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面点大师刘俊卿的家,笔者不由惊叹,这哪里是由两个80多岁的老人操持的天地?窗明几净,案上插着鲜花,鸟笼里小鸟歌唱。 刘俊卿老两口的4个儿子都很孝顺,可是他们仍然独自生活、自炊自食,早晨徒弟、儿媳送来新鲜的蔬菜,老伴择菜,刘老下厨,两位老人都有糖尿病,愣是通过饮食疗法给控制住了。刘老说,他的秘诀就是控制主食摄入,绿色蔬菜不限量,吃饺子,每人10个定量,配两个菜。
刘俊卿13岁在北京前门的私人饭馆当学徒。因为家里穷,他只能到劳动强度很大的“勤行”混碗饭吃,学厨艺、做“油耗子”。虽然刘俊卿年龄小、个子矮,可他“人小志气大”,拜“四大点心天王”之首的榻东竣为师,勤学苦练,厨艺拔群。
新中国成立后,刘俊卿先后在北京饭店、高千俱乐部、国宾招待处等单位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外宾“下厨”。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鹏都知道他的名字,他曾为金日成、胡志明、尼克松,撒切尔夫人服务。油、糖、面、蛋,普普通通的几种主要烹饪原料,放在刘俊卿手里,就能魔幻般地变出上千种风味各异的中西面点,赢得赞语不断,立体花篮蛋糕、鲜豌豆黄、金鱼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一直到75岁时,他才离开工作岗位。
把冰激凌放到油锅里炸
冰激凌,很容易让厨行之人联想到那句话:“冰火不相容”!自古以来,冰激凌就是直接入口的食品。可刘俊卿硬是做起“冰火相容”的文章,用冰激凌作为点心原料。
他把面粉加入黄油、清水、盐,和匀,揉滋润,擀成薄薄的圆皮,两张皮包一个冰激凌球,用手指压实,排出空气,放到冰箱里冷冻后,再放到油温150摄氏度的热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撒上糖。这道点心外酥内凉,别有风味,却要求厨师技巧娴熟,连上菜的时候也要动作迅速,以免皮软内溶。
听说他把冰激凌给油炸了,连北京厨师技术职称考评委员会的“考官”也半信半疑。看了刘俊卿的一番精彩表演,大家赞不绝口,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品尝后都连声叫绝。
刘俊卿首创“油炸冰激凌”,一时间引起业内菜肴创新热。他独创的点心品种也不断增多,蝴蝶蛋糕、翡翠蛋卷、红果豆腐……
除了创新,刘老的技艺更是出类拔萃。65岁时刘俊卿曾参加有日本500家餐馆高级厨师参加的“技能表演大赛”,当场从一个面团里抻出4096根“龙须面”。他的“特技表演”赢得一片喝彩,获得金牌荣誉奖,被日本各大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也为刘俊卿制作专题片,介绍他的“面案魔术”。
把点心写成一部书
刘俊卿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经常把糕点的配料和制作方法写在纸片上,供培训徒弟之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菜谱书不多,糕点书更少,刘俊卿日积月累的小“纸片”,成了宝贝,慧眼识才的国宾馆领导便选派几名同事帮助他,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刘俊卿居然整理出一部13万字的面点专著——《国宾馆点心谱》。
这本书汇集了刘俊卿40多年的成功之作,介绍了风味不同的20个类别、250多种点心。既有先辈点心师的技艺,也有自己的创新。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同志,很赞赏这部“大厨之作”,亲笔题写书名之后,又欣然题词:“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食品技术,改善和丰富人民生活。” 《国宾馆点心谱》一次印刷4万册,才上架3个月就销售一空,王府井的新华书店不得不在大门口立了一个“特殊广告”:“《国宾馆点心谱》已售完!”《国宾馆点心谱》一书的稿费,除了给帮助整理书稿的同志买点纪念晶外,刘俊卿分文未留,全部捐献给“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
笔者在访问刘老时,有幸看到这部20多年前的畅销书。没想到的是,这书却是他特意从京华名厨联谊会借来的,不知有多少人翻阅过,书角都起了毛边。
把“面案魔术”传到海外
由于刘俊卿的突出贡献,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选为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还专门腾出一个“荣誉柜“,里面放着他不同时期荣获的各种奖状、奖牌、奖杯、奖品,奖励证书,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照片。
不过,最让笔者稀罕的是刘俊卿还珍藏着“面案魔术”的道具。客厅墙上挂着两个微型秤,刘老介绍说,这叫等子,为旧式16两一斤的,他从旧货摊上买来有年头了,还是很准。现在虽然以“天平”代替了“等子”,可他仍珍藏着,常拿它和徒弟们说事:“你知道我用它秤过多少小料?苏达、碱粉、臭粉等等小料蝌,不能用大秤称,也不能只是‘少许’、‘适量’。多少是?少’?‘适量’是多少‘量’?用料要量化,做出来的东西才标准。”,
除了“量”,面案厨师还特别讲究“形”,刘老随手打开一个宽大的立柜,里面摆满了五花八门的面点模具:木制、铁铸、不锈钢,还有塑料泡沫的;长的、方的、圆的、梅花、菱角;兔、龙、蝴蝶、寿星佬·…—他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入巧不如家什妙。这些东西,没有几样是买现成的,不是求人,就是我‘土造’的,真管用!”
