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劳动就业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社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都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仍表现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内蒙古 就业 产业结构 现状分析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西部具有很强代表性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增速都处于西部地区前列。目前,内蒙古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已经超过全国总体水平。可以说,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正处于迅速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带动就业结构的演进变化,这就要求二者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和相互协调,以保障地方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内蒙古地区劳动就业和产业结构现状,对于正确判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地区劳动力规模和就业现状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到2010年内蒙古总人口为2470.63万人。其中,15-64岁的人口为1935万人,占总人口的78.3%;65岁以上的人口为186万人,占总人口的7.5%。所以从数量和结构上看,内蒙古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年龄结构很轻。这一方面表明,内蒙古正处于人口的红利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内蒙古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如果经济不能保持较快增长,或者经济结构不够合理,都会使社会就业出现较大困难。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区就业人口总计1184.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81万人,两者相加约1205.51万人。2010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就业总体水平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我国目前关于失业和就业的统计数据是不完全的,自由从业者和未登记失业者都未包括在就业或失业人口之内。所以,内蒙古地区2010年的劳动力规模应该大于1205.51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与登记失业率也有一定差距。
  从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来看,2010年,内蒙古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构成比例为48.20:17.41:34.39。如果按城乡来划分,城镇就业人口465.2万人,乡村就业人口719.5万人,二者之比为1:1.55。也就是说,约有39.2%的就业人口在城镇,而约有60.8%的就业人口在乡村。详见表1所示。
  表1 2005-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将逐渐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即所谓的配第-克拉克(Petty-Clark)定理,且被各国实践所证明。根据经济理论的划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上可以分成传统型、发展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如表2所示。当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在50%以下,而第二产业在25%以上时,产业结构处于发展型水平,标志着社会经济进入较高的工业化水平。据此可以看到,内蒙古的现有就业结构已经实现由传统型向发展型历史性转变,但距离现代型就业结构还有较大差距。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还很高,比现代型标准高出30%以上;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低。因此,内蒙古地区总体就业结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表2 就业人口结构类型
  资料来源:王春枝. 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5(2)
  另外,近几年来内蒙古地区劳动就业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如表1所示。与2005年相比,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第一产业下降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在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在上升,而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在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方面,城镇就业人口中,国有单位就业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但是乡村中的私营和个体就业比重在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乡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造成的。与全国比较来看,2010年,全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36.7:28.7:34.6,内蒙古地区劳动就业的第一产业比重高出全国11.7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要低1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低了0.2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
  图1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生产总值构成比较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
  以上情况说明,内蒙古地区社会就业表现出两大有利趋势,一是第一产业在下降,二、三产业在上升,就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二是国有单位就业比重在下降,非国有单位在上升,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在优化。这表明,内蒙古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就业的市场化水平也明显改善。但是,内蒙古社会就业水平仍然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而且差距还比较大。
  二、内蒙古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72.0亿元,第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9.4:54.6:36.0,与2005年的15.1:45.5:39.4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上升较多,而第三产业则出现了下降局面。2010年,全国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10.1:46.8:43.1,相互比较可以发现,内蒙古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略低于全国总体水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整体水平7.1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
  图2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生产总值构成比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http://www.nmgtj.gov.cn/NianDu.asp
  这表明,内蒙古近几年第二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化脚步加快,产业结构正在迅速向较高水平提升,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这对于内蒙古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是不利的,也会制约就业水平提高及就业结构的优化。如果与就业结构相对比,就可以发现内蒙古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高于全国,而产值比重相当;第二产业则相反,就业比重低而产值比重明显高于全国。这充分说明内蒙古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而第二产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吸纳劳动力就业十分有限,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这与近年来内蒙古煤炭、电力和机械制造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一致的。根据统计资料发现,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内蒙古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以上,其后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2005年,已经达到了69.7%,2010年重工业产值为11374.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1%,重工业比重进一步上升,这对于社会就业是十分不利的。
