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西平技艺绵延 匠心守望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feng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省十大民间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成都漆器制作的顶尖人物和代表性人物。
  作品整体采用楠木为木胎,图案为汉代云纹,运用成都漆器已延续千年最古老的雕漆填彩工艺,是现今极难见到的古老传统工艺。整套漆器器型大气,线条细腻流畅,雕工娴熟,所有线条一气呵成,髹漆技术高超。在整个胎体进行髹漆数遍后,再在漆上雕刻再填色打磨平整抛光。这种古老的雕填工艺要求技术必须娴熟,髹漆与雕工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稍有差错无法弥补。现在,此技法已少有人能够制作,因此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已是花甲之年的宋西平老师完全没有老者的倦态,在漆艺的世界中,她是一位灵动的魔术师,将流动的稠漆和静态的木料打造成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1972年,宋西平到成都工艺美术研究所参观,漆器车间女工围坐花台在各种盘子上雕刻牡丹花纹和龙凤纹的场景令她激动万分。从此宋西平进入了成都工艺美术研究所漆器车间,成为了文革后第一批招收的八名艺徒之一。
  进厂后,宋西平师从成都漆器工艺大师陈春和学习成都漆器雕花填彩工艺技法和髹漆工艺。漆艺学习如果只凭初见时的一腔兴趣是难以坚持的,做漆器不仅很脏很累,而且还要忍受皮肤过敏的痛苦。刚进厂几个月的宋西平全身长满了漆痱子,脸肿的像刚出锅的馒头。医生建议宋西平放弃漆艺的学习,但因为热爱漆艺,加上不想令師傅失望,宋西平咬牙坚持了下来。天赋加努力,宋西平很快成为了成都漆器的生产骨干。
  成都是中国漆艺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成都漆器艺术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文饰斑斓、色彩亮丽。从战国时代起,由于四川因盛产生产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因而开始成为著名的漆器制作基地。其中,成都的漆艺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故而成都成为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并且享有“中国漆艺之都”的美誉。
  宋西平作为成都漆艺传承人,她对漆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宋西平认为,漆器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不是单纯的一门技艺,它是木工艺、漆工艺与装饰工艺的完美结合,也因此漆器被列为特种工艺。它的制作工序相当繁复,周期长久,对于大漆的掌握要求很高。大漆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现暖黑色,能入漆的颜料有朱砂、银朱、赭石、石黄、石青、石绿、铅粉、煤烟等,再加上运用泥银、泥金,镶嵌金属、螺钿、宝玉石等。大漆髹饰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是以华丽缤纷、雍容精致的面貌存在的,使之最终成为像蚕丝和陶瓷一样闻名天下的中国独特元素。大漆髹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积淀的永恒隐喻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价值,成就了它无可取代的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这种无与伦比的品质也是漆器制作虽然耗工繁巨,却几千年不间断地被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宋西平谈到自己数十载坚守漆器工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爱,我的生活中离不开漆器,只要有时间就是在做漆器,做了一辈子,停不下来,也放不下了。二就是责任,将漆艺传承下去的责任。如今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经过十多年的宣传推广,很多年轻人开始了解漆器、认识漆器。看到年轻人对漆器的热爱,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更多的开始关心自己的生活品质,所以对艺术品的需求也逐步增多。宋西平在创作理念上紧跟时代步伐,制作漆器时不只是制作摆在家中仅供观赏的漆器,而是结合市场的需要,开发能进入人们生活中的实用漆器。如跟茶艺结合的茶器、能日常使用的餐器、可以插花的花器、文房四宝类以及棋玩类的漆器,甚至适合一些年轻女性喜欢配搭的服饰、首饰等。
