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氧化损伤的拮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使用不同浓度(5.5、15.0、25.0、35.0、45.0 mmol/L)葡萄糖培养LEC;25.0 mmol/L葡萄糖培养LEC不同时间(0、6、12、24、48、72 h)并建立(5.0、15.0、25.0、35.0 mg/L)白藜芦醇干预模型.连接素V-碘化丙锭双染色流式细胞法测定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蛋白Bcl-2、Bax、iNOS、NF-κB、IκB、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表达,试剂盒分析氧化损伤标记物MDA的含量变化.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高糖诱导SRA01/04细胞凋亡表现为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多.葡萄糖诱导的细胞内ROS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5.5 mmol/L组相比,高糖培养ROS产生量显著增加[15.0 mmol/L(F=14.06,P=0.035),25.0 mmol/L(F=17.46,P=0.000),35.0 mmol/L(F=16.58,P=0.001)、45.0 mmol/L(F=12.88,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5.5 mmol/L培养相比,25.0 mmol/L高糖培养6h(F=6.778,P=0.014)、12 h(F =6.551,P=0.001)、24 h(F=7.327,P=0.001),48 h(F=10.84,P =0.000)、72 h(F=13.36,P=0.000)的LEC中ROS产生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5.5 mmol/L组相比,高糖培养MDA含量显著增加15.0 mmol/L(F=1.177,P=0.035),25.0 mmol/L(F=1.704,P=0.000),35.0 mmol/L(F=2.412,P =0.001)、45.0 mmol/L(F=2.34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5.5 mmol/L培养相比,25 mmol/L高糖培养6 h(F=1.704,P=0.014)、12 h(F=5.676,P=0.001)、24 h(F=3.325,P=0.001),48 h(F =6.669,P=0.000)、72 h(F=3.011,P=0.000)的LEC中MDA含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0 mmol/L高糖培养中加入5.0、15.0、25.0、35.0 mg/L白藜芦醇后细胞的凋亡减少,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多,细胞中的ROS(与基础浓度5.5 mmol/L相比,F值分别为14.76,7.018,13.96,4.733,1.921,P值分别为0.000,0.000,0.003,0.086,0.100)、MDA(与基础浓度5.5 mmol/L相比,F值分别为2.454,1.108,1.630,1.563,2.250,P值分别为0.000,0.001,0.026,0.068,0.183)的表达量均减少;且MnSOD的表达量显著增多,iNOS、NF-κB的活性被抑制.结论 白藜芦醇对高糖刺激LEC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从而抑制iNOS介导的细胞氧化损伤。
白藜芦醇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拮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探讨
【摘 要】
: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氧化损伤的拮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使用不同浓度(5.5、15.0、25.0、35.0、45.0 mmol/L)葡萄糖培养LEC;25.0 mmol/L葡萄糖培养LEC不同时间(0、6、12、24、48、72 h)并建立(5.0、15.0、25.0、35.0 mg/L)白藜芦醇干预模型.连接素V-碘化丙锭双染色流式细胞法测定检测
【机 构】
:
110031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110031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
【发表日期】
:
2014年50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冷冻法构建大鼠角膜内皮功能不全模型的可行性及B4G12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和泵功能.方法 实验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冷冻组及冷冻+B4G12细胞移植组;液氮冷冻法制备角膜内皮功能不全模型,前房注射法将B4G12细胞移植到模型动物眼内.术后定期对各组动物进行眼前节观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察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冷冻后角膜内皮细胞被完全去除,单纯冷冻组大鼠角膜水肿、混浊
目的 探讨人泪腺腺样囊性癌(LACC)细胞系裸鼠异种种植模型的建立及荷瘤的组织生物学行为.方法 实验研究.将人LACC细胞系接种于10只裸鼠腋下的皮下,注射细胞悬液后每天观察裸鼠以及测量裸鼠荷瘤的最长径L和最短径W,并用公式V(荷瘤体积)=(L×W2)/2计算出荷瘤的体积.分别于注射细胞悬液后14、28、35、42、49 d随机取2只裸鼠的荷瘤以及裸鼠的肝脏、肺和腋下淋巴结.对注射细胞后14 d的
睑板腺最早(1666年)由Heinrich Meibom发现并予以系统性描述.它是位于上下睑板内一种特殊分化的皮脂腺,主要功能为合成和分泌脂质,参与泪膜的构成并维持其稳定性,减少眼表泪液的蒸发.睑板腺功能受损可导致泪膜脂质成分和结构异常,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蒸发增加,继而引发眼表干燥、炎症反应、上皮损害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期刊
目的 探讨开放性眼外伤不同时机行二期玻璃体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第=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收治的伤及眼后节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排除眼内异物及外伤性眼内炎等需急诊玻璃体手术者,共3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早期组(15例),于伤后早期(2 ~4d)行玻璃体手术;常规组(18例),于伤后常规时间(10 ~ 14 d)行玻璃体于术,两组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
患者女性,51岁。因左眉弓触及硬性肿物,逐渐增大6年,伴左眼逐渐突出,于2012年10月24日以“左眶多发性肿瘤”收入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8,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无异常。左眼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到位,眼球突出度右眼15 mm,左眼16 mm,眶距102 mm,指试眶压(+)。左眉弓上外侧可触及直径约2.0 cm类圆形肿物(图1),质硬,固定,边界清,表面光滑,无压痛。眼眶C
期刊
患者男性,14岁。因左眼反复流血3个月,偶伴胀痛2个月,于2012年6月19日来武警总医院眼科泪器病中心就诊。患者3个月前午睡中左眼出现流血,自行停止,自感眼痒,无眼红、眼痛,无流泪、流脓。此后间隔约3~7 d 反复流血,每次流血量约3~20 ml,血自内眼角流出,量少时流至下眼睑,量多时经眼睑、面颊流至左下颌部(图1),1~5 min可自行停止,鼻腔偶有少量出血。2个月前流血频率增加,量增多,同
期刊
目的 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治疗中应用低渗性核黄素对较薄型圆锥角膜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2年6至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15例(15只眼)较薄型圆锥角膜患者(去除角膜上皮后角膜厚度< 400 μm),角膜胶原交联术中应用低渗性核黄素后再进行紫外线照射.术中观察角膜厚度,术后观察UCVA、BCVA并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及角
第19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17届亚非眼科大会定于2014年9月17至21日在西安举办,届时将有1000多名国际、国内的著名眼科学专家就眼科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的经验做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和亚非各国的眼科医师将云集本次盛会,与国内同道交流和分享眼科和视觉科学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会议还将举办大规模的眼科医疗器械药品展览会。大会组委会欢迎全国的眼科医生踊跃投稿参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会议时
患者男性,22岁.因自觉双眼视力下降2年,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为0.5,左眼为0.6,眼压正常;双眼外眼和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底可见从视乳头发出粗大迂曲扩张的视网膜血管,视网膜动脉和静脉颜色相近,无法区分,可见数处视网膜动脉和静脉吻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早期视网膜异常动脉迅速充盈,可见动脉和静脉交通,之后回到视乳头;至晚期均未见荧光素渗漏;黄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