  当然,内蒙古人均草场和耕地面积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并且随着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内蒙古第一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和前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会进一步下降,而在产值比重上高于全国水平应该是正常合理的。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内蒙古的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已经远高于第一产业,并且还会进一步提高。
  三、内蒙古就业结构现状的国际比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按着一定的经济规律演变的。产业结构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并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产值的主导地位是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劳动力就业分布重心也逐渐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只是各国或地区转变的速度和具体比重不同而已。
  内蒙古的就业结构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根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美国人均产值47745.3美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仅为1.4%,第三产业为78.0%;巴西人均产值10774.7美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19.3%,第三产业比重为59.1%;南非人均产值7291.8美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8.8%和64,9%。虽然,由于发展因素和条件的不同,就业结构存在一定差距是正常的。但是,内蒙古与人均产值相当的南非相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了30个百分点。与其他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内蒙古都明显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低的问题。详见表3所示。
  表3 2010年内蒙古与全国及部分国家就业结构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整理得到。
  注:美国、南非就业数据为2007年;巴西就业数据为2006年;人均产值按2009年中人口计算得到。
  四、结论及建议
  内蒙地区古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二者总体上还落后于全国水平,也明显落后于世界上相对发达的国家。而且,其就业结构优化速度要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这对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内蒙古应该注意协调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就业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
  (一)积极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发展各类教育
  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的基础。所以,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就业的根本保障之一。同时,要协调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避免结构性失业的大量存在。
  (二)改革阻碍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制度因素
  努力减少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工作的种种限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各类社会保险能够在城乡间顺利地接续转移,积极引导和创造条件使向城镇转移的劳动人口逐渐在城镇安居乐业。
  (三)积极支持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发展
  企业是社会就业的最终载体,没有大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社会就业的增加和改善。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好选择,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成本相对较低,一般会成为社会就业的最主要载体。
  (四)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研究表明,重工业发展是影响社会就业的重主要因素,虽然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却在总体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不过,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与就业量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保持社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应积极鼓励第三产业投资,促进第三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五)大力加强劳动力培训工作
  政府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对低学历和低技能的青年劳动力进行培训。这要求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增加公共投入,积极而持续地将培训工作推进下去。
  (六)鼓励就业服务业发展,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
  政府部门和各类就业服务企业要加强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就业信息发布,促进就业信息的及时传递,引导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向的转变,千方百计增加社会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5-9,2012-8-4.
  [2]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EB/OL],2012-2-12, 2012-8-4.
  [3]Fisher A. G. B..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duction [J]. Economic Record,1939(15) .
  [4]Clark Colin.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 Macmillan,1941.
  [5]王春枝. 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5(2) .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EB/OL],2012-8-4.
  [7]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EB/OL],2012-8-4.
  [8]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EB/OL],2012-2-12, 2012-8-4.
  [9]王帆.关于我国社会就业问题的中长期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 略, 2011(27) .
  [10]周源,马煜天.我国产业结构演化与就业关联性实证 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 .
  [11]李文星. 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x[J].当代财经, 2012(3).
  责任编辑:康伟
其他文献
期刊
日前,TfS董事会在上海隆重举办万华化学入会仪式,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万华化学常务副总裁寇光武、采购部总经理钱兆刚及来自巴斯夫、拜耳、赢创、科思创、汉高、瓦克
11月,Suede在其官方网站上平静地宣布解散,淡淡说了一句“See you in the next life”,令人肝肠寸断。 Suede的美,有如罂粟花:外表艳丽、诱惑力十足,同时很容易让人上瘾。这
期刊
日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上海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回暖,二季度回升趋势会更明显,货币政策则会更加注重在稳增长和控物价中寻求平衡。连平表示,虽然工业和消费表现弱于市
<正> 提到媒体,大家马上就会想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要说起现在刚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流媒体,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它同平常我们所说的媒体有某种关系。其实,所谓的流媒体同我们
8398:不要等到手机丢了的时候才懊悔……
我是一个很懒的人,不管大事小事都不去想,怕麻烦自己。本来像买房子这种大事一定得慎重,但我的这套房子却来源于一句信口开河的玩笑。 记得那是一个周六,我和几个朋友玩扑克,
期刊
高盛投资管理部董事总经理哈继铭近日表示,2月份CPI主要是受春节等因素的影响,3月CPI随着春节因素消失而回落。此外。国家大力整治公款消费等举措在抗通胀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
如果你自认为自己相貌出众或是才华横溢,那么你就可以随时申请加入我们的新贵俱乐部,我们将随时欢迎你的到来!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11月17日发布消息称,1—9月,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51.04亿元,同比增长24.01%,高于上半年3.11个百分点: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17%。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