  关于成都漆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宋西平认为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在器型的设计上创新,而并非对传统技法进行创新,非遗的传承就是要传承这古老的技法,要保留好我们成都漆器的最具特色的雕花填彩、雕锡丝光的工艺,一定不要被同质化,把成都漆器的特色给丢了。
  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宋西平老师这一份对漆艺始终如一的赤子匠心。这种对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国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文化底子。
其他文献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就职于乐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已出版文学作品:纪实文集《布金满地——神秘的峨眉山佛门传奇与揭秘》(第一部、第二部)、《藏地八千里》(一、二);长篇歷史小说《最后的大佛》《藏茶秘事》;文集《即将消失的文明》;非虚构性文学作品《外来文明的印记:中国
“黑毛黑,白毛白,圆圆胖胖惹人愛,攀得高,爬得快,嫩竹野果当饭菜。”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动物?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大熊猫。  它们的身体圆乎乎的,短胳膊,短腿,短尾巴。尤其是尾巴,比兔子尾巴都要短,就像一个黑毛球。熊猫的毛色黑白分明,尤其是它的眼睛就像没有睡好觉一样,有非常大的黑眼圈。妈妈经常教育我,要睡好觉,不然就有熊猫眼了。  大熊猫动起来非常可爱。有一次,我去动物园还看见熊猫在跳舞呢:它们直立着圆
何万敏不仅从人类活动的历史来衡量地理风貌,他更从自然地理在时间长河中形成的本身的历史来倾诉。  何万敏多年来行走凉山大地、考索人文地理的文集近日将要结集出版了。锦绣凉山,因这部涵盖历史地理的大书,所以其“锦绣”的意义益加凸显。  万敏这部作品,委实是值得一再品味的文字,内含描述、判断和观察,其创作天赋和观察心得往往信笔写出,左右逢源,不择地而出。在这部作品中,他以学术的方式进入,以文学的方式结裹,
小时候喜欢冬天是因为冬天里的雪,那时候雪下的很大,整个大地都成了一片银白色。我喜欢在下雪的时候牵着妹妹的手在雪地里奔跑,听着脚下踏出的“吱吱”声,时而扑倒在地,像是穿上了一件洁白无瑕的棉袄。积雪发出的声音,宛如一首美妙的旋律。仰望天空,这时的太阳并不刺眼,想来定是被大地的白掩盖光芒后,觉得羞涩起来了。这时的天空中最美的应该算是朵朵白云了,它们宛如天空中的雪人,开心地舞动着。远处的山上,杉树不再像往
在我上幼儿园时,园门口有一棵高大的黄桷树,老师告诉我们,这棵黄桷树已经有100多岁了。站在树下往上看,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云蔽日,偶尔有几缕阳光从叶缝中穿过射在地上,像无数的星星眨着眼睛,美极了。我和小伙伴们都喜欢来这棵树下乘凉、玩游戏……我们都觉得它是世界上最棒的阳伞。  黄桷树的树干粗壮,上面有凹凸不平像眼睛一样的花纹。远远看去,像一位老人正凝望着远方。黄桷树的地表根露出地面,向四周发散开,很像章
春天是香香的,  桃花开放了,  小蜜蜂欢快地采蜜,  她说:“好香的花儿啊!”  春天是黄黄的,  油菜花黄了,  农民伯伯快乐地劳动,  他说:“好黄的油菜花啊!”  春天是动听的,  小鸟唱歌了,  大树伯伯高兴地鼓掌,  他说:“好好听的歌声啊!”  春天是幸福的,  小朋友们都换上了新装,  他們在快乐地玩耍!
年轻的母亲  扒出半袋奶粉  一块破布,当作床单  帳篷如雨后蘑菇  生长在废墟  有着好听名字的两姐妹  来年青山绿水  梦  房间里一张床  她躺上去  一边是梦中,一边是窗外  哪一个才是真实?  它们都在发生,在两个空间里  沉浸在梦中,试图回到现实  它们都在发生,生活照常进行  梦境让她受困于孤岛,两条平行的路  没发生的更加真实,她相信  这唯一的可能性
“眼睛在一侧,身体能变色,住在海洋里,幸福又快乐!”卢苏无聊地在海里游荡,嘴里唱着自己编的顺口溜。这样每天钻进沙子里等待猎物送上门的日子,实在是无趣极了。  卢苏是一条比目鱼,他的一只眼睛刚刚移动到头顶,所以,他能看到的世界与其他的比目鱼有一点点不同。他喜欢海里的阳光,一缕缕像拉直的金色的细海藻。他喜欢傍晚轻轻吹拂的海风,露出海面的眼睛可以看见满天眨眼的星星。他还看见海边有两个追逐嬉戏的孩子,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