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荧光PCR检测HIV前病毒DNA及其在婴幼儿HIV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双重荧光PCR检测HIV前病毒DNA的方法,并应用于婴幼儿HIV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采用TaqMan技术,组建针对人类核糖核酸酶P(RNaseP)和HIV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基因的双重荧光PCR体系;采用TA克隆技术构建pTG19-T重组质粒作为模板进行该方法灵敏度的评价;采用11例已知健康人的血样和98例已知HIV感染者血样进行该方法的特异性验证;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浙江省各地妇幼保健医疗机构上送的96份婴幼儿样本,用新方法进行HIV的早期诊断,并将检测结果与罗氏HIVDNA定性检测试剂盒作比较。结果双重荧光PCR新方法能特异性检测HIV前病毒DNA,特异性为100%,检测灵敏度为100拷贝/反应;新方法和罗氏HIVDNA定性检测试剂盒检测96份婴幼儿样本,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经济便捷、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易于推广,有望用于婴幼儿HIV早期诊断.并为HIV前病毒DNA的检测提供了一个通用技术平台。

其他文献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隐球菌属,是临床上的致病真菌,可致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患者发生新生隐球菌病,与艾滋病有一定相关.宽大的荚膜是其典型形态学特征及临床分离鉴定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实验中对获赠自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部真菌研究所的新生隐球菌进行传代培养时发现有2株菌(IFM56803和IFM56743)发生了显著的表型变异,出现光滑型(SM)及黏液型(
期刊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2012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虽然艾滋病的蔓延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2011年,全球新发感染人数仍然高达250万,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也高达170万,其中黏膜性途径传播成为HIV感染的重要方式[1].HIV对机体造成的免疫损伤并不局限于血液系统,亦可影响黏膜免疫系统,特别是肠相关淋巴组织(MALT).有证据显示:无论通过黏膜途径抑或血液途径,HIV-1感染后总是最先在
期刊
目的 比较E-test法和肉汤微量稀释棋盘法(CB法)检测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并与时间杀菌曲线对比的观察.方法 选择31株泛耐药(PDR)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进行体外试验,分为替加环素、可立其丁、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单用和两药组合,亚胺培南+替加环素+阿米卡星三药组合也由CB法测试.这些测试的结果与时间杀菌曲线进行比较.结果 亚胺培南+可立其丁、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能检测到协同作用.培养基中加入抗菌药物的E
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的高流行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流行的最有效措施.近年来针对我国乙肝的流行特点,在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和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我国研究并提高了乙肝疫苗的质控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同时开展了多种新型及新剂型乙肝疫苗的研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控制我国乙肝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我国乙肝疫苗应用和研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述评。
期刊
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可引起从皮肤黏膜到内脏的广泛感染.白念珠菌从形态观察为双相真菌,有酵母相和菌丝相,其中菌丝相更易黏附入侵宿主组织,是该菌在体内的主要致病形式.DCs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处于非成熟状态,一旦摄取抗原或接受某些因素刺激,DCs就会发育成熟,通过多种因素可诱导T细胞向不同类型Th细胞分化,形成抗感染免疫的起点和调节点.本研究通过将粉碎后白念
期刊
目的 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乌鲁木齐地区2011年度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7种病毒性病原的感染情况。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5岁及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15份,PCR法检测腺病毒(AdV),RT-PCR法检测轮状病毒(RV)、爱知病毒(AIV)、人双埃可病毒(HPeV)、杯状病毒(HuCV)、肠道病毒(EV)、星状病毒(AstV)。结果315
目的 构建稳定的乙型脑炎病毒(JEV)疫苗SA14-14-2感染性克隆.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把SA14-14-2全长 cDNA克隆到质粒pACNR中,并以其为模板转录RNA,将RNA电转导入BHK21细胞包装病毒,用蚀斑实验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对病毒进行传代实验及序列分析,并比较恢复病毒和疫苗株在蚀斑大小、神经毒力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酶切及测序表明质粒模板成功构建,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恢复病
目的 构建一个易检测且灵敏度高的丙型肝炎病毒(HCV)细胞感染模型,为HCV致病机制的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一个有效的体外细胞培养体系.方法 利用重组PCR技术在HCV的非结构蛋白NS5A的C端引入优势突变点V2440L,然后在其RsrⅡ酶切位点插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报告基因,基因测序及酶切鉴定重组基因序列构建成
我国自引进用重组酿酒酵母菌重组表达HBsAg 亚单位乙肝预防性疫苗以来,应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已显示出十分显著的效果.最近一次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的HBsAg携带率自1992年的9.75%已降至7.18%,且5岁以下儿童已由10%左右降至1%左右.然而在接受疫苗注射的婴儿中,据称仍有5% ~8%未被疫苗保护.最近,在我国湖北、山西、广东及新疆等地区对53819名孕产妇的检测显示,其血清HBsAg阳性
期刊
目的 快捷筛选到适合丙型肝炎病毒(HCV)培养的细胞系.方法 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耦联到JFHlHCV基因组中,检测了多个人肝细胞系对HCV的易感性,进一步利用耦联荧光素酶的HCV复制子模型筛选并经过IFN-α处理更适宜HCV培养的Huh7亚细胞克隆株.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BEL7402、BEL7404、QSG7701、SMMC7721、QGY7701、QGY7703和HepG等肝细胞均不易感染H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