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技术对于人类生活领域的全面進入,是一个好“现象”吗?显然,它的迅猛发展不仅为自然带来了“祛魅化”,同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彻底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就现代技术,并以KTV为例来进行一个围绕人类主体的现象学分析,以对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以揭示现代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以及作为主体发展的不协调性,即超前性。
关键词:现象学;现代技术;超前性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95-03
The “Advanced”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Hu Xiao Dan
Faculty of Humanities in Dong 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
Abstract:Modern technology Has covered the life of human beings in all aspects,and is that a good phenomenon?Obviousl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brings not only the “Disenchantment” to nature,but also the changes to human,which is worth to think deeply. The article discuss the phenomenology around the human body,by analyzing the modern technology,especially the KTV. To rethink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profoundly,then to reveal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society of human,ie the “advanced”.
Key Words:Phenomenology;Modern Technology;Advanced
现象学作为一股学术思潮,可否认为是哲学本体论问题遇到瓶颈,无法展开工作而兴起的?自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以来,人们大多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是否可以认识自然、如何认识自然等。因而,对于技术的现象学思考成为一大主要的切入点。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带来的危机更是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结合性思考。
现代技术的无孔不入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体现的,究竟它带来的会是什么?从对象客体的角度,亦或是从人类主体的角度,都可以对其进行一番深刻的剖析。显然,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即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则希冀通过另一视角——主体的考察,来探究现代技术给人类自身——作为主体性的现象学思考。
一、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
1.现象学溯源。传统哲学或者是科学,在追求所谓“对象世界”的研究,从而对作为主体“觉知对象”的活动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然而,“现象学家则试图揭示性地理解性地去接近无意识的生活体验,从自己的信念中,从许多人甚至所有人的共同信念中剖析出尚未把握的东西。”[1]没有人可以否认现象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研究领域。当然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仍然是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逐步萌芽并得到重视的。“对象世界”或是可知的,或是不可知的;人类的意识与之或是可通达的,或是相蔽的。都无法拒绝你当下所知晓的那个现象世界,这就是现象学的坚定基础。现象学家的研究路径及立意总是各不相同的。然而,现象学所研究的本质特点,即以现象为研究对象,并仅限于现象领域,而不涉及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这一点是确信的。因而有学者认为,现象学亦可以称为显现学。意旨研究的是对象如何在意识中显现和构成问题。也有学者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自身显现者。这就是两者截然不同的立场、角度。但两者作为现象学研究却仍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现象学研究通常会被视为认识论或者方法论。在我看来,这两者并非存在实质性地不同,即都突出了人类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可以说现象学是通向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方法和途径。正如胡塞尔所认为的,现象学是主体意识对现象的构造分析。人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到了核心地位。显然,不论是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都需要经过主体自身。
2.现象学方法。现象学家所探讨的对象是“现象”。那么现象是什么呢?“一个现象就是某人在某一时刻所遭际的一种事态,这人尽管也用各种假设来验证这种事态,但不能当真地拒绝承认它是事实。”[2]在科学技术发展态势下,从物理主义、生理主义来进行经验还原,这种空间化、数量化、机械化的经验层面,绝不是现象学所要考察的对象和方法。现象学所要研究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力量舞蹈的生活世界,远非那些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存在,需要得到自身的确证和认识。它既需要与客体之间的对话,更需要和自身的融通和确证。因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从我们的感性感知中获得对象事物的直观和建构,还有对自身、他人的内在联接。
