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珠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来源 :中国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明珠常说:“瓜是我的生命,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金秋九月,凉风送爽。然而,对不少人来说,在刚刚过去的炎炎盛夏里吃瓜消暑的记忆依然鲜活。在夏天,吹空调,吃西瓜和各种甜瓜,是让人们感到惬意的事。而我们能畅快吃瓜,离不开一位老人的数十年的研究和奉献。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瓜和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教育世家。在国运困厄中长大的她,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上初中时,她在作文中写道:“长大要为人类作贡献。”父亲启发她:“你靠什么为人类作贡献?要作贡献,首先要学有所长,第二做事要脚踏实地。”父亲的话像一粒种子,落在她的心里。
  1950年,吴明珠和一批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子进入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学习。在这所学校20世纪50年代的毕业生里,她是成就突出的“三剑客”之一,另外两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蚕业科学界唯一的院士向仲怀。
  吴明珠所学的果蔬专业需要经常下瓜田干活,此前从没和土地打过交道的她,“学一行爱一行”。第一堂实习课,没干过农活的吴明珠凭着要强的劲头,硬是在一块长20米、宽1.5米的地里深挖出一条沟。第二堂实习课上,老师要求每人做一个小温床,自己填马粪发热、挑大粪、播番茄种,做好田间管理……吴明珠从未抱怨,她深知,要学好本事,就需要亲身去经历这些事情。
  后來,吴明珠在《我的追求》一文中回忆道:老师们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还苦心培养我们的实干精神。我21岁生日那天,在日记上激情满怀地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大学最后一学期,同学们收到在新疆工作的园艺系学哥学姐来信,他们表示新疆很缺乏园艺人才,希望大家踊跃到新疆工作,“瓜果之乡”新疆在吴明珠心里生了根。
  1953年,临近毕业,填写分配志愿表时,吴明珠写下要到新疆,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遗憾的是当时未能如愿。1954年,她进入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吴明珠主动请缨,前往新疆。临行前,年轻的同事们开着大车,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为她送行。汽车专门绕着天安门转了一圈,壮怀激烈的吴明珠默默许下心愿:我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到新疆后,吴明珠被安排在当时的乌鲁木齐地委,但这并不是她心目中的基层。于是,她又软磨硬缠,第二年终于成功申请调到鄯善县,担任农技站副站长。落脚的那天她写信给母校汇报情况,老师在回信中给她写:“到了你向往的广阔天地,可以尽情地展翅飞翔,飞吧!飞吧!”
  很少人知道鄯善县这个地方,其实它就在大名鼎鼎的火焰山脚下。这个地方的气候非常炎热,同时日照非常充足,在日照和温度都非常适合的条件下,这里是甜瓜的天堂。
  来到鄯善后,吴明珠开始了对甜瓜的研究之路。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位年轻的姑娘褪去了青涩,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大半辈子。此后的日子里,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吴明珠都在实验基地和瓜棚里住着,80岁的时候还工作在一线。
  播种甜蜜的“阿依木汗”
  鄯善县有各种各样的甜瓜,这是让吴明珠最为兴奋的一点,因为她可以去研究它们。但追寻理想的快乐,却总是伴随着荆棘羁绊和风沙磨砺。
  初到鄯善,摆在吴明珠面前有3个难题:要学会种瓜,学会维吾尔语,还要适应当地的饮食和生活。
  初到鄯善老乡家,老乡端上一盘香喷喷的手抓羊肉,这个生于武汉的南方姑娘爱吃鱼虾,吃不惯羊肉,吃了一口就跑到门外吐了。为了不辜负老乡的热情,倔强的吴明珠擦干眼泪,回来接着吃。不仅如此,当地白天很热,晚上又会很冷。村民们为了照顾吴明珠,给她睡最热的炕头,但越热也会吸引来越多的虱子,她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除了生活上的习惯需要适应外,在基层要当好技术员,得学会干各种农活。
  和吴明珠打过交道的老人们回忆道:“能吃苦,老乡都挺喜欢她,但大家不知道这个从首都机关下来的女大学生会留多久。”能吃苦是老乡对她的评价。吴明珠很快克服了一切,她不仅习惯了吃馕吃羊肉,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还硬是把自己磨炼成了一个在高温天气下仍能干农活的“农民”。甚至连骑马赶驴、使用播种机她也在日常的劳作中学会了。村民们都非常佩服这个能吃苦的小姑娘,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维语名字“阿依木汗(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
  来到鄯善,吴明珠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收集散落民间的甜瓜品种。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收集一个品种,她经常和同事骑着毛驴奔波在人迹罕至的火焰山、大戈壁中四处打听。只要一听说哪里有好的品种,无论多远她都要亲自去看一看,然后想办法找到。
  1960年夏天,吴明珠听说几百里外的底坎儿有一种名叫阿依斯汗可可奇的甜瓜品质很好,为了找到这种瓜,她和一位同事顶着酷热,每人带上一块馕、一壶水就出发了,路途中要穿过火焰山,穿过戈壁滩。大戈壁的夜晚有很多狼群,非常危险,为了避开狼群,他们借了烧窑人的毡毯,睡在废弃的窑洞边。走了3天的时间,吴明珠终于在底坎儿乡找到了一个阿依斯汉可可奇瓜,不光收了种子,同时还发现了另一种叫巴登的瓜,风味特别好。“我们抱了一个很大的巴登瓜回来。”吴明珠后来回忆道。
