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探索出一套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数学教学模式。
一、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境
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是数学素养建立的重要标志。形成数学素养起始于“问题意识”的树立。虽然数学来源于具体的生活,但又是经过抽象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放的交互功能创设问题情境,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数学内容附着于现实背景中,可以有效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其功能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1. 联系实际,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例如,“—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一课。课题导入部分的“热身训练”环节:学生登陆教师指定的旅游网站,查找“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地旅游景点平均每天接待境内外客人的数量。在交流信息中,学生根据所举实例发现像这样的计算,数据可以不必太精确,只需进行估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好处和价值。以此为契机,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估算实例,从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任务驱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仍以“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一课为例。在综合运用的“特别企划”环节,教师播放了贫困地区儿童生活学习状况录像。真实的画面,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同学们自发地想去帮助那些贫困中的孩子。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大家通过网络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向贫困地区的学生献爱心。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捐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处理信息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将所学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此类教学模式为:
信息技术在此创设的问题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利用网络平台,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想法。
以“整理复习一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使用“课件大师”制作软件制作了交互式课件。课件中包含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设置的帮助系统让学生能及时得到各种途径的帮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交互平台,创设一个由学生自主复习、建构知识体系的环境——人机交互、电脑及时统计、网络实时反馈、组织评价。此时,教师则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者调阅学生的学习作业组织交流、评价。
三、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时间的简单计算——快乐的星期六”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教学内容巧妙地将知识点串联在虚拟的小主人公“洋洋”一天的生活中。在综合运用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时间安排的信息,经过甄别、组织,运用于自己的周六活动时间安排中,通过人机交流、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出一张具有实用价值且赋予有个性的作息时间安排表。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喜欢抽象的表达方式,有的则喜欢具体的事物,而课本的知识较为单调,总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就可以利用多种媒体网络,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现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创新、创造的能力。
四、利用网络,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课本的内容总是有限的,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则能充分扩展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的广阔背景,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比课本内容多得多的知识,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时间的简单计算——快乐的星期六》一课为例,在“休闲一刻”这个环节中,课件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有关时间的小知识:时间单位的换算,时间是怎么产生的,最古老的钟——刻漏、沙漏,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以及有关时间网站的网址。学生可以随意点击甚至上网浏览,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冲浪”。在反馈交流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谈感受,说体会,有的甚至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境
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是数学素养建立的重要标志。形成数学素养起始于“问题意识”的树立。虽然数学来源于具体的生活,但又是经过抽象的。利用计算机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放的交互功能创设问题情境,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数学内容附着于现实背景中,可以有效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其功能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
1. 联系实际,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例如,“—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一课。课题导入部分的“热身训练”环节:学生登陆教师指定的旅游网站,查找“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地旅游景点平均每天接待境内外客人的数量。在交流信息中,学生根据所举实例发现像这样的计算,数据可以不必太精确,只需进行估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好处和价值。以此为契机,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估算实例,从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任务驱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仍以“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一课为例。在综合运用的“特别企划”环节,教师播放了贫困地区儿童生活学习状况录像。真实的画面,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同学们自发地想去帮助那些贫困中的孩子。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大家通过网络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向贫困地区的学生献爱心。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捐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处理信息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将所学知识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此类教学模式为:
信息技术在此创设的问题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利用网络平台,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想法。
以“整理复习一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为例。教师使用“课件大师”制作软件制作了交互式课件。课件中包含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设置的帮助系统让学生能及时得到各种途径的帮助。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交互平台,创设一个由学生自主复习、建构知识体系的环境——人机交互、电脑及时统计、网络实时反馈、组织评价。此时,教师则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者调阅学生的学习作业组织交流、评价。
三、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时间的简单计算——快乐的星期六”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教学内容巧妙地将知识点串联在虚拟的小主人公“洋洋”一天的生活中。在综合运用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时间安排的信息,经过甄别、组织,运用于自己的周六活动时间安排中,通过人机交流、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设计出一张具有实用价值且赋予有个性的作息时间安排表。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喜欢抽象的表达方式,有的则喜欢具体的事物,而课本的知识较为单调,总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就可以利用多种媒体网络,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现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创新、创造的能力。
四、利用网络,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课本的内容总是有限的,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则能充分扩展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的广阔背景,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比课本内容多得多的知识,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时间的简单计算——快乐的星期六》一课为例,在“休闲一刻”这个环节中,课件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有关时间的小知识:时间单位的换算,时间是怎么产生的,最古老的钟——刻漏、沙漏,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以及有关时间网站的网址。学生可以随意点击甚至上网浏览,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冲浪”。在反馈交流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谈感受,说体会,有的甚至提出更多更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