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舞当代审视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hao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舞发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武术、芭蕾以及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特点发展而来,具备鲜明的历史性特征。在当代全球化的互通交流程度逐渐提升,这也让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多种特点与风格并存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悉心思考如何让中国古典舞保持其自身主体特点的同时完成变化发展,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旋律与发展特色。本文主要讨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以期帮助古典舞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中国古典舞;现代化适应;适应策略
  引言
  中国古典舞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后,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在二十一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古典舞从审美方面来说继承了传统戏曲舞蹈的造型体态,而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出于人们对苏联文化的追求和了解,又在技巧方面融合了苏联芭蕾舞特点。而在现代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让中国古典舞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吸收其他舞蹈的优势特点,让古典舞跟随时代的要求和发展不断进步,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与创新的争论性
  事物发展本身就是对旧有存在的扬弃和对新生事物的接纳。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群体对于舞蹈的理解和发展方向存在不同意见,而古典舞发展至今的经历也在影响着每一个舞者,是保留传统,尊重传统,还原传统还是对原有内容不断进行发展,将其他的新生舞蹈形式特点融入其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二)民族性在发展过程中的缺失
  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芭蕾的表现方法和训练体系,在戏曲舞蹈上借鉴了其形态表现和肢体动作,但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填充其内在,发展独属于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性特点,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单纯侧重动作性和忽视民族性和其中的思想内涵,未能形成一种独有的、成熟的艺术风格,导致其文化属性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呈现偏向于芭蕾舞蹈的特点,未能形成自己独有的舞蹈训练方法[1]。
  二、中國古典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一)依靠身韵完善古典舞民族性,突破芭蕾形式实现创新发展
  在全球化交流背景下,许多外国的舞蹈形式涌入到中国社会当中,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吸收其中优势元素的同时避免丧失自身特点,需要真正发展出属于自身的民族性内涵。在古典舞的发展过程中,众多舞蹈研究者在不断的实践和感悟过程中提出“身韵”这一概念,讲求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用舞蹈来表达自身内在情感和内在力量,在此基础上带动四肢展现舞蹈动作。身韵的诞生让舞蹈本身不再是单纯的叙事或是技巧的组合展示,而是让它成为了抒情写意的的框架,突出表演渗透力,在情绪的发泄和渲染过程中让古典舞的元素与现代社会的审美结合在一起,让其以多姿多彩的形态出现在舞台上,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2]。
  身韵的出现成为古典舞突破芭蕾框架的有效突破口,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的手眼身法步当中蕴含的韵律和特色被重新提起,完善了古典舞的民族性特征,丰富了舞蹈的思想内涵,使其真正与传统舞曲与和武术动作以及芭蕾本身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舞蹈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属于自身的内涵思想。因此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身韵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承下去,让中国古典舞这颗枝繁叶茂的大树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吸收其精华要素。在后续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保持住自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将身韵与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理念结合在一起,将新鲜的舞蹈元素注入其中,给予其长盛不衰的持久生命力,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
  (二)坚持构建一体多元的发展体系,既继承又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程度大大增加,在对外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社会各界的重视和瞩目,这一过程中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被广为流传。结合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传统文化和舞蹈当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舞蹈题材,因此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吸收街舞、机械舞、现代舞、探戈等优秀表现形式和舞蹈技法之外,还应坚持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将国内外优秀舞蹈技巧结合在一起,保留彼此特点的同时使其融为一体,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多元化发展,这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体系,也是使其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重要奥秘[3]。
  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进程为例,二十世纪的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吸收各个舞蹈学派当中的积极内涵,如戏曲舞蹈当中的神韵要素、从敦煌壁画发展而来的敦煌舞、从汉画发展而来的汉唐古典舞、从昆曲发展而来的昆舞等,都是促进中国古典舞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在发展过程中不一而同的借鉴其艺术风格,让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舞蹈动作更加多元化,在作品创作上实现求同存异。而在二十一世纪的古典舞发展过程中,会结合不同的舞蹈需求和创作主题适当融入民族舞与现代舞的元素,让刚与柔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同时出现在一个舞者身上,在动作上更追求技巧性,让人在观赏的过程中眼花缭乱,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舞蹈观看体验[4]。
  (三)正确看待坚持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做到二者和谐共处
  结合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体系,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去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如何保留,是否应该让舞蹈本身走向现代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自己原本的特色内容,这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一味的坚持过去的东西,抓住不放,认为只有坚持传统,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中国舞蹈的创新元素,这种对整体复古文化的全面复制的思想不可取,而一味的将其他受人们欢迎的舞蹈元素融合进中国古典舞的技法当中,无疑使其丧失了自我的内在含义,成为一个舞蹈技法的集合体,忽视其本身的民族性含义[5]。
  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题材,为舞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之中的包容性内涵,在借鉴其他国家的舞蹈形式时,做到理性思考,结合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思维对舞蹈形式本身进行思考,在创新过程中探寻其中蕴藏的思维观念与思维意识,提炼其优秀技法,将其背后渗透的思想元素与古典舞思想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彼此之间的共性,围绕思想发展动作,彰显个性的同时突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让二者在圆融与和谐的氛围当中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奠定基调。   (四)坚持意境与道德的和諧统一,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在文化形式之中传承相应理念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宗旨,因此许多经典舞蹈本身所体现出的都是对舞蹈当中透漏出的精神理念的认同和共鸣,在中国文化当中肢体的美感只占次要地位,真正重要的是舞蹈本身的意境塑造能力,用意境之美来烘托舞蹈氛围,以此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感受[6]。
  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圆代表万事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方代表着在生存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种种规则与因此产生的不同意识理念。因此圆与方等概念性的表演形式在中国古典舞中频繁出现。传统理念中认为男子应具有阳刚之美,动作舞蹈应大气磅礴,挥洒自然,在舞蹈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力量感,而女子娇柔委婉,动作柔和感强,在舞蹈动作中渗透柔的理念,这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思想认知存在较强关联。
