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时的主张:态度决定一切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abb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面之前,我们对董国强这个人还是相当陌生的,尽管知道他是艺术品市场里的行家,是匡时发起人之一并任总经理之职。对他的认识,主要来自采访前的案头工作。
  随着采访的进行,随和的董国强消解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拘谨,谈话更像是朋友间的聊天。
  


  
  《文物天地》:尽管晚了点,但我们还是祝贺匡时首拍获得圆满成功。自4月春拍结束以来,您有什么心得?
  董国强:谢谢!我的体会是,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做,把所有事情做到位了,自然就会得到回报。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天道酬勤。匡时首拍投入较大,回报也大。拍卖是现代服务业,良好的形象保证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靠规范的服务才能在业内立足。事实证明,业内已经初步认可了匡时。当然,经营品牌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事情。
  我也感觉到,新进场的买家和收藏家不会轻易到新公司买东西,因为公众对广告会本能地抗拒,在这种排斥心理下很难产生特别好的效果。许多拍卖公司都是靠多年努力才树立了一个品牌,匡时这个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方面,我们做好了思想准备。
  
  《文物天地》:2005年秋拍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波动,您为何选择此时进入?
  董国强:从着手创建匡时到春拍结束,也一直有朋友在问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有两点:第一、现在名满全球的传统品牌大部分至少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和他们相比,什么困难对我们来说都不是问题。我们今天面临的不过是市场的调整而已。此时加入,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信心和耐心。基于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我们的信心从未动摇。由于我们对艺术满怀一腔热爱,我们也有耐心把事情做好;第二、现在所谓的市场不好是指中国书画市场的价格变化,而油画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瓷玉艺术品的价格也蓄势待发——尽管我个人的专业是中国书画,但匡时要做的是一个综合的、成熟的拍卖企业。
  
  


  《文物天地》:行家经营拍卖公司,如何能获得业内和社会的认可?
  董国强:一个好的拍卖公司肯定要做到行业认可和社会认可。行业认可突出的是专业性,匡时具备专业能力。匡时的宗旨就是一定要做到规范,拍品严格把关,铸造公司的诚信。做不到诚信拍卖,拍卖公司就不会有个长久良好的发展。
  新公司没有专业人才是不可能取得成绩的。当然这有两面性,行家或者行业内人的来做公司,外界会质疑:经营者本身是行家和收藏家,做拍卖公司,会不会卖自己的藏品,是否有暗箱操作?我想,匡时的首拍回答了很多人事前的疑问。我们没有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拍卖,这基于公正的原则。如果在拍卖中有我的藏品我不敢保证做到公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抑制私欲的滋生。我不讳言,我想把匡时打造成一个艺术品拍卖业的品牌,我看重的是长期的,更大的利益,所以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文物天地》:您觉得,2006年上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有哪些变化?
  董国强:去年秋拍近现代书画交易滑坡,到今年春拍已蔓延到了古代书画和当代书画,造成了书画市场的整体疲软。表现之一是成交额降低,2004年春拍至2005年春拍,每到书画拍卖,不管是哪家公司,场里坐满了人,作品无论好坏都能卖出去——有些作品卖得好或者过热的画作是不正常的现象,是有一定的泡沫;表现之二是狂热的气氛没有了,买家趋于冷静。一些投机资金或被套住了,或是退出了。炒作成分少了,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好处。艺术品投资本身就是小范围内的,不可能是全民性的。市场淡下来,看热闹的少了,投机的人少了,而真正对艺术品热爱的人是不会考虑市场好还是不好的。这样的人会逐步成为市场的中坚。
  瓷器市场稳中有升,匡时春拍百万元以上的瓷器有13件,全部成交。这与我们的专业人员在行业内的良好口碑与人脉有关,瓷器市场相对书画来说发展的比较健康,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从今年春天到下半年、到明年,行业内一致认为瓷器市场将会有不错的表现。
  
  《文物天地》:市场中的精品价格保持稳定,对未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董国强:对。不能总是二流画家的作品卖得比一流画家贵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现象本来就不正常。要让市场回归到理性,回归到美术史的轨道上来,市场冷静之后我们都会看到,还是大家认可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文物天地》: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海派、京津派和岭南等画派作品的行情走势?
  董国强:当前市场现象是:海派作品价格回落,成交率低,而京津画派价格稳定,且成交率也很高。
  海派画家作品之所以回落,一方面是存世数量大,另一方面是从清末到民国,海派的很多书画家,作品内容多是重复创作,缺乏画家鲜明的个人特点。如果不看落款,很多海派作品几乎不好区分到底是谁创作的,不少作品受欢迎仅仅因为画得细、画得漂亮、市场好的时候外行参与的多,觉得漂亮、精细的画作值钱,而齐白石创作是几笔一幅,感觉就不值。将艺术创作量化本身就是错误和可笑的,又因为市场缺乏引导,所以这样的行画增值大,涨幅大。像吴待秋一生创作的绘画数以万计,每张有多大区别?但是这样的作品去年也卖到了几十万元,这本身就不正常。
  京津画派如萧谦中、金北楼等一些优秀画家的作品,在市场最热的时候没有怎么涨,因而在市场冷淡之时也没有下跌的空间。理性对市场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岭南画派对于中国绘画的革新有很大贡献,但是现在市场对它的认可远远不够。岭南画派的市场还是限于广东和香港,拍卖的地域性还是无法忽略的。
  