刘俊卿说,他留这些东西对他没有什么用了,可徒弟们都说有用,你来借书,他来借模具,时不时地还得照着书给他们讲,拿着模具手把手地教。徒弟们说,一看见师傅这些荣誉,就更想好好干这行了,得为师傅争光!
刘俊卿觉得,不能只当“工匠型”厨师,而应当培养和造就“营养型厨师”、“知识型厨师”。向他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多,有北京的,有本地的,还有外国人。不管谁,他都尽其所能,传授面点制作知识和技术。他还免费给边远地区的同行邮寄当地没有的配料,给徒弟们义务制作糕点模具……他既为喜爱的事业忙碌,又为同行和徒弟们操心。
巧识“催熟西红柿”
有些商贩用催熟香蕉的方法催熟西红柿,在上面涂上一种“乙烯利”的化学药物,比药虽毒性较低,但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催熟的西红柿多为反季节上市,大小通体全红,手感很硬,外观呈多面体,掰开一看籽呈绿色或未长籽,瓤内无汛而自然成熟的西红柿蒂周围有些绿色,捏起来很软,外观圆滑,而籽粒是土黄色,肉质红色、沙瓤、多汁。
刘俊卿13岁在北京前门的私人饭馆当学徒。因为家里穷,他只能到劳动强度很大的“勤行”混碗饭吃,学厨艺、做“油耗子”。虽然刘俊卿年龄小、个子矮,可他“人小志气大”,拜“四大点心天王”之首的榻东竣为师,勤学苦练,厨艺拔群。
新中国成立后,刘俊卿先后在北京饭店、高千俱乐部、国宾招待处等单位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重要外宾“下厨”。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李鹏都知道他的名字,他曾为金日成、胡志明、尼克松,撒切尔夫人服务。油、糖、面、蛋,普普通通的几种主要烹饪原料,放在刘俊卿手里,就能魔幻般地变出上千种风味各异的中西面点,赢得赞语不断,立体花篮蛋糕、鲜豌豆黄、金鱼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一直到75岁时,他才离开工作岗位。
把冰激凌放到油锅里炸
冰激凌,很容易让厨行之人联想到那句话:“冰火不相容”!自古以来,冰激凌就是直接入口的食品。可刘俊卿硬是做起“冰火相容”的文章,用冰激凌作为点心原料。
他把面粉加入黄油、清水、盐,和匀,揉滋润,擀成薄薄的圆皮,两张皮包一个冰激凌球,用手指压实,排出空气,放到冰箱里冷冻后,再放到油温150摄氏度的热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撒上糖。这道点心外酥内凉,别有风味,却要求厨师技巧娴熟,连上菜的时候也要动作迅速,以免皮软内溶。
听说他把冰激凌给油炸了,连北京厨师技术职称考评委员会的“考官”也半信半疑。看了刘俊卿的一番精彩表演,大家赞不绝口,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品尝后都连声叫绝。
刘俊卿首创“油炸冰激凌”,一时间引起业内菜肴创新热。他独创的点心品种也不断增多,蝴蝶蛋糕、翡翠蛋卷、红果豆腐……
除了创新,刘老的技艺更是出类拔萃。65岁时刘俊卿曾参加有日本500家餐馆高级厨师参加的“技能表演大赛”,当场从一个面团里抻出4096根“龙须面”。他的“特技表演”赢得一片喝彩,获得金牌荣誉奖,被日本各大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也为刘俊卿制作专题片,介绍他的“面案魔术”。
把点心写成一部书
刘俊卿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经常把糕点的配料和制作方法写在纸片上,供培训徒弟之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菜谱书不多,糕点书更少,刘俊卿日积月累的小“纸片”,成了宝贝,慧眼识才的国宾馆领导便选派几名同事帮助他,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刘俊卿居然整理出一部13万字的面点专著——《国宾馆点心谱》。
