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功能,而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因此,发掘语文激情,点燃师生激情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要务。
激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学不仅要体悟作者的情感,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更要投入巨大的热情,满怀激情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掘语文的情感因素。
激情是诗歌的生命,屈宋陶谢、李杜苏辛,他们诗词中的感情因素无须多说;就是散文,传统的名篇中以情动人者也不在少数: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披肝沥胆,情见乎词。读后便可看出作者的人格、胸襟及其高洁的灵魂。它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所蕴含的感情是纯真的、热烈的、美好的。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再现作品中的感情因子,不能把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趣、理趣、象趣、谐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可喜可乐、可恼可恨、可鄙可弃、可笑可怜、可悲可叹、可歌可泣或啼笑皆非、悲喜交集、百感交加,学生自然会觉得干瘪刻板、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必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激情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以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基础,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为框架,以激情洋溢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教学语言为表现形式。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应该具有表现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富有激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文学文化常识和语文基础知识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充沛的人文思想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中去,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和掌握,从而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并且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获得启迪和教诲,培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为此,语文教师应当灵活调控教学语言的节奏和音调,使教学语言充满激情,富有艺术感染力。那么,语文教师的激情来自哪里?
激情源于对教育的热爱 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珍爱,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便是激情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世界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时代特色,铸造民族灵魂,责任重于泰山,使命无上光荣。语文教师如果能体会到这些,就会体味到语文教学的快慰与满足,就会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倾注于教学工作。有了这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职业自豪感,就会释放工作的压力,激发无穷的动力,发挥自身的潜力,迸发教学的活力,教学时必定会热血沸腾,热情洋溢,激情奔放。
激情来自对学生的关爱 教师的关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从学生方面来说,每个学生内心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是学生校园生活中基本的心理要求。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真心关爱学生,主动走近学生生活,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走进学生心灵,读懂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备课时不仅重视备教材,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激发教学的热情与欲望;还会注重备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用心揣摩教学方法,全心投入语文教学,从而激发内在的情感动力,点燃教学的激情,燃烧教育的梦想,忘我地忘情地陶醉和沉醉于教学之中。
激情来自于教师的志趣 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爱好多样,兴趣广泛,情趣高雅,性格开朗,胸怀豁达,情操高洁,理想宏伟,志向高远……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拥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保持昂扬奋进良好愉悦的精神状态,坚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生追求,坚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更应该是内涵丰盈,头脑灵活,反应机敏,幽默风趣,诙谐洒脱,热情奔放,激情飞扬。
激情来源于教师的自信 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语文教师对自身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所教内容的充分自信。语文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做文本作者的“知音”,全面吃透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文本情感,深刻领会作者意图,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并且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才会成竹在胸,对教学内容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深沉睿智,挥洒自如,也就自然能做到激情迸发、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生动感人。
总之,语文教学的激情不是肤浅表层的张扬,也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它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因此,激情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
激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学不仅要体悟作者的情感,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更要投入巨大的热情,满怀激情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掘语文的情感因素。
激情是诗歌的生命,屈宋陶谢、李杜苏辛,他们诗词中的感情因素无须多说;就是散文,传统的名篇中以情动人者也不在少数: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披肝沥胆,情见乎词。读后便可看出作者的人格、胸襟及其高洁的灵魂。它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所蕴含的感情是纯真的、热烈的、美好的。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再现作品中的感情因子,不能把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趣、理趣、象趣、谐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可喜可乐、可恼可恨、可鄙可弃、可笑可怜、可悲可叹、可歌可泣或啼笑皆非、悲喜交集、百感交加,学生自然会觉得干瘪刻板、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必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激情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以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基础,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为框架,以激情洋溢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教学语言为表现形式。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应该具有表现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因此,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富有激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文学文化常识和语文基础知识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充沛的人文思想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中去,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和掌握,从而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并且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获得启迪和教诲,培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为此,语文教师应当灵活调控教学语言的节奏和音调,使教学语言充满激情,富有艺术感染力。那么,语文教师的激情来自哪里?
激情源于对教育的热爱 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珍爱,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便是激情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世界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时代特色,铸造民族灵魂,责任重于泰山,使命无上光荣。语文教师如果能体会到这些,就会体味到语文教学的快慰与满足,就会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倾注于教学工作。有了这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职业自豪感,就会释放工作的压力,激发无穷的动力,发挥自身的潜力,迸发教学的活力,教学时必定会热血沸腾,热情洋溢,激情奔放。
激情来自对学生的关爱 教师的关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从学生方面来说,每个学生内心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是学生校园生活中基本的心理要求。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真心关爱学生,主动走近学生生活,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走进学生心灵,读懂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备课时不仅重视备教材,准确把握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激发教学的热情与欲望;还会注重备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用心揣摩教学方法,全心投入语文教学,从而激发内在的情感动力,点燃教学的激情,燃烧教育的梦想,忘我地忘情地陶醉和沉醉于教学之中。
激情来自于教师的志趣 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爱好多样,兴趣广泛,情趣高雅,性格开朗,胸怀豁达,情操高洁,理想宏伟,志向高远……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拥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保持昂扬奋进良好愉悦的精神状态,坚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生追求,坚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更应该是内涵丰盈,头脑灵活,反应机敏,幽默风趣,诙谐洒脱,热情奔放,激情飞扬。
激情来源于教师的自信 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语文教师对自身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所教内容的充分自信。语文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做文本作者的“知音”,全面吃透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文本情感,深刻领会作者意图,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并且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才会成竹在胸,对教学内容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深沉睿智,挥洒自如,也就自然能做到激情迸发、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生动感人。
总之,语文教学的激情不是肤浅表层的张扬,也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它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因此,激情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