  那些年,一旦有好瓜的消息,不管多远多热,吴明珠都要亲自上门去找,然后自己掏钱买回来。瓜买回来之后,她会详细记录瓜的特点,从重量、果皮、果形、网纹分布,到主蔓和叶片的颜色和形状,再到切开后的果肉颜色和果皮厚度,最后品尝口感。一切完毕后,瓜籽用于育种。吴明珠挑选出优质种子,固定性状,并从国外引进抗病的品种与本土品种杂交选育。她一共主持选育了30个品种,种植面积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   到了1962年年底,吴明珠已经走遍了吐鲁番当地的300多个生产队,从农民的手里收集了100多份资源,并从中整理出44个品种。这份资料成为新疆建立的第一份甜瓜档案,凭着里面的资料,不少濒临绝种的甜瓜被挽救,还为研发新的瓜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明珠的辛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她从收集的优良材料中,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阿拉伯克扎尔德等品种,这些品种后来都成为最佳育种亲本。她所做的这项基础工作,为新疆甜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甜瓜品种更新,提高了商品瓜品质、抗病性和耐运性,延长了优质瓜的供应期,很多瓜农种瓜致富了。在鄯善、吐鲁番一带,涌现出了一批甜瓜致富村。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2021年5月27日,“中国人能自由吃瓜离不开这位奶奶”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吴明珠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香妃”蜜瓜、“皇后”蜜瓜、“麒麟”瓜、8424西瓜……吴明珠在62年中培育了30多个品种。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西瓜并不陌生,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最喜爱的水果之一就是西瓜。西瓜被称为“夏季水果之王”,水分足、口感甜,很多人在夏天的时候都离不开西瓜。
  但实际上,在我国曾经的发展进程中,西瓜却并不是一种高产的水果。同时以前的西瓜口感也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曾经,基于西瓜品种的影响,这种水果在我国受欢迎程度并不是很高,而吴明珠的研究却打破了这种局面。吴明珠培养出的西瓜,是她最骄傲的成果之一,这种西瓜产量高,同时质量又好,是国内西瓜的优良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当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这一年对西瓜种植历史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吴明珠在几十组西瓜品种试验配比组合中,选出了一组最为出色和优秀的品种,编号是第24组,这组西瓜种子被称为8424。由于是早熟品种,所以又叫作“早佳8424”。8424西瓜在新疆培育成功后,逐步向全国推广。
  对上海市民来说,一定不陌生。每当进入夏季,街头巷尾的水果摊头都会挂起一个招牌,显示本店供应南汇8424西瓜。这种西瓜经受住了上海市民味蕾的考验,皮薄、肉脆、汁多、糖分高,深受市民青睐。
  早在1988年,8424西瓜成功引入南汇,并在南汇东部地区的三墩、东海、书院等地试种。特别让南汇瓜农兴奋的是,当地种出的8424西瓜,经测试,糖度要比其他地区还高,口感鲜甜,品质更佳,一举成为南汇西瓜的当家品种,并冠名南汇8424西瓜。1989年6月,南汇8424西瓜参加了由市农业局、市供销合作总社主办的“上海市优质早熟西瓜展评会”。在接受瓜果专家们对西瓜外观、剖面、皮厚等指标的考核后,它被评选为早熟西瓜的特优类佳品。如今南汇8424西瓜落地已超过30年,成为浦东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每到夏令时节,南汇8424西瓜便会成为上海市民消暑的首选水果。
  “吴明珠开创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她培育出甜瓜品种‘皇后’、西瓜品种‘8424(早佳)’等一批良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突出贡献。”大学毕业后就跟随吴明珠学习育种的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表示。
  “从梳着两条辫子的大姑娘开始,我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培育西瓜和哈密瓜……直到今天已是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年四季瓜棚就是我的家。如今,丈夫病逝,儿女远离,我一个人依然留在新疆,继续摆弄瓜。人们说,我心里只有瓜,瓜是我的孩子……是啊,瓜是我的生命,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1999年,吴明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她作为“全国十大杰出技术人才”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了上述感人肺腑的发言。
  70多岁时,吴明珠还在和时间赛跑。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天天在瓜地做试验。别人眼里单调艰苦的育种工作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瓜是我的生命,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很难受,就好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
  81岁那年,吴明珠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有关种瓜的记忆始终都在。2021年,吴明珠的儿子杨夏在接受采訪时说:“10年来,母亲病情没什么好转,一直就只认得我一人,其他人都不认识。但对于种瓜,她永远记得。”杨夏讲述道,直到现在,母亲还会经常念叨,要回新疆,回瓜地授粉。瓜,在她的大脑中顽强地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