  《文物天地》:当代书画还处在炒作阶段吗?
  董国强:当代书画相对于近代和古代作品有些优势:它不存在鉴别问题,且能通过拍卖这种公开竞价的形式来提高市场对作者、作品的认知度。新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投资书画或者收藏书画几乎都是从当代书画开始,再慢慢转向近现代书画,转向古代书画。这也是一个收藏水平、认识过程不断提高的过程。
  不可否认,很多当代名气很大的画家与近现代二流画家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为何当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不次于近现代艺术大师作品呢?原因就在于当代书画的鉴别和宣传优势。从投资者来说,买当代书画放心——事实也是如此,投资也能得到回报——确实在涨价。
  这种情况也与收藏家的认识水平有关。我觉得目前中国真正具备收藏家素质的人太少了,好一点的是投资,更多的是投机。收藏书画,投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艺术品对于精神的回报,但是现在的状况是人们买画时根本想不到精神回报这一层。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对公众大多也是在利诱,热衷炒作5万元买到的东西卖到500万元。这些都折射出社会的整体浮躁。
  从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心古代、近现代的书画作品,但是市场是无法回避的。
  当代书画拍卖的瓶颈是如何规范。而书画创作周期短的特点,又使当代书画面临不好规范的问题。
  
  《文物天地》:从油画上看,当代艺术上涨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董国强:当代艺术的暴涨和国际潮流是一致的,在美国,卖的最贵的也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是国际现象。我们说与国际接轨,当代油画接轨接的最快。一方面,从创作而言,当代艺术品容易规范,因为创作的具体情况如作品数量、创作周期决定了艺术家很难不遵守与经纪方的合约;另一方面,在特殊社会背景下成长的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都很好。艺术创作和政治背景很难割裂开看,作品中表现出的政治色彩肯定是一件作品生命力的体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经历的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吸引了西方买家的目光的重要因素。
  当代艺术品中肯定有炒作,但要看是谁在炒作。三五个开画廊的人炒一个画家,随时都有崩盘的可能,但是西方基金介入就截然不同了。我认为当代油画市场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毕竟与中国艺术品的海外价格和西方当代艺术品的价格相距甚远。
  
  《文物天地》:您对2006年下半年的书画市场怎么看?
  董国强:市场正处于恐慌期,表现在行家不敢伸手,不知道跌到哪天,哪里是谷底。这就导致买气不旺,他们不买,很多初入市的买家也不敢伸手了。火爆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地举牌竞价,而今一个近代画家作品卖几千万元的神话很难发生了。买家趋于理性,而理性就会使买家有所选择,选择什么东西买,什么东西不能碰。
  我想,秋季的市场,在冷静的同时,有胆略、有眼光的人会参与投资。我认为现在已是进场之时——有些拍品已跌到1993年、1994年的价位了,下跌得没有道理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买?艺术品价格降了,但艺术品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永远不会下降。我相信通过半年的时间,有头脑的行家会通过分析思考做出明智的判断。对拍卖公司来说,拍品基数也要下调,走求精求专的路线。
  
  《文物天地》:从拍卖图录看,外国拍卖公司做得精细,提供的资料详实可靠,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买家。相比而言,中国大陆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简单而缺乏专业性。
  董国强:在图录制作方面,我们力求将一件拍品所有的资料交待清楚,值得配写研究、鉴赏文章的我们都请专家撰文。别看中国艺术品拍卖发展了十多年,但市场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参与其中的人并非懂行的人,而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新行业,必须要经过一个市场培育、教化的过程。中国大陆拍卖公司更多地是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去做更多让买家认知拍品及其背后的文化的培育工作。一般的产品推广,前期肯定是市场培育,包括市场调查、市场引导,然后才能赢得客户,获得成功。而我们艺术品拍卖起步主要是靠国内大量的公私存货把海外买家引来。其实,市场教育做的远远不够。
  拍卖是一个烦琐的过程,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制作的拍卖图录,如果做到拍卖后还能被人们保留就已经算是成功了,这种情况也是对拍卖公司工作的认可和劳动的回报。“一次性”的拍卖图录,是资源的严重浪费。
  
