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别樣的斷代專體文學史——讀《唐五代文編年史》

来源 :古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五代是中國文章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這一時期,文章創作理論趨於成熟,體裁樣式日臻完備,各種風格爭相競放,先後出現了以燕許、韓柳爲代表的一批古文大家,和數量可觀的垂範後世作品.作爲民族文化的瑰寶,唐五代文章與詩歌一樣閃爍著耀眼奪目的光彩.但較之唐詩研究而言,唐文的豐厚遺存仍待進一步發掘和繼承.受不同唐文觀念影響,已有的研究範圍相對狹窄,即便在斷代的唐代文學史中,唐文多居於詩歌的從屬地位,其價值和意義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這種背景下,關於唐五代文的探討,特別是從材料出發對這一時期文章演變規律的揭示,當前學界迫切需要加強.近日,黃山書社出版的《唐五代文編年史》正是這樣一部因應了時代需求的著作.《唐五代文編年史》由吳在慶、丁放先生主編,在亢巧霞、曲景毅、林宜青、羅立剛等幾位境內外活躍於唐文研究的中青年學者通力合作下,歷時近十年完成,共計五大卷,二百五十二萬字,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項目成果.《唐五代文編年史》立足於唐五代駢、賦、散文進行逐年逐月編寫,記敘相關的時事政治、科舉考試、文化藝術、宗教哲學等活動,既勾勒同類文體的縱向演進,又闡釋不同體裁的相互影響,縱橫捭闔,避免了單一的紀事彙編,是一部别樣的斷代專體文學史.
其他文献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天順八年(1464)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著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正德十三年(1518),
期刊
“你们的稿件怎么这一篇和那一篇都那么像呢?” “这样你们翻译起来不是更容易吗?” 这是本报网络英文版与合作单位中国日报同行们的对话。英文版每天要从军报上挑选20几条
繆荃孫(1844—1919),字小珊、炎之,號楚薌、筱珊、藝風,江蘇江陰人。光緒二年(1876)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後散館授編修,充國史館修纂、總纂。光緒廿一年(1895),赴武昌修《
期刊
姚永樸(1861—1939),字仲實,晚號蜕私老人,是桐城派晚期重要作家之一,文史兼擅,著述頗豐。其詩文主要收録於《蜕私軒集》與《蜕私軒續集》中。201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桐
期刊
歐陽脩在《新五代史》中慨歎曰:五代,干戈賊亂之世也,禮樂崩壞,三綱五常之道絕,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掃地而盡於是矣!①五代動盪,很多史料散逸,宋代歐陽脩編撰的《新五代史》,對
期刊
董逌字彥遠,東平人,曾任秘閣正字、校書郎,因得罪蔡攸補外任郡守,靖康圍城中以禮部員外郎充事務官,權國子祭酒,率太學諸生詣南京勸進,遷宗正少卿、起居舍人、江東提刑、中書
期刊
在明代文獻中存在兩位同時代的魏良輔:一位曲家魏良輔,號尚泉(一作上泉),流寓太倉、昆山一帶;另一位進士魏良輔,字師召,號此齋,是江西南昌人,爲進士出身。自從明末沈寵綏《度
期刊
一趙憬(736—796),唐代宗寶應(762—763)中入仕,德宗建中(780—783)間至給事中,貞元八年(792)與陸贄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十二年(796)卒。兩《唐書》及其它相關文
期刊
陳允吉先生在爲李小榮教授的博士學位論文《變文講唱與華梵宗教藝術》作序中説他"歆茲術藝,別出新題"1。此處,陳先生之所以肯定《變》著之"新",是就這部著作所探討的論題是前
期刊
一段被遺忘的往事,能夠在今日被重新提起,往事中所包含的歷史涵義在今日必然具備某些特殊意義。這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所提出的命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之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