小男孩儿严词拒绝,眼睛瞟了一眼身边停放电瓶车的其他顾客。  妈妈又重复了一遍,自己动手去提孩子的三轮脚踏车。“我不!”小男孩儿有点着急了,抓着车把不松手。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生气了,开始大声斥责孩子,并硬生生地把孩子的脚踏车
期刊
我身邊有很多同事、朋友经常会借着午休、聚会的机会,一起聊天。而每个当妈妈的人,一提起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而且还能从中找到脾气相投的人,组成小圈子继续聊。  在宝妈们乐此不疲的交流中,我渐渐发现很多宝妈都说自己的孩子从小活泼好动,但是越长大越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甚至变得封闭自我,拒绝和外界沟通。宝妈们常常抱怨,孩子越长大越呆板了,要是早几年还可以要个“二胎”,现在只能看着孩子一个人孤单地成长,很
期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经风靡一时,成为很多家长的座右铭。为此,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为其规划人生。  我有一个同事,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给孩子报了珠心算,孩子做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拿出算盘,噼里啪啦地练习。有一次同事出差,把孩子送到我家。孩子做完作业便开始对着算盘发呆,发完呆后,一只手很不耐烦地拨弄算盘,突然,手下一扫珠子,我仿佛听到算盘的惊叫声。  我问孩子:“这是怎么了?”  孩子
期刊
我刚刚接班不久,就发现班里的一个男生超超经常欺负比他弱小的男同学,有时还会欺负女同学。开学不到一周,就先后有三个男生、两个女生找我“告状”。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公开批评超超,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教育他要珍惜同学之间纯真的情谊,和同学们团结友爱,和谐相处。超超面对我的教导却始终一言不发,但我发现他握紧了拳头,脸也涨得通红。我问他有什么想跟我解释的,他倔强地摇了摇头。这时上课铃声响了,为了不影响他上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