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都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基础性层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信息素养和语言素质出现相互融合的取向;在工具性层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则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正因为这两个共同点,信息技术和语文教育的整合将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
一、基础性层面的整合
语言素质和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素养,培养语言素质的语文学科和培养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学科都属于基础学科,它们都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在印刷时代,阅读和写作被公认为传统教育的基石,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成了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到了信息时代,这两大基石有了新的发展,[1]人们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等非印刷媒体来获取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因此,数字化的读写能力与传统的语言文字读写能力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
不仅如此,数字化读写能力和传统的语言文字读写能力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融合,成为人们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数字化读写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语言文字学习也不能忽视数字化读写能力的培养,否则这种学习将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第一,数字化读写能力是传统的语言文字读写能力的延伸。以多媒体为例,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以及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的便利,它们不再被局限在专业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文中的插图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三是与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流畅解读。不仅仅是多媒体作品,即使是传统的印刷教材,也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因此,有人称当今时代为“读图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多媒体和语言文字已融为共同的读写对象。第一,多媒体读写能力已经与传统的语言文字读写能力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数字化读写对传统的文本读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使其所表达的观点一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加浅显,容易导致仅仅满足于“感官的享受”,另一方面又更加多样、复杂乃至隐晦,这对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由于数字化的文本资源极大丰富,这对人们快速捕捉、筛选和鉴别文本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数字化读写能力和传统语言文字读写能力的有效融合等同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将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结合,利用传统技术和信息技术一起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2]这种能力的变化是一种基础性的改变,它必将内化为学生新的基本素养,形成新的思维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工具性层面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学科,又是人们日常交流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工具。因此,充分了解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各自作为交流工具的特点,取其长,避其短,是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与取向。在工具性层面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重现和创设情景的特点,根据教学目的突出某些情景,便于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此外,可以展开动人情节的分析、精彩场面的赏析、文字中难懂的原理的理解、教学板书与总结的呈现以及朗读教学。[3]多媒体形象直观,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的感知。与传统的纯文本读写相比,更能营造一个巨大的情感空间,有利于唤起感情共鸣,陶冶审美情操。
(2)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和网络技术跨越时空的交互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特网具有高密度、大信息量、大幅度、传输快的特点,利用网络上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可以介绍写作背景、拓展知识、开拓视野。网络技术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互动的、全球的、发布便捷和反馈及时的语言交流环境,有各种各样真实的观众与读者,使作者的语言表达具有真实的交流意义和交际目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学生习作的相互评阅和批改,有利于形成并保持良好的阅读与表达动机。
网络技术还具有“去中心化”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教学中,不存在固定的、唯一的“教师中心”,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能进行平等的、双向的交流。这种平等性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化,使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达到新的高度。
(3)利用计算机即时反馈的特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与测试,对学生因材施教。有一些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较好的反馈功能,学生可以用它进行自学,这时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教师和学伴的角色,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2.利用传统语文学科的优势,弥补信息技术的不足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语文认知方面,过多地接触与使用多媒体,容易替代个性化的表象,扼杀人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冲击了语言文字的地位,抑制语言思维的发展。如对课文主人公的肖像、形态、举止的想象,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由于语言文字编码严谨、信息密度大、抽象性强、弹性也强,能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如果以多媒体形式出现,则在读者眼里,主人公的形象就有可能千人一面了。在语文情意方面,与印刷文本相比,多媒体网络创设的语文环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模糊的、不可捉摸的。因此,信息的复杂性和无序性可能使尚未定型的学生陷入迷茫之中,也可能导致学生情感的缺失和人格的偏颇,引发各种不适应问题,造成对网上语文学习活动的不信任感。
上述的这些弊端却正是传统语文学科的优势。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语言文字的蕴涵、揣摩和品味,并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防止淡化甚至排斥语言文字表述的倾向,语文教师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和其他多媒体的关系,充分利用传统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注重全脑开发,促进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如抽象义理的领悟和透析、语文意趣的揣摩和品味等意会性的教学内容就适合采用朗读、默读和背诵的方法。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中,不应过分追求统一的、封闭的结论,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要以开放性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理解,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21-23.
[2]李海林.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2) :13.