  因此在中国古典舞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这些特色内容,认识到舞蹈动作当中渗透出的文化理念,并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进行补充和发展。
  例如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鼓励精神自由,这种思想与传统思想无疑是相背离的,而在舞蹈动作的表现上则可以让男女本身的动作特点进行互换,为男性设计一些体现肢体柔和和情感细腻的舞蹈动作,为女性设计一些体现其坚强意志和精神理念的主题舞蹈,将时代发展的精神内涵体现在舞蹈动作当中。除此之外,在技术技巧上原本不受传统舞蹈所重视的肢体动作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竹梦》、《传说》、《练》、《乘风归去》等作品在表现过程中就借鉴了现代舞激发,充分展示肢体动作的魅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将复杂而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技巧融入其中,带给人们独特的观赏感受,做到既传承与弘扬了传统精神文化,又使其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水平。这种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当前全球化的背景脱离不开,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通过影视作品、小说、舞蹈等多种形式为人们所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印象,这要求我们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中做到兼容并包,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为古典舞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工作,需要舞蹈创作工作者真正立足于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总结感悟古典舞所特有的民族性内涵,形成风格特点的圆融统一,在坚持核心文化内涵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先进元素,注意到观众的审美观与审美需求的变化,在变化和发展的浪潮中让思想与舞蹈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秋竹.论中国古典舞“民族舞姿转”的审美特色[J].艺术评鉴,2020 (22):43-45.
  [2]孟筱.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教学中对“髋关节”训练的对比分析[J].大众文艺,2020(22):211-212.
  [3]王翔宇.唯情造舞——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 (34):108-109.
  [4]方芳.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校园推广路径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6):28-30.
  [5]王乐.浅谈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气韵在汉唐古典舞教学中的体现[J].艺术教育,2020(11):229-232.
  [6]澄水,刘海栋.中国古典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研讨会纪实[J].舞蹈,2020(06):28-31.
  作者简介
  舒昊、助教、重庆工程学院(美育教师)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脉搏波速度和动脉顺应性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特点.方法 363例患者分别为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应用Complior动脉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量颈-股脉搏波速度(CF-PWV);测量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 结果 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的CF-PWV较对照组均升高(t值分别为3.24、5.38,P<0.05或0.01)
目的 探讨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中甲状腺乳头状癌致病因素. 方法 784例经彩色超声筛查有甲状腺结节患者按照不同碘摄入量、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吸烟史及放射治疗史分组,比较不同组间甲状腺乳头状癌检出率,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致病因素. 结果 共检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55例(7.0%),性别、年龄、碘摄入量、吸烟史及放射治疗史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危险因素,年龄较大的女性、碘摄入量过高及有放射治疗史的人群为
目的 探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颅神经和脊神经小纤维功能的评价作用,分析小纤维损害特点,为老年人糖尿病神经病变(DN)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糖尿病患者50例,根据有无神经传导异常分为神经传导正常组17例和神经传导异常组3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40例,分别行眉弓、前臂、小腿CHEP检测,并测定糖尿病组患者上下肢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 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CHE
目的 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浓度变化的影响. 方法 检测160例老年AMI患者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PAPP A、BNP和hs-CRP浓度;老年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0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PAPP-A、BNP、hs-CRP浓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影响不断深入扩大,大学校园便是其中一处可开发性极高的市场。大学校园不仅拥有良好的基础、较大的潜力和一定的发展便利,而且客户群体类型统一高度聚集,网络安全和支付体系均有可靠保证,也是信用机制最良好的地方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依托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特产品的新模式,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掌握农特产品在电商平台交易的操作路径,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特产品的真实发展状况,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因血管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和受累范围不同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涵盖各个学科。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老年心血管病大会暨老年动脉硬化及相关疾病专题研讨会将于2012年4月20-23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次会议将由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承办。
期刊
患者,男性,65岁,于2012年4月15日因四肢酸胀1个月收入我院.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患者感四肢酸胀,以活动后明显,不伴疼痛,未行特殊诊治.因上述症状加重,下蹲后站起困难,并出现双侧腰背部间断疼痛,患者于4月15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查谷丙转氨酶148 U/L(正常值4~33 U/L),肌酸激酶(CK) 7833 U/L(正常值3~170U/L),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93.5 μg/L(正常值0.1~
目的 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老年胃肠肿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对64例老年胃肠肿瘤患者化疗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临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XELOX)方案进行治疗,每21周为1周期.观察组额外使用贝伐珠单抗7.5 mg/kg,周期同观察组.根据WHO近期疗效标准和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不良反应表现和分度标准进行客观疗效评价和
目的 分析封闭负压疗法(VAC)治疗褥疮失败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指导临床适应证的选择. 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应用VAC治疗褥疮患者75例,分析12个预测变量与VAC失败的相关性,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再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75例褥疮病例有17例VAC治疗失败.影响褥疮愈合的12项危险因素中,血细菌培养阳性、
目的 观察术前应用盐酸氨溴索对老年肺癌吸烟患者围术期肺保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20例老年长期吸烟且需开胸行肺叶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术前5d和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咳痰难易程度、痰液性质、抗生素应用时间、发生肺部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手术后第3天和第7天,患者在咳痰难易程度、痰液性质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改善(x2 =6.77、6.0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