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陆续颁发,咱中国公民依然没有份儿。不过,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钱永健倒多少能跟中国沾点边,而媒体也刻意强调了这一点——他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真是广泛而又深重,这从每年10月份诺贝尔科学奖公布之后,报章上充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科学院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曾直言: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挥之不去的持久的寄托和期盼,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希望逃脱现实的幻觉意识。“好像一旦获奖,什么难题都解决了,什么假设都证明了,我们的国力就强大了——这既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实际。”
概括起来说,从“应试教育”到计较SCI文章,加上看重面子的传统观念和渴求速变的急功近利的意识,都是产生如此畸形的诺贝尔奖情结的部分原因和土壤,是真正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的异化。
然而,诚如本期“名家讲坛”《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文中所言,诺贝尔科学奖授予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科学方法的重大发明,属最高层次的创造性智慧,获奖多的国家其综合实力往往也强。从这个角度来看,诺贝尔奖无疑又有着某种“标杆”意义。
王 院士的这篇演讲,结合科学史上比较经典且并不久远的获奖实例,将“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远?”这个议题,“转移”到了“机遇”问题,就此论述了宏观机遇(国民最基本的谋生和受教育的机遇)、入门机遇(不同的人走进科学之前被发现和受引导的机遇)和学术机遇(所有人进入科学之后自由探索、激励“火花”的机遇)对一个人总成就的作用和影响,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尤为可贵的是,他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发现并培养“科学苗子”的具体设想。最后,还专门探讨了自由与宽容对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
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埃克斯蓬几年前在访问中国时被问到,中国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科学家而不是国外的一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他给出的建议是:去中学,发现聪明的小孩,培养他们,给他们支持,在恰当的时间里,为他们的研究创造恰当的研究条件,并且允许他们自由思考。这跟王院士的设想真是不谋而合!兴许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就是着力去发现和培养诺贝尔奖的“苗子”与“种子”?
本期“特稿”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种子、粮食、食品的安全上,而种子作为粮食生产的“上游”环节,对确保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刊记者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有关专家的专访,勾勒了《中国种子产业的国际化图景》,描述了《面向未来的北京农业育种研究》;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则对大家常感困惑的“转基因”是不是洪水猛兽这一问题,给予了详尽解答。希望读者朋友垂注。
本刊编辑部
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真是广泛而又深重,这从每年10月份诺贝尔科学奖公布之后,报章上充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科学院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曾直言: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挥之不去的持久的寄托和期盼,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希望逃脱现实的幻觉意识。“好像一旦获奖,什么难题都解决了,什么假设都证明了,我们的国力就强大了——这既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实际。”
概括起来说,从“应试教育”到计较SCI文章,加上看重面子的传统观念和渴求速变的急功近利的意识,都是产生如此畸形的诺贝尔奖情结的部分原因和土壤,是真正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的异化。
然而,诚如本期“名家讲坛”《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文中所言,诺贝尔科学奖授予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科学方法的重大发明,属最高层次的创造性智慧,获奖多的国家其综合实力往往也强。从这个角度来看,诺贝尔奖无疑又有着某种“标杆”意义。
王 院士的这篇演讲,结合科学史上比较经典且并不久远的获奖实例,将“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远?”这个议题,“转移”到了“机遇”问题,就此论述了宏观机遇(国民最基本的谋生和受教育的机遇)、入门机遇(不同的人走进科学之前被发现和受引导的机遇)和学术机遇(所有人进入科学之后自由探索、激励“火花”的机遇)对一个人总成就的作用和影响,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尤为可贵的是,他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发现并培养“科学苗子”的具体设想。最后,还专门探讨了自由与宽容对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
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埃克斯蓬几年前在访问中国时被问到,中国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科学家而不是国外的一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他给出的建议是:去中学,发现聪明的小孩,培养他们,给他们支持,在恰当的时间里,为他们的研究创造恰当的研究条件,并且允许他们自由思考。这跟王院士的设想真是不谋而合!兴许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就是着力去发现和培养诺贝尔奖的“苗子”与“种子”?
本期“特稿”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种子、粮食、食品的安全上,而种子作为粮食生产的“上游”环节,对确保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刊记者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有关专家的专访,勾勒了《中国种子产业的国际化图景》,描述了《面向未来的北京农业育种研究》;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则对大家常感困惑的“转基因”是不是洪水猛兽这一问题,给予了详尽解答。希望读者朋友垂注。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