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天空 同放异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d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意义相似,功能相符”这一翻译标准为主要依据客观地评论了“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通过对其词汇、句法和篇章的分析,总体确认,这是一篇成功的译文。
  关键词:相似 相符 意义 功能
  
  1.翻译的标准
  
  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实际上是翻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前者注重对译者的要求,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遵循该原则;而后者则为读者或译评者而设,他们以此标准来衡量译文的质量。笔者将立足读者的身份,以评论的眼光,照翻译的标准,循Alexander F. Tyler的翻译基本原理(1. 译文应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2.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一致;3. 译文应象原文一样流畅)、Peter Newmark 的翻译评论原则(译文应实现语言的六大功能:1. 表达功能; 2. 信息功能;3.诱导功能; 4.美学功能; 5.情感功能 6.元语言功能。 )和Eugene Nida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即翻译应该是再现原文信息,译者应努力使译文与原文对等而不是同一)来进行赏析。在综合理解各家各派的翻译精神和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将对译文的质量进行的分析及评价所坚持的标准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陈宏薇教授提出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
  
  2.原文及译文的背景介绍
  
  THE COLOR OF THE SKY 是英国19世纪自然学家 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的作品。 这是一篇科技散论,文中作者极力向我们展示天空中华彩变幻,绚丽缤纷的色彩。这篇英语原文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明确,内容清晰,语言流畅。
  《天空的色彩》, 是 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本, 是一个极富创造力,极为成功的作品。译者宋正华, 是一个青年学生,在1991年第三届韩素英青年翻译大奖赛中因这篇《天空的色彩》荣获一等奖。这篇译文毫无疑问是一篇成功的翻版,因为它和原文一样态度客观,逻辑清晰,表达精确,语言连贯。这篇成功的译文不仅再现了与原文相对应的信息及意义,也达到了和原文相似的功能。
  
  3.原文与译文的对比性评论研究
  
  3.1.译文之可圈可点
  从整体上来讲,说宋正华的所呈现Alfred Wallace的 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版《天空的色彩》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品,反映在词法、句法、篇章三个不同的层次上都是当之无愧的。
  从词法及措辞上来讲,译者运用了增词法、叠韵法,并有效地借用了汉语的四字成语,从而实现了译文的清晰性、连贯性、形象性和简洁性。而且,作为读者,我们还能深深地感受到译文的声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1) 增词法。大多数增加的词汇都是虚词。这些虚词有利于清晰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意义,并且符合逻辑,文字地道。我个人认为,最突出的、最令人回味的一个例子当数翻译“which are ... the delight of the beholder and the despair of the artist”时所增添的“固然”和 “只好”。通常我们也会运用词性转换法,改变名词的词性而将这一句译为“观赏者赏心悦目,丹青手自叹莫及”. 但译者在此基础之上又加了一对虚词,不仅凸现了“the delight”和“he despair”之间的对照,也在我们心里深深地印下了天空中五彩变幻的色彩的独特美丽及魅力。(2) 叠韵法。译文中大量频繁地使用了叠韵词,有效地使表达清晰、形象,而且非常有力。例如, “厚厚”、“重重”、“层层”使内容表达清晰准确; “大大”有助于加强原文意义。“缓缓西坠”的措辞更是形象、地道、优雅,令人赞叹。(3) 成语。相对英语而言,汉语特有的四字成语简洁、明了、雅致、富于变化。这样中国特色的表达在宋正华的中译文里简直是信手拈来,如“晴空万里”和“万里长空”, “赞不绝口”和“喜不自胜”, “瞬息万变”和“变化万千”, “一览无余”和“无与伦比”,等等等等,不胜枚举。(4) 除去上述主要翻译技巧,我们还可以看见译者精通许多翻译之道。例如,为了充分再现原文信息,并达到与原文尽可能相似的功能,译者还做了许多细小微妙的改动,如将“which reaches us”译为“到达地面”而非“到达我们”。这一改动不仅使表达地道顺口,而且表达客观,易于接受,因为观察者并没有在原文中出现,而且在科技散文中也不应掺杂个人情感。
  从句法及语法层次上来讲,译者非常善于处理英语长句及被动语态的中译。 此外,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表达增色不少。(1) 长句。在原文中,长句比比皆是。而在宋正华的中译文中,这些相对正式的长句被分解成了短句甚至完全独立的数个单句,这样更容易辨识句子的意群,从而使阅读和理解也变得轻松容易了。原文第12句就是一个长句,篇幅长达六行。在译文中,译者却将它处理成了两个分开的句子。在前一句中,两个分号将句子分成了三个部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短句和一个相对长一点的句子。事实上,在译文中,句子有长有短,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较之全部译为短句,宋正华更留意创造一种形式美,再现原文的风韵。(2) 被动语态。英语的科学小品文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因为这样表述的内容更显客观,更为可信。这也是这篇英语原文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但这并不适用于汉语的科学小品文。 事实上,现代漢语更倾向于用主动语态,而非被动语态。二十岁的宋正华,时尚而现代,无论什么地方提及“the light is reflected by something”, 他总是译为某某事物 “把光反射掉了”。这也显示了作者的严谨,而严谨的态度正是许多专家学者所看重,所珍惜的优秀品质。 (3) 修辞手法。译者在译文中所使用的两个最出彩的修辞方法分别是平行和对照。这两种技巧的运用都成功地表现出了汉语及文章的美——意美,形更美。 例如,“没有一点云彩, 不见一丝暮霭”, “广度不均,密度各异”和“赞不绝口,喜不自胜”,意境悠远,且琅琅上口。而前面赏析过的这句“观赏者固然赏心悦目,丹青手只好自叹莫及”则成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遗憾之情,怜惜之意,跃然纸上。
  说到篇章,作者固然精妙,译者亦是高手,二者相隔百年,却双双为我们奉上了一片华美的五彩斑斓的天空。首先,倚仗对关键词的重复,恰到好处的代词回指,必要合适的关联词语,译文读起来前后连贯一致,流畅自然;这一点原文作者也以不同的手法实现了同样的功能。作者除了在词法、句法方面大下功夫,在篇章结构上亦有成功的再创造。例如,将长句切分成短句时,作者力求长短相间,使读者在欣赏译文时,韵律和谐,从而在声音上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3.2.中译之磋商之处
  人无完人,卑微如笔者,仍有一处想提出来,和译者共商。中译文中有云:“一幅景观色彩绚丽,变化万千”,听来似乎不甚流畅,因为在两个用作谓语的成语中间使用逗号,迫使读者稍做停顿;而前面一句“一片崭新的更加灿烂的阳光染红了西天”则只有一个谓语。同时,不同数量的谓语还会造成不同数量的重点。而且,原文所用动词“occurs”所展现的动态没能成功地展示给中文读者。总而言之,我更倾向于将这一句译为“一幅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观跃然眼前”。
  