“主体首先是身体的情绪震颤的事态。”[3]这是作为主体的人无需借助任何外在的感官或者对象就能够确证的存在。是一种源自内在的主观体验,并且是以身体为自我载体的一种共同而普遍的状态。同时,人类的交往行为总是可以更为进一步地对其本身作出积极地确证。因而各主体与遭际的事态之间的桥接和关联,将整个现象世界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需要直面的就是如何来真正地做到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分析和确证。这一工作胡塞尔就做得非常出色:“被感觉之物以这样一种方式被解释,‘被统摄,以致对象之物在它之中‘展示’出自身’。”[4]主体感觉中本身包含着显现一定对象的特征和关系的质料,它可以对象化为客体,并在其中“立义”以达到对象的“自我显现”效果。并且主体对其的把握必须集中在“当下”或者说“直观”。因而作为自身的存在、体验的基本事实状态则同样体现为“当下”,通过对这个“当下”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其主体性作出判断。下面就以作为现代技术表现的KTV来对主体“当下”状态进行分析。 二、现代技术——作为一种手段
1.KTV作为现代技术。技术——记录着人类前进的脚步。直到现在,技术已经完全进入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KTV作为时下大众消费的场所,本身所拥有的历史也不算久远。它源自日本,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国内初露端倪。发展到最近20年才真正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成熟的娱乐场所。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技术元素,是使得它可以、能够获得作为主体的人的身体在场并不断地延续的关键所在。主体是通过自身的基本状态来确证自我的,这其中不仅包括主体内心体验,还有感官,以及与诸事态之间的联系等等。那么KTV一定是一个现代技术的“成功”。从包厢的空间设计用以满足主体的身体出场,到包厢的灯光设计用以满足主体的视觉适宜,到包厢的音响技术和隔音技术用以满足主体的听觉效果;还参与到的是网络搜歌、团购的便捷和交通地段的优越等等到处都充满着现代技术的气息。身处其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融洽,可以完全沉浸在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感官享受。然而,人类通过对技术的把握和掌控,实现了对自然的解蔽和祛魅;却从另一方面,实现了人类自身的相蔽和加魅。
2.主体性的确证。技术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一直在见证着人类的前进。技术也就成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确证者和促进者。但是,技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而并不完全依附于人类。现代技术为人类带来的生存、生活便利,让人类似乎开始依附于它,而产生了被动。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现代技术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确证的思考。过去,人类总是习惯于从对象中确证自身或否定自身。作为社会性、交往性和意向性的主体存在,通过主体和事态之间的联系来获得确证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彼此之间不仅用言说或者书写的语词来产生显象,而且通过扩音器、电话、电影、电视以及电脑和互联网、宣传和广告来产生显象。”[5]就KTV来说,它为主体提供了意向性空间——既满足身体的在场,又可以满足情绪的表达和交流。主体将在这个“当下”,获得空间和时间条件。各种声光技术元素的汇合远非只是单纯满足,而是让主体更加舒适和满意。这些先决条件的确吸引了很多主体的参与。在其中,主体通过麦克风、音响以及伴奏的综合效果,获得了良好的感官体验,正如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地讨论哪一家KTV的音效比较好、环境比较好;通过在场主体的掌声和欢呼,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从而使得KTV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和休闲娱乐圣地。而同时“体验、情感是具有空间性的一种力量。”[6]使得各种官能的满足和情绪的高涨让身体空间可以弥散,获得释放而充满这个包厢甚至更大的意向性空间。人的主体性在KTV的技术元素中,似乎得到了真正的确证,甚至是更为广泛的延伸。但是,如果对于现代技术的现象学思考仅仅止步于此,那同以往的科学技术的经验研究,或者是对社会现象的政治研究也就并无异处了。深刻挖掘其现象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才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三、“超前性”反思
1.主体的“超前”。现象学方法是希望通过对自然、人类自身现象的研究来达到对于人类作为意识主体的融通和确证;技术作为一种人类的生存手段,是应当被视为要达到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解蔽和无蔽的途径。但是,现代技术还是人类原初时代的技术吗?当然不是了。现代技术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不仅在一定意义上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它更创制了一个全新的消费社会,而不体现为人类主体性的确证和延伸。现代技术给人以各种多样化、多感官的方式,实现了不仅仅是对自然的“促逼”,更是对人的全面控制。“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发达工业社会虽是一个不自由的社会。但毕竟是一个舒舒服服的不自由社会;虽是一个更有效地控制着人的极权主义社会,但毕竟是一个使人安然自得的极权主义社会。”[7]作为主体的人完全是出于自愿地选择KTV消费,因为在其中他可以获得对自我情绪的宣泄、释放,获得了感官和身体的满足。主体甚至可以确信技术的簇拥,让自己有存在感。然而,人类只消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当主体真正心情愉悦的时候,一种情感空间的弥漫是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当主体钻木取火的时候,他的成就感在于对自身主体性的确证和认可。反思时下的现代技术,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是恰逢时宜而恰到好处的。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是切中人类自身的。技术不再是其原初的解蔽性而作为一种手段存在着,反而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并对主体性的人产生“促逼”的存在。它不断地挖掘着主体的各种外在性,而失去本源的“身体情绪震颤事态”的体验和满足,主体只有不停地追逐、不断地适应才可能获得这种技术带来的“刺激”和“享受”。
