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波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于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认真分析,结果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划分的五个学习领域中都包含体操项目的教学内容,并且每个领域中的体操项目内容在教学中所应达成的课程目标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体操项目内容的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的理想选择。
体操动作有易有难,内容丰富多彩。许多教学动作如回环、转体、腾越等需要身体在器械上或不正常状态下完成,因此体操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或心理障碍,这些因素的产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在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一些体操教学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2体操教学中常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我深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仔细的调查访问,研究其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根据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影响体操教学心理障碍的原因:
(1)紧张心理
在动作技术练习时,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常常造成动作失败,甚至身体受伤,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紧张心理。
(2)畏惧心理
由于体操动作中有部分动作难度较大,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大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畏惧情绪,表现为不敢做动作,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甚至借故见习。
(3)自卑心理
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较大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性格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别。别人一学就会的动作,有的学生反复练习就是学不会或姿态不优美、动作不协调,于是易对此动作缺乏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4)厌倦心理
体操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在低年级教材中出现过,部分学生不是从进一步增长体操知识、技能和提高运动技术出发,而是认为这些内容是老一套,因此上课时感到单调,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5)怕苦心理
体操动作的形成要靠反复练习才能建立正确的技术定型。练习时在遇到手痛或运动量较大时部分学生不能坚持练习,怕苦怕累,不尽全力,尤其在素质练习中更为严重。
(6)急于求成心理
体操动作技术的掌握要经历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自以为能力强,素质好,过高地估计自己,在练习动作时往往抱着“一举成功”的期望。
3消除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上述六种心理障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体操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提出有效的克服方法,以便顺利完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这几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下面几种防止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①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操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在体操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操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操项目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让学生观看体操教学和表演录相等方法,了解体操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操项目在完善自我和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重要性。
②培养学生对体操的兴趣,激发内部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做育人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体操课所应达到的体操技术技能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要调动其积极性,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是使学生对体操产生浓厚兴趣的最好手段。
(2)重视体操专项素质训练,加强技术指导
体操动作对身体各种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灵敏、柔韧、协调、上肢力量素质。这些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动作的基础。因此,应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并加强力量、协调性的练习。在课中,教师要根据体操专项特点,结合学生素质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素质训练,课后对个别学生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学生的体操运动能力。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举止言行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素质差的学生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耐心。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
(4)严格考核,鞭策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评分的方法,进行动作技术的考核,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动作技术的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考核的要求应是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的,不宜为了暂时提高学生的兴趣而降低考核标准,避免学生在考核中产生侥幸心理,以鞭策学生养成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
(5)运用保护与帮助,克服恐惧心理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教师要加强责任感,适时地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手段,保证他们的安全,把保护与帮助和安全措施认真落实到每次课、每个动作和每个学生中去。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互相保护与帮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有了安全感,才能放心大胆地去练习动作。应注意的是要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程度适时脱保,以防其产生依赖心理。
(6)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教师应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7)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积极地、刻苦地从事体育锻炼,同时针对学生怕苦怕累这一实际情况,意志品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末。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波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并于2001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认真分析,结果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划分的五个学习领域中都包含体操项目的教学内容,并且每个领域中的体操项目内容在教学中所应达成的课程目标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体操项目内容的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的理想选择。
体操动作有易有难,内容丰富多彩。许多教学动作如回环、转体、腾越等需要身体在器械上或不正常状态下完成,因此体操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或心理障碍,这些因素的产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在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一些体操教学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2体操教学中常见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我深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仔细的调查访问,研究其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根据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影响体操教学心理障碍的原因:
(1)紧张心理
在动作技术练习时,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种不协调常常造成动作失败,甚至身体受伤,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紧张心理。
(2)畏惧心理
由于体操动作中有部分动作难度较大,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大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畏惧情绪,表现为不敢做动作,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甚至借故见习。
(3)自卑心理
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较大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性格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别。别人一学就会的动作,有的学生反复练习就是学不会或姿态不优美、动作不协调,于是易对此动作缺乏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4)厌倦心理
体操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在低年级教材中出现过,部分学生不是从进一步增长体操知识、技能和提高运动技术出发,而是认为这些内容是老一套,因此上课时感到单调,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5)怕苦心理
体操动作的形成要靠反复练习才能建立正确的技术定型。练习时在遇到手痛或运动量较大时部分学生不能坚持练习,怕苦怕累,不尽全力,尤其在素质练习中更为严重。
(6)急于求成心理
体操动作技术的掌握要经历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学生自以为能力强,素质好,过高地估计自己,在练习动作时往往抱着“一举成功”的期望。
3消除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上述六种心理障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体操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提出有效的克服方法,以便顺利完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这几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下面几种防止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①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操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在体操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操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操项目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让学生观看体操教学和表演录相等方法,了解体操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操项目在完善自我和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重要性。
②培养学生对体操的兴趣,激发内部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做育人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体操课所应达到的体操技术技能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要调动其积极性,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是使学生对体操产生浓厚兴趣的最好手段。
(2)重视体操专项素质训练,加强技术指导
体操动作对身体各种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灵敏、柔韧、协调、上肢力量素质。这些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动作的基础。因此,应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并加强力量、协调性的练习。在课中,教师要根据体操专项特点,结合学生素质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素质训练,课后对个别学生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学生的体操运动能力。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举止言行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素质差的学生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耐心。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
(4)严格考核,鞭策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评分的方法,进行动作技术的考核,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动作技术的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考核的要求应是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的,不宜为了暂时提高学生的兴趣而降低考核标准,避免学生在考核中产生侥幸心理,以鞭策学生养成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
(5)运用保护与帮助,克服恐惧心理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教师要加强责任感,适时地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手段,保证他们的安全,把保护与帮助和安全措施认真落实到每次课、每个动作和每个学生中去。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互相保护与帮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有了安全感,才能放心大胆地去练习动作。应注意的是要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程度适时脱保,以防其产生依赖心理。
(6)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教师应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7)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积极地、刻苦地从事体育锻炼,同时针对学生怕苦怕累这一实际情况,意志品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末。
(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