   4.总论
  
  归根结底,由宋正华翻译的THE COLOR OF THE SKY的中译文 《天空的色彩》,秉承了中外译林名家大腕的翻译精神,并将之呈献给了广大读者。这篇译文不仅再现了万千变化的天空中的无限美景,也成功的实现了原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实用英汉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5]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李亚丹.英译汉名篇欣赏.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关于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的命题,《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案》(以下简称《08年考试方案》)在其“试卷结构与内容”部分作了这样的说明:“数学必修题考查必修和选修系列1内容,附加题主要考选修系列2和系列4内容。语文附加题的题型和考查要求在《考试说明》中公布。”这个说明对比度很大,数学附加题的考试要求十分明确,语文的除了想象的余地大,就什么也没有了。按惯例,08年的《考试说明》一般要
期刊
中考前的复习是师生最紧张最辛苦的时候,复习的思路、策略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成果,在此期间,教师的引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考物理涉及到声、热、光、力、电五部分中的知识及相关实验,但无论从考试的分数比重或试题综合程度上来看,力学和电路显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课改深入发展,新课改的理念将深入到中考试卷中去,这是中考物理的必然趋势,随着强化素质教育,对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及创新意识的要求,已反映
期刊
在我们的想象中,好像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读所有的书,任何书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读;还想当然地以为,年龄越大,作为读者就越成熟,阅读的效果也就越好。其实,这种想象遮蔽了阅读生活中的真实规律。少儿时期是人生阅读的黄金花期,相当多的儿童经典和其它人生奠基性的优秀作品,在适当的年龄才能读出最佳的情调、最好的效果。适时性阅读是有充分的科学理论和有效实践加以支撑的,是语文课程中的真性知识。  传统的启蒙教育
期刊
摘要:费尔巴哈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分析人的本质,认为人本质就是上述属性之总和;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则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批驳了费尔巴哈的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  关键词:人本质 自然 社会 类意识 劳动    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各个时期的哲学家对此都非
期刊
摘要: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培养一支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服装人才队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在欧美服装院校普遍开设服装产业运营作为本科教育的基本课程,因此我国服装院校开设服装产业与市场课程十分必要。作者在多年的服装商品学课程的教学中一直参照欧美主流课程体系,弱化技术因素,强化经营因素,并加入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得到目前的本课程的结构。本课程以服装特有的经营特点为主线,涵盖从产业到企业,从
期刊
摘要:Well一词作为话语标记词时蕴涵着丰富的含义。对翻译造成一定困难。不少学者对其意义和语用功能都进行过一定研究。但具体应该如何翻译未作详细说明。本文通过Nida的功能对等给我们的启示,对well一词的如何翻译作更深入分析,同时对我们跨文化翻译的思路提出笔者的意见。  關键词:well 功能对等 语用功能    1. 前言  Well是操英语的人在口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应用范围广泛,语气表达
期刊
摘要:中国入世后,我国高校现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逐步显示出其不足之处,难以满足新时期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要。本文针对此现状,提出了增开英语语音、翻译等课程以及开发引进课程与加强教材建设等解决办法,以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改革 技能    世界上约80% 的科技文献是用英语出版的,国际互联网上英语信息占 80%。(方文,2003:64)中国加入WTO后,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
期刊
摘要:以农民工进城现状为基础,对农民工进城意愿与城市社会保障关系进行分析,从物质生活保障与精神生活保障方面分析并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民工进城意愿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 进城意愿 城市社会保障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民人口占有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工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承载着把中國经济推向更高阶段的重要使命。农民劳动力的转移正是带动着中国经
期刊
在21世纪,每个人必须面对多变的世界挑战,而创造性绘画活动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就有可能使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的未来和人类美好明天的创造者。  幼儿创造性绘画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为主的,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的自主构画的实践活动。这种绘画活动是通过观察、故事、谈话、交往、参与等活动来丰富知识,又在绘画实践活动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这种创造性绘画活动是与幼儿生活
期刊
摘要:针对科技项目申报与审批工作流程的特点,结合盘锦市当前科技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采用Web应用技术,建立了一个具有动态交互、决策功能的网上科技项目申报与审批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对其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及实现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科技项目 项目申报 审批管理 信息系统 Asp B/S    随着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政策的提出,大批的科技项目如雨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