2.技术的“超前”。“现代的生存似乎已经分裂为一个带有自然科学技术理性烙印的世界及其组织中的无精神生活和在一个历史地和个人地成长起来的世界及其文化产物中的充实的此在。”[8]现代技术让我们生活的这个现象世界变得“丰富多彩”,随时随地都充满着技术的身影。技术与自然、技术与政治、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生活等等,各种与技术的结合已经让人类离不开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繁华”。或是对自然的过分要求和索取,或是对人类主体的意向性引导和控制,无不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巨大威胁和挑战。
尤其是自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以来,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已然无法遏制。它不仅让人类确信自我主体性的主宰地位,更让人类确信我们生活的这个现象世界的无蔽性。近代自然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拉开了闸门。它们获得了独立于人类的自主发展,甚至是抽离了“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性”。从物理主义、生理主义乃至心理主义都推崇的经验还原,以及“世界被分裂为二:自然世界和心灵世界,尽管后者由于跟自然有某种联系而不能取得一个作为完全独立的世界的地位。”[9]然而,对于自然的解蔽工作人类通过科技已经“大获成功”。人类对自然的全面进入和研究,毫无疑问使人类的主体意识获得了解放。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类主体的困惑和焦虑,技术的运用成功地实现了继自然之后,对人类的再一次统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分不清到底是人类对自身的统治,还是技术对人类的统治。技术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全面占领,还实现了人类主体性和意向性的虚假确证。技术一味地向前发展,使得我们这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变得单调、直线而缺乏反思意識。人类自身的无需外在堆砌的主体体验和沉思越来越偏离了自己,不成为身体所固有。现代技术不仅远远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况的反思也越加淡薄而消退。所以,现代技术是否该放慢脚步,审视一下作为主体及客体的境况呢?
参考文献:
[1][2][3][6]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J].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J].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5]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J].高秉江,张建华,译.上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J].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8]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J].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9]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J].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关键词:现象学;现代技术;超前性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95-03
The “Advanced”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Hu Xiao Dan
Faculty of Humanities in Dong 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
Abstract:Modern technology Has covered the life of human beings in all aspects,and is that a good phenomenon?Obviousl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brings not only the “Disenchantment” to nature,but also the changes to human,which is worth to think deeply. The article discuss the phenomenology around the human body,by analyzing the modern technology,especially the KTV. To rethink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profoundly,then to reveal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society of human,ie the “advanced”.
Key Words:Phenomenology;Modern Technology;Advanced
现象学作为一股学术思潮,可否认为是哲学本体论问题遇到瓶颈,无法展开工作而兴起的?自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以来,人们大多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是否可以认识自然、如何认识自然等。因而,对于技术的现象学思考成为一大主要的切入点。尤其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带来的危机更是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结合性思考。
现代技术的无孔不入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体现的,究竟它带来的会是什么?从对象客体的角度,亦或是从人类主体的角度,都可以对其进行一番深刻的剖析。显然,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即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则希冀通过另一视角——主体的考察,来探究现代技术给人类自身——作为主体性的现象学思考。
一、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