这本书汇集了刘俊卿40多年的成功之作,介绍了风味不同的20个类别、250多种点心。既有先辈点心师的技艺,也有自己的创新。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同志,很赞赏这部“大厨之作”,亲笔题写书名之后,又欣然题词:“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食品技术,改善和丰富人民生活。” 《国宾馆点心谱》一次印刷4万册,才上架3个月就销售一空,王府井的新华书店不得不在大门口立了一个“特殊广告”:“《国宾馆点心谱》已售完!”《国宾馆点心谱》一书的稿费,除了给帮助整理书稿的同志买点纪念晶外,刘俊卿分文未留,全部捐献给“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
笔者在访问刘老时,有幸看到这部20多年前的畅销书。没想到的是,这书却是他特意从京华名厨联谊会借来的,不知有多少人翻阅过,书角都起了毛边。
把“面案魔术”传到海外
由于刘俊卿的突出贡献,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选为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还专门腾出一个“荣誉柜“,里面放着他不同时期荣获的各种奖状、奖牌、奖杯、奖品,奖励证书,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照片。
不过,最让笔者稀罕的是刘俊卿还珍藏着“面案魔术”的道具。客厅墙上挂着两个微型秤,刘老介绍说,这叫等子,为旧式16两一斤的,他从旧货摊上买来有年头了,还是很准。现在虽然以“天平”代替了“等子”,可他仍珍藏着,常拿它和徒弟们说事:“你知道我用它秤过多少小料?苏达、碱粉、臭粉等等小料蝌,不能用大秤称,也不能只是‘少许’、‘适量’。多少是?少’?‘适量’是多少‘量’?用料要量化,做出来的东西才标准。”,
除了“量”,面案厨师还特别讲究“形”,刘老随手打开一个宽大的立柜,里面摆满了五花八门的面点模具:木制、铁铸、不锈钢,还有塑料泡沫的;长的、方的、圆的、梅花、菱角;兔、龙、蝴蝶、寿星佬·…—他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入巧不如家什妙。这些东西,没有几样是买现成的,不是求人,就是我‘土造’的,真管用!”
刘俊卿说,他留这些东西对他没有什么用了,可徒弟们都说有用,你来借书,他来借模具,时不时地还得照着书给他们讲,拿着模具手把手地教。徒弟们说,一看见师傅这些荣誉,就更想好好干这行了,得为师傅争光!
刘俊卿觉得,不能只当“工匠型”厨师,而应当培养和造就“营养型厨师”、“知识型厨师”。向他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多,有北京的,有本地的,还有外国人。不管谁,他都尽其所能,传授面点制作知识和技术。他还免费给边远地区的同行邮寄当地没有的配料,给徒弟们义务制作糕点模具……他既为喜爱的事业忙碌,又为同行和徒弟们操心。
巧识“催熟西红柿”
有些商贩用催熟香蕉的方法催熟西红柿,在上面涂上一种“乙烯利”的化学药物,比药虽毒性较低,但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催熟的西红柿多为反季节上市,大小通体全红,手感很硬,外观呈多面体,掰开一看籽呈绿色或未长籽,瓤内无汛而自然成熟的西红柿蒂周围有些绿色,捏起来很软,外观圆滑,而籽粒是土黄色,肉质红色、沙瓤、多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