  《文物天地》:书画、瓷杂和油画三分艺术品拍卖市场,这三个板块的理想状态应是什么样的?
  董国强:2005年以前,书画占60%,瓷器占35%,油画5%。油画从2005年突然爆发,瓷器我认为也在往上走。从今年春拍表现看,基本是书画占50%,油画和瓷器合占另50%。
  这个比例应该是合理的。过去是书画一枝独秀,我想书画市场慢慢的回升,还会占很重的比例,这是正常的。油画和瓷器毕竟作品数量有限。
  
  《文物天地》:现在很多人提一个观点,即十多年的艺术品拍卖,将国内的货掏空了。据说匡时春拍的拍品三分之二是海外回流文物,这个现象也不是一家拍卖公司的问题了,怎么看待这种情形?
  董国强:国内确实很难再找出多少年没有卖过东西的藏家了。如果拍卖公司想推出一批从未露过面的拍品,只能到海外去找,这是事实。
  海外中国艺术品之所以回流,除了国内艺术品行情好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持有人对其喜爱的程度远不如上一代人了。海外中国艺术品回流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有经济实力使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归;另一方面,海外中国艺术品的回流,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削弱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在日本,中国传统文化深植于日本文化之中,而大量中国艺术品回流,说明了现在的日本人与中国文化产生了隔膜。自明治维新起,日本政府就施行“脱亚入欧”的政策,以变成西方国家为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去中国化的速度加快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其中,中国艺术品就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大量中国艺术品回流,肯定会弱化中国文化的传播功能。
  
  《文物天地》:您是怎样进入艺术品市场的?
  董国强:我始终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亚于任何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肯定不够,但非常热爱。从小受的教育,读的书也是传统的。我对国粹,如诗词、京剧、昆曲、书法、篆刻都很喜欢,而且也曾在全国书法展上获奖。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热爱,所以我不觉得累,而是享受,结果也并不重要。
  上世纪90年代,我开公司赚了些钱。那时,内地艺术品拍卖刚刚兴起,初进市场,看到齐白石、吴昌硕这些我从小敬仰的大师的作品,一副对联才卖一万元,一张普通水墨画才卖三四万元,价格太低廉了!当时买时也没有想过是否值这个钱,能不能卖,完全是自发的。买到一定程度资金链断了,就必须卖一部分,而恰恰周围有很多朋友也希望买,我也引导了一些人,也感染了周围一帮人,这样慢慢帮别人来买和卖。
  
  《文物天地》:怎么看待艺术市场里的行家?
  董国强:行家很难界定。笼统地说,通过艺术品交易获利的人可以称为行家。平常说的行家,首先认为这个人必须具备技能,会鉴别真伪,现在不是这样,只要从事了就被称为行家。行家也可以细分,一种人就像我这样,初衷是喜欢,买到一定程度后变成行家。还有纯粹将买卖当成生意做。两者之间并无境界高低之分,都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有贡献。
  行家是支撑市场的最主要力量。市场疲软?首先反映出来的是行家不敢伸手、他们的恐慌造成了市场整体疲软。
  收藏家也依靠行家,依靠行家对拍品真伪和价格把关。应该说,行家对市场作用比拍卖公司要大。行家在市场上起着主导作用,行家手里的钱决定了市场的兴衰。
  
  《文物天地》:2005年5月10,您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饱含深情的《怀念秦公》一文。据我们所知,你与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原总经理秦公先生是多年的朋友。在与他的交往中,您有什么收获?
  董国强:我与秦公先生交往时间并不长,大概七八年的时间。
  对我而言,与秦公交往的主要收获就是: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最根本一点是需要无私。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无私才能公正。
  