[3]一苇.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策略.http://www.classbegin.com. 2002-10-12.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基础性层面的整合
语言素质和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素养,培养语言素质的语文学科和培养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学科都属于基础学科,它们都具有基础性的特点。
在印刷时代,阅读和写作被公认为传统教育的基石,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成了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到了信息时代,这两大基石有了新的发展,[1]人们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等非印刷媒体来获取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因此,数字化的读写能力与传统的语言文字读写能力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
不仅如此,数字化读写能力和传统的语言文字读写能力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融合,成为人们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数字化读写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语言文字学习也不能忽视数字化读写能力的培养,否则这种学习将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第一,数字化读写能力是传统的语言文字读写能力的延伸。以多媒体为例,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以及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的便利,它们不再被局限在专业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文中的插图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三是与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流畅解读。不仅仅是多媒体作品,即使是传统的印刷教材,也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因此,有人称当今时代为“读图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多媒体和语言文字已融为共同的读写对象。第一,多媒体读写能力已经与传统的语言文字读写能力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数字化读写对传统的文本读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使其所表达的观点一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加浅显,容易导致仅仅满足于“感官的享受”,另一方面又更加多样、复杂乃至隐晦,这对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由于数字化的文本资源极大丰富,这对人们快速捕捉、筛选和鉴别文本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数字化读写能力和传统语言文字读写能力的有效融合等同于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将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结合,利用传统技术和信息技术一起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2]这种能力的变化是一种基础性的改变,它必将内化为学生新的基本素养,形成新的思维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工具性层面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学科,又是人们日常交流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工具。因此,充分了解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各自作为交流工具的特点,取其长,避其短,是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与取向。在工具性层面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重现和创设情景的特点,根据教学目的突出某些情景,便于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此外,可以展开动人情节的分析、精彩场面的赏析、文字中难懂的原理的理解、教学板书与总结的呈现以及朗读教学。[3]多媒体形象直观,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的感知。与传统的纯文本读写相比,更能营造一个巨大的情感空间,有利于唤起感情共鸣,陶冶审美情操。
(2)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和网络技术跨越时空的交互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特网具有高密度、大信息量、大幅度、传输快的特点,利用网络上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可以介绍写作背景、拓展知识、开拓视野。网络技术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互动的、全球的、发布便捷和反馈及时的语言交流环境,有各种各样真实的观众与读者,使作者的语言表达具有真实的交流意义和交际目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学生习作的相互评阅和批改,有利于形成并保持良好的阅读与表达动机。
网络技术还具有“去中心化”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教学中,不存在固定的、唯一的“教师中心”,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能进行平等的、双向的交流。这种平等性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化,使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达到新的高度。
(3)利用计算机即时反馈的特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与测试,对学生因材施教。有一些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较好的反馈功能,学生可以用它进行自学,这时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教师和学伴的角色,能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2.利用传统语文学科的优势,弥补信息技术的不足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语文认知方面,过多地接触与使用多媒体,容易替代个性化的表象,扼杀人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冲击了语言文字的地位,抑制语言思维的发展。如对课文主人公的肖像、形态、举止的想象,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由于语言文字编码严谨、信息密度大、抽象性强、弹性也强,能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如果以多媒体形式出现,则在读者眼里,主人公的形象就有可能千人一面了。在语文情意方面,与印刷文本相比,多媒体网络创设的语文环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模糊的、不可捉摸的。因此,信息的复杂性和无序性可能使尚未定型的学生陷入迷茫之中,也可能导致学生情感的缺失和人格的偏颇,引发各种不适应问题,造成对网上语文学习活动的不信任感。
上述的这些弊端却正是传统语文学科的优势。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语言文字的蕴涵、揣摩和品味,并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防止淡化甚至排斥语言文字表述的倾向,语文教师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和其他多媒体的关系,充分利用传统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注重全脑开发,促进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如抽象义理的领悟和透析、语文意趣的揣摩和品味等意会性的教学内容就适合采用朗读、默读和背诵的方法。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中,不应过分追求统一的、封闭的结论,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要以开放性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理解,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21-23.
[2]李海林.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2) :13.
[3]一苇.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内容选择策略.http://www.classbegin.com. 2002-10-12.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