  随着吴明珠的故事被广泛流传,越来越多人认识了这位可敬的老人,不少网友表示“瓜果那么甜,是因为有人帮我们吃了苦”。我们享受着前辈们挥洒青春所结下的甜蜜果实时,也定当喝水不忘挖井人。
其他文献
1.国家统一课程教育目标  在英国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中规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与进步的机会,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并为学生面临的机遇、责任感及生活经历做好准备。  这个目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毅力,发展其个性化学习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读写能力及信息与传播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
阅读这本书,有点像听美国小提琴家David Wilson演奏Under Paris Skies,像缓缓吹来的风浪,不用隔绝尘嚣繁华,但梦幻安详轻盈柔美,又像听法国歌星Yves Montand唱的Chanson(香颂,歌曲)Sous le ciel de Paris:“在巴黎的天空下,飞扬着一首香颂,…………”极具磁性的嗓音,调侃轻快的音色,醇美逶迤而略带忧伤惆怅,电子琴模仿竖琴上下滚动的琴音宛若涌
这届年轻人靠着精打细算,一不小心就解决了食物浪费的国际难题。  3毛钱的上好佳薯片、5毛钱的好丽友派、6元的丹麦曲奇、5元的网红巴黎水和自嗨锅、1元的巧克力棒和加多宝凉茶、3元的依云矿泉水、2元的大瓶百事可乐……  听到这样的价格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没错,就是这样的价格!不过,这些商品都是临期食品,保质期一般都过半,但价格往往很让人心动。  临期食品曾是需要甩卖的滞销货,在今天却变成了年
自从达尔文提出丛林法则以来,这一理论为无数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提供了把自身需求构建在其他国家痛苦上的藉口。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处于“食物网”顶端的“猎食者”。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其崩溃后建立的国际石油要用美元进行结算规则……可现在,这个长久以来形成的稳固“丛林规则”正在逐渐变得不稳定。地缘政治学家对此表现得尤为激进,他们说:“像伊拉克战争,阿富汗驻军和叙利亚海域上的航母战斗群正是固有系统
当前中國经济有诸多问题,学者们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和政策建议。有别于国内学者,科斯对中国经济的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诊断  2011年12月,国内一家财经杂志社在北京开了一个年会,受会议组织者邀请,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做了一个视频致辞。致辞不长,但我们能体会到科斯这位百岁老人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切。他表示,有重要的话要对中国说。他肯
“你看,上的这破幼儿园,把孩子的胃口都弄成这样了,有营养的全不吃。”四岁小女孩甜甜的妈妈指着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愁眉苦脸地对《中国新时代》记者抱怨。  和北京大多数工薪阶层一样,甜甜妈妈休完产假就上班了,由于家中老人身体不好,所以在甜甜两岁时便被她送到幼儿园。“当时因为甜甜年龄小,很多幼儿园不收,最后只能送到方庄的一家私立幼儿园,包括赞助费每个月摊下来需要3,900元。”这对于甜甜妈妈这样一个普通
仿供春紫砂壶 顾景舟制  壶形仿知名的「供春壶」,即取老树瘿为形,树皮斑驳满身,纹理缭绕,壶身作扁球形 ,以瓜蒂形为盖。此壶古朴精工,泥色黄褐,表面凹凸不平,质纯薄坚实。形态朴质古拙,温雅天然,壶身轻巧端握舒适,出水流畅。化老丑树瘿为壶,大有返璞归真之意境。  汉方壶 惠逸公制  砂朱红泥制小壶,制器尤精,艳丽秀雅,比例端庄,嘴似方,贴身胥曲流畅,细方把透出灵气,口盖严密,钮方,粗砂细制作。器身较
秉持着开放创新的价值观,FESCO Adecco坚持在业务、技术、管理等维度求新求异,以创新为帆,迎风起航。  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是一个充满机会与挑战的大都市,让人无限神往。说到上海,因为有江南吴越文化与西方传入的工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无论是“夜上海”的悠扬旋律还是“东方巴黎”的浪漫时尚,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不仅如此,上海滩的遍地
亚洲开发银行提出一个人均每天消费4美元的标准,相当于消费25元人民币就属于中产阶级了,如果这样来看,拿低保的人也属于中产阶级。还有一些人提出10美元,每天60元人民币,现在农民工工资也超过每天60块钱了。这些标准对中国来说是太低了,但对一些收入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许又太高了  《中国新时代》:自80年代起,您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调查有哪些发现?  李实:我是1984年底进入中国社科院经济
德国经济前景众说纷纭  近日,德国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下调了本国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原因是全球经济前景趋于黯淡。顾问委员会称,预计2012年德国GDP增幅仅为0.8%,低于去年11月份预计的0.9%。  另一家德国研究机构德国智库哈雷经济研究院预计,德国2012年增速为1.3%,随后将于2013年回升至2.2%,2012年及2013年失业率分别为6.4%和6.1%。  之前,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