  《文物天地》:做好一个拍卖公司,除了提供好的拍品以外,还有什么社会责任?
  董国强:从事艺术经营行业十余年来,这个行业带给我精神上巨大的快乐,我一直坚信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幸福的。
  作为服务中介,拍卖企业有多大社会责任?关键要看做拍卖的人。我自认为是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从事的工作与文化相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了解、热爱并且敬畏,因为热爱,我们全力以赴,因为敬畏,我们不会去亵渎。匡时依靠所有能依靠的力量,力争将误差率降到最低。我相信匡时有有这个眼光、能力和人脉关系。
  拍卖公司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做到公正,公正才能公平、公开,才能有诚信。拍卖公司要做到这点,即便其他方面有失误、疵漏,也能赢得客户谅解。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匡时的态度和做事是认真负责的,也是我们坚持并为之努力的。
  每一个尊重艺术的人,应该得到行业的尊重;每一个尊重文化的人,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匡时的主张。
其他文献
自南昌溯赣江而上,行六十公里即至丰城。丰城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盆地南端,赣江自西向东斜贯全境。境内湖溪遍布,水网发达;丘陵与低山连绵不断,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洪州窑遗址就坐落在这里。  洪州窑最早见于陆羽著录的《茶经》,唐代就已闻名全国,是我国唐代六大青瓷名窑和我国青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址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在制瓷工艺方面多有创造,较早地掌握了点彩装饰技法、使用
期刊
12月12日,第四期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的7个专场圆满结束,总成交8807万元。  中国书画专场总成交7237.3万元,成交率79.7%。从整场成交来看,古代书画仍然是市场追逐的热点,并继续呈现出上扬的趋势。同时,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中,非理性竞投的因素也越来越少。另外,关注古画的人群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主要是海外买家活跃在拍场上,现在随着国内买家对古画的重视、理解和认同程度的提升,逐步成为
期刊
继2003年、2004年之后,2005年中国古陶瓷拍卖市场呈继续走强的趋势。不但上海、北京等各大拍卖公司再创业绩新高,天津、杭州、无锡、厦门、云南等地拍卖会或竞买会,也都表现抢眼;欧美、香港拍场都受了中国大陆的影响,拍品数量增加,拍卖场次增加,成交价也不断被刷新。    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屡创高价    过去的2005年,中国瓷器拍卖在国际市场屡创高价,精品纷呈。 5月2日,香港苏富比以4492万
期刊
2005年岁尾的秋拍,一向被内地各拍卖公司视为重头戏的书画拍卖不见了往日成交火爆的场面,人气低迷,成交渐冷,除了个别专场成交率达到90%以上外,大部分在50%—80%之间徘徊,行情出现回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进入2006年,各拍卖公司纷纷推出迎春拍卖为春季大拍预热,但从成交结果看,成交率多在60%左右,市场人气并未复苏。唯一的亮点是油画行情被激活,启动飙升行情。    市场为何遭遇寒流?原
期刊
中国书画在内地拍卖会上遭遇寒流,艺术品投资人在一掷千金的冲动过后转入持币观望。业内人士分析,大量资金暂时还不会撤出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是投资回报的诱惑,另一方面就是庞大的收藏群体依然承托着无限商机。  纵观内地收藏人群的结构,近30%的人是集邮和集币的忠实拥趸,另外很多人通过收藏钱币邮品之后又涉足其他项目,但对邮币市场始终保持关注。如此巨大的买方市场,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拍卖业界而言,无疑是一个众人瞩
期刊
作为经典样本的秋季拍卖    2005年的中国油画市场一路走红,在艺术市场中独树一帜。秋季大拍的市场交易情况,可谓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时段。此季拍卖不仅持续了春季拍卖的旺盛走势,更在年度艺术品市场中表现出“笑傲江湖”式的英雄气概。从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到香港、纽约,各大拍卖行陆续在秋季推出了与中国油画有关的专场拍卖,急速地推高了中国油画艺术市场的整体价格。  单从2005年度的秋季拍卖情况来看,
期刊
预测书画市场,对笔者而言,这个题目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相当的风险。因为一是舂拍具体情况不清,无法做到知己知彼;二是拍卖在即,市场不久即作出验证。既然推脱不掉,只能勉强操刀,读者自会作出判断。  基于我对书画市场“近期震荡式整理,远期螺旋式攀升”的总体认识,从2006年春拍开始,调整、巩固将取代此前的高歌猛进,成为市场主旋律。通过整理、淘汰、清洗、选择,消化和缓解市场累积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赝品泛滥
期刊
自金石学于宋代诞生,收藏青铜器便成为官宦文人的一种渴望,到20世纪初20至40年代达到了顶峰,“吉金”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为了学习青铜知识,吉金书籍成为了当时的抢手货。进入21世纪初,与上个世纪初的情形相同,青铜器成为收藏热中不可小觑的一项,了解学习青铜器的有关书籍应该是必要的。  青铜器书籍可按读者的需要来划分:青铜器专业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几个方面,如收藏者又分为青铜
期刊
2005年11月18日,第二届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馆隆重开幕,推出“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十大名家代表人物展”、“中央美院博士生研究生展”、中央美院教授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展”、“陕西名家专题展” 、“湖南名家专题展”和“实力派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等。许多艺术家、收藏家都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这一盛会。  “天下第一驼”是香港《大公报》对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
期刊
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使许多企业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金。这些钱总不能存在银行或埋在菜地里吧?在投资渠道上,储蓄呈负利率;债券利率低,存期长;股市虽略有上扬,但依旧低迷;房地产价格虚高,泡沫成分太多;黄金价格飘忽不定。怎么办?投资文物艺术晶的高回报率无疑是一个诱人的渠道。    拍场买家主体及资金构成    中国高价艺术晶的频繁刷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活跃。艺术品市场是投资者正在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