1.现象学溯源。传统哲学或者是科学,在追求所谓“对象世界”的研究,从而对作为主体“觉知对象”的活动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然而,“现象学家则试图揭示性地理解性地去接近无意识的生活体验,从自己的信念中,从许多人甚至所有人的共同信念中剖析出尚未把握的东西。”[1]没有人可以否认现象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研究领域。当然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仍然是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逐步萌芽并得到重视的。“对象世界”或是可知的,或是不可知的;人类的意识与之或是可通达的,或是相蔽的。都无法拒绝你当下所知晓的那个现象世界,这就是现象学的坚定基础。现象学家的研究路径及立意总是各不相同的。然而,现象学所研究的本质特点,即以现象为研究对象,并仅限于现象领域,而不涉及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这一点是确信的。因而有学者认为,现象学亦可以称为显现学。意旨研究的是对象如何在意识中显现和构成问题。也有学者认为,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自身显现者。这就是两者截然不同的立场、角度。但两者作为现象学研究却仍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现象学研究通常会被视为认识论或者方法论。在我看来,这两者并非存在实质性地不同,即都突出了人类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可以说现象学是通向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方法和途径。正如胡塞尔所认为的,现象学是主体意识对现象的构造分析。人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到了核心地位。显然,不论是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都需要经过主体自身。
2.现象学方法。现象学家所探讨的对象是“现象”。那么现象是什么呢?“一个现象就是某人在某一时刻所遭际的一种事态,这人尽管也用各种假设来验证这种事态,但不能当真地拒绝承认它是事实。”[2]在科学技术发展态势下,从物理主义、生理主义来进行经验还原,这种空间化、数量化、机械化的经验层面,绝不是现象学所要考察的对象和方法。现象学所要研究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主体力量舞蹈的生活世界,远非那些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存在,需要得到自身的确证和认识。它既需要与客体之间的对话,更需要和自身的融通和确证。因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从我们的感性感知中获得对象事物的直观和建构,还有对自身、他人的内在联接。
“主体首先是身体的情绪震颤的事态。”[3]这是作为主体的人无需借助任何外在的感官或者对象就能够确证的存在。是一种源自内在的主观体验,并且是以身体为自我载体的一种共同而普遍的状态。同时,人类的交往行为总是可以更为进一步地对其本身作出积极地确证。因而各主体与遭际的事态之间的桥接和关联,将整个现象世界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需要直面的就是如何来真正地做到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分析和确证。这一工作胡塞尔就做得非常出色:“被感觉之物以这样一种方式被解释,‘被统摄,以致对象之物在它之中‘展示’出自身’。”[4]主体感觉中本身包含着显现一定对象的特征和关系的质料,它可以对象化为客体,并在其中“立义”以达到对象的“自我显现”效果。并且主体对其的把握必须集中在“当下”或者说“直观”。因而作为自身的存在、体验的基本事实状态则同样体现为“当下”,通过对这个“当下”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其主体性作出判断。下面就以作为现代技术表现的KTV来对主体“当下”状态进行分析。 二、现代技术——作为一种手段
1.KTV作为现代技术。技术——记录着人类前进的脚步。直到现在,技术已经完全进入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KTV作为时下大众消费的场所,本身所拥有的历史也不算久远。它源自日本,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国内初露端倪。发展到最近20年才真正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成熟的娱乐场所。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技术元素,是使得它可以、能够获得作为主体的人的身体在场并不断地延续的关键所在。主体是通过自身的基本状态来确证自我的,这其中不仅包括主体内心体验,还有感官,以及与诸事态之间的联系等等。那么KTV一定是一个现代技术的“成功”。从包厢的空间设计用以满足主体的身体出场,到包厢的灯光设计用以满足主体的视觉适宜,到包厢的音响技术和隔音技术用以满足主体的听觉效果;还参与到的是网络搜歌、团购的便捷和交通地段的优越等等到处都充满着现代技术的气息。身处其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融洽,可以完全沉浸在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感官享受。然而,人类通过对技术的把握和掌控,实现了对自然的解蔽和祛魅;却从另一方面,实现了人类自身的相蔽和加魅。
2.主体性的确证。技术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一直在见证着人类的前进。技术也就成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确证者和促进者。但是,技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而并不完全依附于人类。现代技术为人类带来的生存、生活便利,让人类似乎开始依附于它,而产生了被动。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现代技术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确证的思考。过去,人类总是习惯于从对象中确证自身或否定自身。作为社会性、交往性和意向性的主体存在,通过主体和事态之间的联系来获得确证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彼此之间不仅用言说或者书写的语词来产生显象,而且通过扩音器、电话、电影、电视以及电脑和互联网、宣传和广告来产生显象。”[5]就KTV来说,它为主体提供了意向性空间——既满足身体的在场,又可以满足情绪的表达和交流。主体将在这个“当下”,获得空间和时间条件。各种声光技术元素的汇合远非只是单纯满足,而是让主体更加舒适和满意。这些先决条件的确吸引了很多主体的参与。在其中,主体通过麦克风、音响以及伴奏的综合效果,获得了良好的感官体验,正如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地讨论哪一家KTV的音效比较好、环境比较好;通过在场主体的掌声和欢呼,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从而使得KTV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和休闲娱乐圣地。而同时“体验、情感是具有空间性的一种力量。”[6]使得各种官能的满足和情绪的高涨让身体空间可以弥散,获得释放而充满这个包厢甚至更大的意向性空间。人的主体性在KTV的技术元素中,似乎得到了真正的确证,甚至是更为广泛的延伸。但是,如果对于现代技术的现象学思考仅仅止步于此,那同以往的科学技术的经验研究,或者是对社会现象的政治研究也就并无异处了。深刻挖掘其现象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才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三、“超前性”反思
