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是能改善学生思想品德及其行为的教学。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不应“教教材”,而应“用教材教”,以拓展教学空间。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具体包括三方面。
一、理解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在于教师、学生及教学的关系。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教学内容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若立足于这一角度思考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学生及教学的关系,就会发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是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思考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亲近社会”这一内容时,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关注学生对社会有哪些认识,即学生对“成长在社会”“融入民族文化”和“笑对生活”三个知识板块的内容有哪些认识。二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又如,在教学“体验生活变化”这一内容时,我结合班主任对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教学设计,当我在课堂上准确地说出部分学生在家的变化时,学生首先是惊讶,然后是欣喜。接着,我将教学目标渗透在学生生活变化的事例当中,于是,学生很快地认同了我的教学观点。可见,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统一,且教师引领学生领悟思想品德课程时,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实施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选择,为了让学生既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答案,又使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其最佳教学方式是“体验式教学”。
其实,“体验式教学”更多的是指“心验式教学”。首先,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来自对某事物的思考——思考才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围绕这一途径展开。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梳理事物,通过对表象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事件的梳理,让学生阅读理解进而形成认识。只有当学生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认识时,他们才能真正经历思考的过程,获得的观点才易于纳入他们的价值观领域。例如,在教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结合“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日本联合菲律宾侵占中国南海”等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有尊严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情为祖国动”。可见,只有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教学素材,才能真正改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
三、理解目标
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应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一,紧扣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是直指学生内心成长的教学。幸运的是,现在的教材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从形式到内容,均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为实际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提供便利条件。其二,明确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变化,而初中生的思想变化总是依附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观点,就要让学生记得一个鲜明的事例。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明确。其三,描绘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注重精确化的书面表达,又要注重通俗化的口语表达,以使学生描绘教学目标,内化教学目标。
只有将教学理念变成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
一、理解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在于教师、学生及教学的关系。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教学内容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若立足于这一角度思考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学生及教学的关系,就会发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是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思考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亲近社会”这一内容时,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关注学生对社会有哪些认识,即学生对“成长在社会”“融入民族文化”和“笑对生活”三个知识板块的内容有哪些认识。二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又如,在教学“体验生活变化”这一内容时,我结合班主任对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教学设计,当我在课堂上准确地说出部分学生在家的变化时,学生首先是惊讶,然后是欣喜。接着,我将教学目标渗透在学生生活变化的事例当中,于是,学生很快地认同了我的教学观点。可见,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统一,且教师引领学生领悟思想品德课程时,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实施课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选择,为了让学生既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答案,又使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其最佳教学方式是“体验式教学”。
其实,“体验式教学”更多的是指“心验式教学”。首先,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来自对某事物的思考——思考才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围绕这一途径展开。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梳理事物,通过对表象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事件的梳理,让学生阅读理解进而形成认识。只有当学生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认识时,他们才能真正经历思考的过程,获得的观点才易于纳入他们的价值观领域。例如,在教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结合“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日本联合菲律宾侵占中国南海”等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有尊严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情为祖国动”。可见,只有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教学素材,才能真正改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
三、理解目标
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应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一,紧扣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是直指学生内心成长的教学。幸运的是,现在的教材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从形式到内容,均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为实际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提供便利条件。其二,明确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变化,而初中生的思想变化总是依附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观点,就要让学生记得一个鲜明的事例。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明确。其三,描绘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注重精确化的书面表达,又要注重通俗化的口语表达,以使学生描绘教学目标,内化教学目标。
只有将教学理念变成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