1.主体的“超前”。现象学方法是希望通过对自然、人类自身现象的研究来达到对于人类作为意识主体的融通和确证;技术作为一种人类的生存手段,是应当被视为要达到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解蔽和无蔽的途径。但是,现代技术还是人类原初时代的技术吗?当然不是了。现代技术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不仅在一定意义上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它更创制了一个全新的消费社会,而不体现为人类主体性的确证和延伸。现代技术给人以各种多样化、多感官的方式,实现了不仅仅是对自然的“促逼”,更是对人的全面控制。“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发达工业社会虽是一个不自由的社会。但毕竟是一个舒舒服服的不自由社会;虽是一个更有效地控制着人的极权主义社会,但毕竟是一个使人安然自得的极权主义社会。”[7]作为主体的人完全是出于自愿地选择KTV消费,因为在其中他可以获得对自我情绪的宣泄、释放,获得了感官和身体的满足。主体甚至可以确信技术的簇拥,让自己有存在感。然而,人类只消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当主体真正心情愉悦的时候,一种情感空间的弥漫是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的;当主体钻木取火的时候,他的成就感在于对自身主体性的确证和认可。反思时下的现代技术,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是恰逢时宜而恰到好处的。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是切中人类自身的。技术不再是其原初的解蔽性而作为一种手段存在着,反而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并对主体性的人产生“促逼”的存在。它不断地挖掘着主体的各种外在性,而失去本源的“身体情绪震颤事态”的体验和满足,主体只有不停地追逐、不断地适应才可能获得这种技术带来的“刺激”和“享受”。
2.技术的“超前”。“现代的生存似乎已经分裂为一个带有自然科学技术理性烙印的世界及其组织中的无精神生活和在一个历史地和个人地成长起来的世界及其文化产物中的充实的此在。”[8]现代技术让我们生活的这个现象世界变得“丰富多彩”,随时随地都充满着技术的身影。技术与自然、技术与政治、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生活等等,各种与技术的结合已经让人类离不开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繁华”。或是对自然的过分要求和索取,或是对人类主体的意向性引导和控制,无不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巨大威胁和挑战。
尤其是自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以来,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已然无法遏制。它不仅让人类确信自我主体性的主宰地位,更让人类确信我们生活的这个现象世界的无蔽性。近代自然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拉开了闸门。它们获得了独立于人类的自主发展,甚至是抽离了“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性”。从物理主义、生理主义乃至心理主义都推崇的经验还原,以及“世界被分裂为二:自然世界和心灵世界,尽管后者由于跟自然有某种联系而不能取得一个作为完全独立的世界的地位。”[9]然而,对于自然的解蔽工作人类通过科技已经“大获成功”。人类对自然的全面进入和研究,毫无疑问使人类的主体意识获得了解放。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类主体的困惑和焦虑,技术的运用成功地实现了继自然之后,对人类的再一次统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分不清到底是人类对自身的统治,还是技术对人类的统治。技术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全面占领,还实现了人类主体性和意向性的虚假确证。技术一味地向前发展,使得我们这个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变得单调、直线而缺乏反思意識。人类自身的无需外在堆砌的主体体验和沉思越来越偏离了自己,不成为身体所固有。现代技术不仅远远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境况的反思也越加淡薄而消退。所以,现代技术是否该放慢脚步,审视一下作为主体及客体的境况呢?
参考文献:
[1][2][3][6]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J].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J].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5]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J].高秉江,张建华,译.上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J].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8]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J].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9]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J].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